2019届四川省各地高三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9届四川省各地高三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四川省各地高三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论述类文本阅读绵阳二诊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题,9 分)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想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申国” ,从而赢得了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念的大多教读者的喜爱。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是在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的。一个是从大处着眼,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综合性、融汇性:再一个是从小处入手,展示中华文化的奇妙性、精巧性和艺术性。从大的方面来说,金庸小说涉及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中国文化思想层面,组成了一部“三教九流”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同时,他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描写了中国东西南北不同地域各具特
2、色、神采各异的文化风貌,并且写出了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起伏演变,从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立体的中国文化长篇画卷。在金庸的前期作品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明显占据显要的甚至主导的地位: 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都对主人公为民请命、为民锄奸的正义行为待赞赏笔调, 射雕英雄传更是把郭靖所代表的义无返顾、勇往直前的儒墨精神褒扬到了极致。在金庸的中期作品中,道家思想、游仙思想开始令人注目:神雕侠侣 可以看做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这部作品既有郭靖擲地有声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之举,又有杨过蔑视宗法礼教、为个人爱情不惜与整个武林为敌以及单人独剑四方漂游之行。在金庸的后期作品中,佛家思想的气息愈
3、来愈浓,在连城诀和侠客行中,是非善恶已经开始变得扑朔速离、标准难立,狄云和石破天对于究竟应该如何做人,可以说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答案。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金庸不仅描绘出了各地不同的景物、风俗,更写出了各地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版块构成” 。例如郭靖成长于蒙古大漠,黄蓉成长于东南海岛,萧峰成长于中原武林,韦小宝成长于杨州妓院这些人物身上的个性都与他们的“水土”密不可分。金庸笔下的中国文化,在时间轴上也是富有变
4、化的。同是儒家思想,在金庸笔下,宋朝时显得博大刚健,如郭靖与萧峰成为金庸小说中最高大的英雄:到了宋朝以后,则显得气象表弱、难克重任:到了明末清初,儒家文化更显得酸腐可笑、百无一用, 书剑思仇录中的陈家洛自负文武双全,结果一事无成。金庸在表现中国文化时,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鲜明的批判。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就通过对一个不知名的灰衣老僧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佛家文化一灰 衣老僧轻而易举地制服了所有的超一流高手,他在给天下英雄论述佛法与武功的关系时说,练武功本是为了提高佛法境界,然而佛法境界达到很高时,却又不屑于练武功了。这种对“大文化”的了
5、解,让金庸在写作时挥洒自如。上世纪 50- 70年代的文学作品, 出于“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惯性以及重写历史和歌颂新中国的需要,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肯定少,竭力给读者造成一种“开天辟地”的新气象。这样的国民文学使读者心理长期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相比之下,金庸小说所建立的民族国家想象,则从容、厚重,更具长久的稳定性。(摘编自孔庆东金庸与国民文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3 分)A金庸小说广受读者的欢迎,与他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想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有关。B.文章用“一部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说明金庸的作品思想意蕴丰富,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地域各
6、具特色的文化风貌。C.神雕侠侣中既有郭靖的侠肝义胆,也有杨过的蔑视礼法,由此可看出金庸的思想从早期的儒家已经转变为道家。D.金庸笔下的作品几乎涵盖了中国各个文化分区,读者阅读他的小说时,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3 分)A.文章先总述金庸小说取得的成就,然后从多个维度分别进行阐述。论证结构清晰。B.文章用具体的作品来论证观点,说服力强,也加深了读耆对金庸作品思想的理解。C.文章以天龙八部中灰衣老僧的事件为例,旨在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研究之深。D.文章提及儒家思想在金庸的作品中是富有变化的,体现了金庸对文化的批判意识。3.根据原文内容,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狄云和石破天对于如何做人的疑惑体现了金庸后期的作品常有很浓重的佛家思想,展现了金庸小说虚无与消极的-面。B.金庸小说中许多人物的个性与他们的“水土”密切相关,说明成长环境的文化差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C.金庸在他的作品中对需家文化的展现从博大刚健到气象衰弱,体现了金庸对儒家文化的态度由认同到否定的心理变化。D.“五四” 时期新文学所推崇的美学惯性以及写历史的时代需要,以致 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让读者处于紧张的状态。1A(B“形象地展示地域文化风貌”错, “交响乐”的指向是文化思想层面;C.“思想从早期的儒家已经转变为道家”错,原文只是认为“神雕
8、侠侣可以看做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 ;D 以偏概全,原文是说“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 )2C(灰衣老僧的事件意在证明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3B(A“虚无与消极”推断不合理;C“否定”不正确,而是分析与批判的一面;D 因果关系不成立,且条件不充分)叙州区第一中学期末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 分)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又称“端阳节” “天中节” “龙舟节” “诗人节” “粽子节”等,从众多名称中就能感受到节日内涵的丰富与节日勃发的活力。具有千年历史的端午节,影响范围广阔,虽然各地节日习俗各有侧重,
9、但从总体上看,共性大于差异,并且在根本的季节感受、身体保健与伦理期待上基本一致。端午节是中国人共同的节日。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过端午不应仅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更应是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应该从建构与创新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端午节俗文化。从节俗起源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端午传统节俗中的门口挂艾、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成为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所以一度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 。当代社会,端午节俗的这一原始主题,依然具有现实意义。2003 年“非典”肆虐的时候,端午节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
10、。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当时那种情形下,这首民谣带给人们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民谣之所以温情、动人,因为它巧妙地传承了端午古老的避瘟保健的节俗涵意,符合了当时广大民众寻求精神慰籍的民俗心理。人是文化动物有自己的族群与特定的国家意识,人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物质层面的生存,也需要文化的延续。屈原等爱国志士所代表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六朝时期,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端午食粽与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这种诠释并非空穴来风,它是民众历史情感的聚焦,是民众历史观念在节日习俗中的体现。人们已不满足于此前对生活习俗的一般性解释,将节日习俗与历史
11、人物的纪念并联起来。端午节正是因为有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的加入,被赋予了历史和伦理的意义,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而屈原的故事,也正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期性的讲述,才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今天,在端午节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民俗节日之中,让人们在端午这个特定的节日回归传统。在与祖先的对话中,感受伟大爱国诗人人格的高尚,增强民族意识与文化的使命感,让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生中延续更新。端午节俗中对自然时气的避忌、历史先贤的崇敬,均体现出对于个体生命与群体精神的保护与养育,在端午这个盛大的夏季节日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命观念与家国情怀。
12、(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 年 5月 30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端午节历史久影响广,其节俗虽地区间各不相同,却是共性大于差异,是中国人共同的节日。B端午节被称为“卫生节” ,因此有门口挂艾、艾水洗浴、佩戴药草香包等避瘟保健的节俗。C在今天,对端午节俗文化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对于我们建构与创新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D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这完全得益于端午节的周期性讲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文章总体呈“总分总” “的结构,结尾段强调了盛大的端午节日中蕴含着生命观念和家国情怀。B文
13、中列举端午的多个名称,证明了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且具有丰富内涵和生命的活力。C文中以“非典”时期一首民谣的流传为例,论述了以消灾避疫为主题的端午节俗的现实意义。D第段按时间顺序回顾了追悼屈原逐渐被纳入端午节俗的过程,突出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端午节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并将文化传承融入其中,可使端午在现代生活中更好地延续更新。B现在过端午节我们在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温情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C出于文化延续的需求,人们在食粽与飞舟竞渡等端午节俗之外,又加人了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D从避忌自然时气、崇敬历史先贤的端午节
14、俗中可以感受到对于个体生命和群体精神的保护养育。1C(A“其节俗虽地区间各不相同,却是共性大于差异”错,文中为“虽然各地节日习俗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看共性大于差异” 。B 因果关系倒置。D“端午节的周期性讲述”只是其中一个条件)2B(“列举端午的多个名称并不能证明“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 )3C(“文化延续”是结果不是动因) 宜宾四中期末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我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法治思想,有没有法治传统?今天我们回望历史,研究中国自己的法治道路,很多人会想到这个问题。如果按照我们现代人对法治的理解,我国古代立法、司法实践算不算法治文
15、明,与我们当代的法治实践有何关系,能否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益借鉴?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一些人认为,法治是舶来的概念,我国历史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虽然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法家思想家,他们的学说理论对社会发展、国家统一产生过巨大推动作用,但不少人还是认为,法家的法是刑法,法家只有刑法之治。这样的看法有其道理,不过也有过于简单之嫌。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认真听听法家的话语。“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等等,这些都是法家对其基本“法治”思想的表达
16、。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法家思想占据重要位置,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法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著称,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理论与方法,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法家的“法治”思想产生于我国古代发生社会巨变的历史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下,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概括而言,法家的“法治”思想试图改变之前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根基的社会结构,并着手在自然人和自然人之间、自然人和国家之间尽可能建立起某种权利义务关系,并以此为联结、以地缘范围为依据建立起国家。国家不再是诸侯贵族的血缘联合,法律使得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
17、整合基础。法家的法是国家制定的成文法。这有别于以往古老社会的习惯或者不公开、不外传、只在统治者内部代代相承的治国典则。这种法律是用老百姓容易明白的文字写成的,写成以后是公布的,以普遍规则的形式明确告诉大家哪些行为是违法犯罪,这些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结果。这些法律公布以后,一方面使民众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预期,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约束官吏,使其不能轻易违背法律而任意侵害老百姓,否则统治者就会丧失威信。在法家看来,法律如果没有信誉就无法得到执行。“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才能更好发挥法作为有效治理工具的作用。可以看出,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一种治国理论,强调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不在于君主是否仁德
18、,而在于法律制度。可以说,将法律视为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将“法治”视为一种治国的基本方法,是法家“法治”理论的实质内涵。不过,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我们今天来看,仍然属于古典的法治,所以不能直接移植过来为我们所用。今天我们借鉴传统法律文化,必须加以改造,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同时也要看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但也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汲取一切有益的法治文明成果,包括科学借鉴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从而更好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摘编自武树臣听法家如是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我国古代是否有法治思想
19、和法治传统,学术界存在着一边倒的否定声音。B.法家提倡奖惩分明,不论身份高低贵贱或者情感亲疏远近都要按照法律行事。C.法家以地缘范围为依据建立起了国家,改变了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根基的社会结构。D.在法家看来,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既取决于君主的品德,又取决于法律制度。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法家的相关言论否定了学术界对法家及法治思想的简单而偏颇的认识。B.文章以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证明了中国古代有法治思想,也有先进的法治文明。C.文章借用法家治国的法治思想,采用归谬法阐释了法家“法治”理论的实质内涵。D.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论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治国方面的重要
20、意义和借鉴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家的法治理论丰富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B.要让法律更好地发挥治理工具的作用,就要君臣官民遵纪守法,让统治者树立威信。C.法家的法律对官吏和百姓均有约束力,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支撑。D.建设社会主义法治要吸收借鉴一切有益的法治文明成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1.B 2.C 3.A 棠湖中学期末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中国人的吉祥文化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吉祥文化是一条重要的支流。它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
21、趣味与宗教情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核心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凡是人们认为好的东西,都会表现在吉祥文化之中,构成吉祥文化永恒的主题。一进腊月,中国各地春节市场上民间的剪纸生意就异常地红火起来。在铺天盖地的剪纸作品中,吉祥和祝福图案的最多,四个柿子寓意“事事如意”,花瓶里插枝牡丹意味“平安富贵”,莲花上的两条鱼是祝福“年年有余”。除了剪纸,还有窗花、年画、红春联、红灯笼、红鞭炮等,到处一片红火,把年烘托得热热闹闹。有人粗略地统计过,我国有 201个吉祥用字、吉祥符号,图案有几百种,还不包含那些从一种符号中衍生出来的。吉祥,按照字面的解释,就是“吉利”与“祥和”。所谓“吉者,福善之事;祥者,
22、嘉庆之征”。说文中说,“吉,善也”;“祥,福也”。吉祥就是好兆头,就是凡事顺心、如意、美满。中国最早的吉祥物典型代表是“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这四者千百年来成为中国人生活中恒定认同的吉祥物。麟指麒麟,称为仁兽。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凤指凤凰,为百鸟之王。麟、凤、龙,都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创造的虚拟动物。如龙,尔雅翼中讲其“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蚕,麟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而象征尊贵、安闲、长寿的龟也是备受人们推崇的灵异之物。被人们赋予吉祥意义的动物还有很多。如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深受人们喜爱。甲骨文中的“美”字,即呈头顶大角之羊形,是美
23、好的象征。猴是自然界中最接近人类的动物,人类对猴子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还因为猴与“侯”同音,猴便成了象征升迁的吉祥物。以动物表示吉祥,可单体也可复合。如龟称“万年”,鹤称“千代”,龟鹤合一就构成了一幅龟鹤齐龄,象征延寿吉祥的图案。被人们赋予吉祥意义的植物,有花草,有树木,有果实。如“岁寒三友”“天地长春”。前者大都用梅、竹、松来表示,后者则多数用天竹、南瓜、长春花来寓意。还有槐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橘象征大吉,佛手象征幸福,芙蓉象征荣华富贵等等。吉祥文化早已深入到中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老百姓的春种夏收、娶妻生子、祝寿延年、开市营业、科考应试、提拔晋职、乔迁新居等与人生有关的大事都包含有
24、吉祥文化。近年,它还广泛地存在于国家层面的活动、仪式上。中国社会这种浓厚的吉祥观,可谓是鲜明的中国文明的一大特色。毫无疑问,吉祥意识、吉祥文化已深深地植入中国人的生活中,以至于有凡物皆可为吉祥的特点。这么说当然有点绝对,但是中国的吉祥物、吉祥符号之多,大概没有其他国家可比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吉祥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凝聚着中国人对自己生命的认知、人伦道德情感、审美情趣等。B.在中国,每年一进腊月,剪纸、窗花、年画、春联、灯笼、福字等传统吉祥物就能把年烘托得红红火火。C.我国有 201个吉祥用字,另有吉祥符号、图案几百种,还不包含那些从一种符号中演变而产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四川省 各地 语文试卷 精选 汇编 论述 文本 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46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