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指导三大策略:高考增分第一招突破历史选择题
《2019高考历史二轮指导三大策略:高考增分第一招突破历史选择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二轮指导三大策略:高考增分第一招突破历史选择题(2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高考增分第一招 突破历史选择题的三大策略策略一 熟知历史选择题设置陷阱的主要方式1.时空错位:故意设置与题干时间、地点不相符的表述。解读大多设置不符合题干时间段特征的表述作为干扰项。如题干时间为 1655 年,干扰项设置为“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革命完成于 19 世纪中叶,明显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655 年”。因此时空定位很重要。题干中的时间信息有的是具体的时间,如 1886 年;有的时间信息比较笼统,如“18 世纪中叶”“清朝道光年间”“国民革命时期”等。不论是哪一种时间信息,考生都要根据这一时间或时间段的阶段特征逐一推敲备选项,从中排除时间不符的干扰项。例证1.1980 年 12 月
2、,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2.19 世纪中叶,“由于一切生产资料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这一观点认为,促使世界面貌发生改变的深层原因是( )A.殖民掠夺B.工业革命的推动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D.垄断组织的产生2.程度失当:故意设置添枝加叶、夸大其词的干扰项。解读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表述绝对化,即采用过于绝对化的语言来描述某一历史现象,如“彻底废除”“完全实现”“始终”等。还有就是故意夸大
3、某一措施的作用,主要用词有“完备”“完善”“完成”“决定”“动摇”等。绝对化的语言应排除。例证3.1957 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 7 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 6 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 105 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4.恩格斯曾指出:“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
4、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据此,恩格斯认为( )A.战争是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的唯一机会B.战败后的清政府将对欧洲国家全方位开放C.中国的自闭和崩溃状态必然导致战争失利D.战争必然使中国变革统治体系和对外开放3.以偏概全:故意用局部代替全部、用个体代替整体、用一个事实来证明普遍的道理。解读 这种方式通常是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有意用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题干材料往往描述某一个地区范围内发生的某一现象,这一现象只在这一地区内出现,在整体范围内并不具有普遍性,而干扰项故意将其普遍化。还有的材料设置为某一个政府、组织或个人所做的事情,它
5、只代表这一个政府、组织或个人的意见,同样在世界范围内或全国范围内并不具有普遍性,但干扰项故意将其普遍化。这在历史学上也可以称之为“孤证不立”,即孤立的一个证据不能完全证明一个普遍的真理。5.蒙古人民共和国史中记载,据俄国海关统计,1891 年至 1908 年间,由俄罗斯输出到蒙古的货物总值增加了 22%,而同期由蒙古输入俄罗斯的货物总值却增加了 566%。对此状况合理的解释是( )A.近代中国经济竞争力有一定提升B.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俄国工业化进程缓慢C.中国内地市场为英美两国所占领D.当时俄国社会矛盾尖锐,阻碍其对外贸易6.史载:“同治以来,上海花商收买花衣,于是轧花场地遍地皆是。始
6、用小轧车,妇女手摇足踏,日可出衣十数斤。光绪中,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轧车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中国已经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B.光绪年间近代工业体系基本建立C.传统手工业受工业革命的冲击较大D.轧花技术进步导致传统工业消失4.偷梁换柱:故意设置偷换概念、偷换主题、移花接木的干扰项。解读 这种方式就是题干或备选项在推理、判断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方法来设置考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从而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大多数情况下设置为偷换概念,即干扰项所涉及的概念与题干材料中所描述的概念不符,如题干中的概念为经济政策,而干扰项所涉及的概念为政治理念
7、,这就等于偷换了经济与政治这两个概念。还有一种情况是偷换主题,即干扰项所涉及的主题与题干材料中的主题完全不符,如题干材料的主题为国家统一,而干扰项所涉及的主题为民主政治建设,两者不是一个概念。例证7.春秋时期族刑(针对宗族)被广泛运用,但到战国时期“灭族”等族刑的记载大为减少,多以父母、妻子、同产(即同父的兄弟姊妹)在内的“三族”之刑取代。此变化说明( )A.分封制度走向崩溃B.宗法观念逐渐淡化C.郡县制度得到加强D.仁政思想得到贯彻5.无中生有:故意设置题干材料无从体现或者无法根据材料推理出来的干扰项。解读 大多数情况下设置为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材料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答非所问。如题干材
8、料的主题为选官环节的变化,而干扰项却设置为促进民族交融,二者风马牛不相及。还有一种情况是干扰项与题干材料有一定的关系,但题干材料中的证据不足以支撑这一结论,也就是说根据材料无法推理出这一历史结论。例证8.20 世纪初中国某地县志记载:“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 )A.农村地区仍固守小农经济模式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D.西方经济侵略尚未深入内地6.逻辑混乱:故意设置因果关系颠倒或与题干设问没有因果关系的干扰项。解读 这种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将历史
9、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混置在一起,以造成考生的判断失误。此类陷阱主要针对因果关系型历史选择题。一种情况是因果倒置。题干设问要求是“因”,而干扰项设置为“果”;或者题干设问要求是“果”,干扰项设置为“因”。如题干设问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而干扰项设置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明显是因果关系倒置。还有一种情况是干扰项与题干设问之间是并列关系,或者是对题干材料的简单重复或归纳概括,两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例证9.1912 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
10、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强烈的排满色彩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C.明显的限袁倾向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10.1938 年东欧国家对西欧国家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 68.4%,而 1953 年仅有 14.4%出口产品输往西欧,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破坏B.西欧关税同盟的形成阻碍了东西欧联系C.国际政治影响经济全球化发展D.苏联模式的引入迟滞了东欧现代化进程7.本末倒置:故意以表象或假象来代替根本的东西。解读 这种方式是以表象或假象否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客观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叙述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使考生辨别不出真相,结果舍本而求末。此类
11、陷阱主要针对“根本原因类”“根本目的类”“本质类”历史选择题。对于“根本原因类”选择题,主要设置为无关紧要的原因、直接原因、客观原因或外部因素。对于“本质类”选择题,主要设置一些表面现象、细枝末节等作为干扰项。例证11.中国近代有竹枝词云:“寿头最怕请西餐,箸换刀叉顶不欢。”意即:寿宴上最忌讳使用西餐刀叉,影响寿宴喜庆的氛围。从文明史观看,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东西方文明的冲突B.近代中国人对西方饮食的抵制C.西餐已经盛行D.近代中国饮食受传统思想影响8.主次倒置:故意设置次要原因或某个问题的次要方面作为干扰项。解读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
12、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此类陷阱主要针对“主要原因”“主要目的”“主要意图”等设问类型的历史选择题。或许四个备选项都不是“根本原因”“根本目的”,但肯定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或目的。例证12.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把为外商服务的采办员或管事称为“买办”。其人数由 1854 年的 50 人发展到1900 年的 20 000 人左右。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小农经济瓦解,市场扩大B.两次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C.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D.中外经济合作与交流的频繁13.在西欧,“小麦的价格从 16 世纪初到
13、16 世纪中期未有上升,而在 16 世纪末却涨到了 4 倍于 16 世纪中期的价格”。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风调雨顺,农业获得大丰收 B.贵金属大量输入冲击市场C.机械化生产提升生产效率 D.圈地运动推动农业的革新9.史实错误:故意设置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表述作为干扰项。解读 此类陷阱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识破的陷阱,但往往也是考生最容易忽略的陷阱。史实错误的类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具体历史要素的错误,也包括阶段特征方面的错误,也就是设置不符合题干所要求的时间段的阶段特征作为干扰项。例证14.“在 20 世纪中期发生的一场持续三年的军事冲突中,一方自称是一次联合国主持下的警察行动,另一方的
14、数十万军队采用了志愿军的微妙措辞。”这一冲突是( )A.美苏双方于远东的直接交战B.美苏冷战出现的第一次高潮C.北约与华约全面对峙的产物D.冷战全局背景下的局部热战10.似是而非:故意设置表面上看似正确,但实际上离题意较远的干扰项。解读 用这种方法设计的题目,其干扰项的表述含有较合理的成分,但整体上有很大的缺陷,有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立,但题干中缺少这种条件;有的虽整体上勉强可以如此表述,但不能透彻地体现内涵。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的知识组成干扰项。大多数情况下设置为偏离主旨的干扰项,即题干材料中好像有所体现,但不是材料的中心意思,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例证1
15、5.商王朝的重大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通常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卜吉凶,其中牛骨使用最多,用龟甲的较少。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生产活动中普遍使用牛,牛骨充足B.作为书写材料,使用牛骨较龟甲便利C.商王朝并不重视农业,大量宰杀耕牛D.游牧和畜牧是重要的生产方式,牛骨头数量多策略二 洞悉历史选择题正确选项的主要特点1.史实正确解读 抛开否定型历史选择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史实正确是正确选项的最基本特征。正确选项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等具体历史要素必须准确无误,同时要符合题干材料所处时间段内的阶段特征。例证1.(2018 江苏单科,19)20 世纪 60 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
16、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 39%,美国同期从 1957 年的 20.9%下降到 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 年至 1970 年,西欧所占比例由 20.8%升至 28.6%,美国同期则由 48.6%降至 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2.对应最佳解读 这一特征主要适用于材料型历史选择题。每一小段材料有且只有一个核心思想,即思想主旨。正确选项首先要符合这一思想主旨。其次,正确选项要与材料所述现象的具体内容严格对应。如材料所述现象为民族资本主
17、义经济发展,正确选项必然要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例证2.有学者指出:“虽然 1688 年革命缺乏前一个时期丰富多彩的细节,但其结果对英国本身的发展和英国成为欧洲强国都更具有确定性和决定性的意义。”据此可知,“光荣革命”( )A.使英国找到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B.保留了英国的君主制传统C.开启了温和地实现社会变革的方式 D.实现了议会对权力的控制3.内涵全面解读 这一特征主要适用于文字材料型历史选择题,而且材料中所述现象往往不止一个,这几个现象之间是并列关系。正确选项的内涵要涵盖材料中的所有现象,缺一不可。仅符合其中一个现象的选项绝不是正确选项。例证3.直到 1917 年初,新青年在答
18、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4.概念准确解读 这一特征主要适用于概念型历史选择题。每一个历史概念都有其固定的内涵和外延,正确选项的历史概念要与题干材料所描述的历史概念完全相符,或者同属于某一概念范畴。如题干材料描述的历史概念为民主法制,那么正确选项的概念范畴也必须为民主法制。例证4.1852 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
19、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5.据研究,1853 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 9.09 便士,而中国是 0.94 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5.逻辑合理解读 这一特征主要适用于因果类、推理类历史选择题。正确选项必须与题干材料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或者与题干材料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完全能通过题干材料推理出来。如果选项与题干材料之间逻辑关系混乱,那
20、么该选项绝不是正确选项。例证6.19201946 年,潘鸿声先生先后到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河北、河南、山东、甘肃、陕西等地访问并搜集了 2046 户农户的农具使用资料,发现“在构造和形制上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改进”。由此可以推断( )A.中国固有的传统经济结构没有变化B.西方近代农业机械对中国农业影响有限C.工业革命并没有影响中国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动摇7.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
21、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6.程度适合解读 正确选项的表述往往非常严谨,让所有人找不出一点毛病,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该表述在程度上非常适当,既没有添油加醋,也没有夸大其辞,更没有绝对化的表达方式。例证8.1952 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 80 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 1940 年增加了 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与
22、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9.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策略三 熟练掌握确定正确选项的常用方法1.逻辑判断法解读 对于因果关系型、推理型历史选择题,就要用到逻辑判断法分析备选项。考生必须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清题干材料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考生要熟练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能运用这些原理进行逻辑判断。例
23、证1.右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2.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2.常识判断法解读 社会常识是社会生活中必须掌握且行之有效的知识,看似普通平常,实则蕴涵着人生的大智慧,是社会知识的精髓。在推敲备选项时,有时会运用社会常识加以判断。那些不符合社会常识的
24、备选项肯定是干扰项,坚决予以排除。例证3.1926 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4.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 宋 明 清河南 15 16 2 1江苏 7 8 17 49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指导 策略 第一 突破 选择题
![提示](https://www.77wenk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48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