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2018-2019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检测(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阅读题(40 分)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和词体发展陈丽丽“知人论世”是中国传统文论史上最常见、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自孟子提出“知人论世”以来,人们在观照文学时,往往把作品、社会、人作为密切相关的三个要素。就词学理论而言,宋人杨绘的时贤本事曲子集是现存最早的词话,其中收录了林逋、范仲淹、欧阳修和苏轼四位词人的本事。尽管该词话并没有对词人、词作进行过多品评,但是在宋代大量词人中仅选取这四家,并以“时贤”来命名,足见杨氏对 “人”的看重。由此也可以看出 ,词学理论其实
2、在一开始就被打上了“ 知人论世”的烙印。从词学发展历程来看,“知人论世” 这一文学批评模式一直贯串在词体的演变过程中 ,并且与“词体诗化 ”以及“ 推崇词体 ”等理论思想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当词仅作为遣兴、娱乐的工具的时候,它与人、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而在词学发展早期,以“知人论世”来论词,把词风与人格等同起来,显然是有很大局限性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知人论世”说是儒家文学观念的阐释与发扬,其中的“人”带有深刻的儒家烙印。与诗、文比较起来,词是极具特质的文学体裁。自晚唐五代词体确立以来,词便被视为艳科,这使其不可避免地带有轻软艳丽的娱乐色彩。“诗言志 ”“文以载道” 是儒家的传统文学观
3、,以儒家思想为精髓的“知人论世”说在诗文批评中影响深远,然而在词学批评中,尤其在早期词作大多未脱当行本色的时候,“人”“ 世”与“词”之间经常存在着一种错位与矛盾。不考虑词体的特性及词体的发展背景,仅以儒家的观点来衡量词人、词作,往往有失公正。许多词论者在评论词的时候,往往坚定地站在儒家正统的立场上去“知人论世”,把强烈的个人主观感受添加其中,把对词人思想态度及生活方式的褒贬投射到对词的评价中,导致对一些词人词作的分析常有失客观。由此可知,“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模式在词学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种局限性与矛盾性,这种状况在词学批评的前期尤为突出。当词向诗靠近,成为抒情言志的工具的时候,“知人
4、论世”对解读分析具体的词作有一定积极意义。比如,北宋末期,有过南渡经历的词人,其作品内容、风格在南渡前后往往有着明显的差异,人们在进行批评分析时,通常无法回避这段独特的社会背景及其人生经历对作品的影响。众所周知,岳飞、张元幹等人的词作大多充溢着一种慷慨悲壮、抑塞不平之气,这与他们抗金将领的身份密不可分,因此在品评岳飞的满江红小重山等词作时,就不能抛开“靖康之耻”的时代背景和他的家国之情、功名之心。伴随着以诗入词、以文入词的深化,“知人论世”这种模式已经更多地具有了正面、积极的意义。清代词学普遍提倡尊体理论,为了把词的地位抬到与诗相齐的高度,词论家把“风骨”“ 兴寄”等各种诗学标准运用到词论中,
5、“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模式伴随着“推崇词体”风潮的高涨被广泛用来评论词人词作。在清人的词学观念中,词与诗是同等重要的。“知人论世”成为他们分析作品优劣的重要手段之一。清人不仅用“知人论世” 的批评模式来评论各家词人词作,而且对词体发展初期的词人也能客观看待。随着清代词论家对词体认识的提高及对词体的推重,“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在词论中的正面、积极的意义愈加明显。可以说“知人论世”词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与词体诗化的进程几乎是同步的。选自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有删改1 下列有关 “知人论世”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知人论世”指把作品、社会和人这三个密切相关的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的一
6、种文学批评的重要模式。B.“知人论世”这种文学批评模式,体现了儒家“ 诗言志”“文以载道”的传统的文学观念,一直是评论词作优劣的重要手段。C.“知人论世”说是儒家文学观念的阐释与发扬,以儒家观点来衡量词人、词作,使这种文学批评模式在词学发展过程中避免了局限性。D.“知人论世”这种文学批评模式随着以诗入词、以文入词的深化,到清代才具有了正面、积极的意义。解析 B 项,“一直是评论词作优劣的重要手段”有误,到清代才成为重要手段。C 项,“避免了局限性”有误,原文是说有很大局限性。D 项,“到清代才具有了正面、积极的意义 ”有误。答案 A2 下列对“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和词体发展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7、项是( )A.从现存最早的词话时贤本事曲子集 的内容来看,词学理论产生之初就被打上了“知人论世”的烙印。B.在早期词作仅作为遣兴、娱乐的工具的时候,“ 人”“世”与 “词”之间经常存在着一种错位与矛盾,“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模式往往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其进行评价。C.伴随着以诗入词、以文入词的深化,“ 知人论世”这种文学批评模式也更多地具有了正面、积极的意义。“知人论世” 词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与“ 词体诗化”的进程几乎是同步的。D.“知人论世”这一文学批评模式一直贯串在词体的演变过程中,推动了“ 词体诗化”的进程和“推崇词体”等思想的发展。解析 “推动了词体诗化的进程和推崇词体等思想的发展”的说法有误
8、。答案 D3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词学发展早期,以“知人论世”来论词,把词风与人格等同起来,有很大局限性,因而词与人、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B.“知人论世”说在诗文批评中影响深远。在进行批评分析时,不回避独特的社会背景及词人的人生经历,会使批评对解读分析具体的词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C.站在儒家正统的立场上,凭借强烈的个人主观感受去 “知人论世”,把对词人思想态度及生活方式的褒贬投射到对词的评价中,是对一些词作的分析有失客观的原因。D.清代词学把词的地位抬到与诗相齐的高度 ,词论家把“风骨 ”“兴寄”等各种诗学标准运用到词论中,使“知人论世”的批评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9、解析 根据文章第二段的开头,可以看出该项将因果关系倒置了。答案 A二、课内文本阅读(15 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 45 题。(8 分,每小题 4 分)拟行路难( 其四)南朝宋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4 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诗人对“命”有怎样的看法?参考答案 这个比喻是说,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从诗歌本身看,诗人所说的“命”, 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命运。诗人认为这
10、非常不公平,但无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5“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 ?”这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具有怎样的作用?参考答案 “安能行叹复坐愁?”一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 ,怎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心非木石岂无感” 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 感情沸腾起来,诗人的情感在这里达到了高潮。(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 67 题
11、。(7 分)咏怀八十二首( 其一)三国魏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6“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两句只是单纯地写景吗?(3 分)参考答案 不只是单纯写景。这两句诗是写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这似乎只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景中有人,不仅烘托出一种凄清的气氛,而且点出景中人的心境,这比直接写人的心情高妙得多。7“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 分)参考答案 这两句是典型的景中有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不仅写出了凄清的环境,而且衬托出诗人孤独苦闷的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2019 指导 语文 古代 诗歌散文 第一 单元 检测 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49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