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2018-2019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检测(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阅读题(40 分)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项羽究竟死于何地史记问世至今已两千多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 ,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 :“项籍败垓下去,婴以御史大夫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鐹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
2、呢?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 ”。当时,项羽已 “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 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鐹船待”? 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巧借一“欲 ”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
3、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鐹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其实,项羽“身死东城”, 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
4、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 为汉军追及处), 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1 从文中看 ,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 身死东城”。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 ,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解析 D 项,文中无此信息,属无中生有。答案 D2 下列各项不
5、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鴂船待”的生动描写。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 乌江亭长鴂船待”的佳话。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解析 A、B、D 三项分别表现了司马迁、江东父老和本文作者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而 C 项却没有。答案 C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 ,最后死在东城。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6、解析 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答案 B二、课内文本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47 题。方山子传宋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
7、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4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A.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B.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C.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D.余闻光、黄间多
8、异人,往往阳狂垢污解析 A 项,遗像:这里指遗留下来的样子,今义指死者生前的相片或画像。B 项,妻子: 这里指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C 项,从事: 这里指任职 ;今义指做,投身到(事业中去) 。D项,往往:常常,古今同义。答案 D5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 “隐”“侠” 二字是此篇的主脑,下面能够表现出方山子 “侠” 的特点的一项是( )(3 分)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晚乃遁于光、黄间 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A. B. C. D.解析 表现的是“隐” 。答案 A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方山子是
9、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隐士 ,苏轼被贬黄州后认识了他,并和他结为好友。B.方山子就是陈季常,黄州山里人看见他戴的帽子形似古时的“方山冠”,就称他为方山子。C.方山子少年时仰慕汉侠朱家、郭解的为人; 长大后努力读书 ,想凭借读书在社会上大展宏图,认为自己是一世豪杰,但始终没有碰上机会;晚年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叫岐亭的小镇上,过着隐居生活。D.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 ,他的家原来在洛阳,花园住宅宏伟华丽,在黄河北岸有大片土地,足以让他过豪华舒适的生活。但他不慕荣利,放弃了这些而甘愿隐居在荒山里,说明他是一个追求精神上独得其乐的人。解析 A 项,“苏轼被贬黄州后认识了他”错,苏轼和方山子是老朋
10、友,没有想到在黄州相见了。答案 A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每小题 3 分)(1)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参考答案 (1)方山子也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2)然而他都抛弃了,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由于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三、课外文本阅读(16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811 题。伯父墓表宋苏辙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
11、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 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2019 指导 语文 古代 诗歌散文 第四 单元 检测 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49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