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含解析)(13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 Error!统筹理主干线索(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经历了蚕食边疆、间接控制到全面侵略的过程。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外国势力开始侵入东南沿海一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遍布东部沿海并开始深入内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通过清政府间接控制了中国;日本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直接实行殖民统治。线索(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经历了由单阶级独斗、多阶级联合到全民族抗争的过程。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最初表现为某一阶级独自进行的反抗,如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后来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如五四运动是城市工人、市民、小资产阶
2、级的联合斗争;最后是抗日战争,包括海外华侨在内的全民族抗战。线索(三):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参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高度析高考从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来看:在中国传统城乡社会和文化解体并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民族主义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动员和强大的民族整合力量,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民族凝聚力的提高以及现代国家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今天的中国,如何将民族主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形成民族主义与
3、民主、自由等价值观的良性互动,建构一种理性的、开放的民族主义,是我们在考虑民族主义问题时一个必要的思维角度。从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来看: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只有将中国抗战放到这一大格局中来研究,才能客观反映它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背景下,不断拓展抗日战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提升当前中国的国际形象,确立中国的大国地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点来看:在列强逐步侵略下近代中国的沉沦与抗争、面对危机时晚清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以及各阶级、各阶层对于民族复兴的求索是本专题的热考点。复习备考时,既要从宏观的角度认识列强侵略对近代中国的破坏,明确近代中国的屈
4、辱地位,又要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认识近代中国在政治、外交等领域出现的剧烈变化,认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难与曲折,进而不忘初心,坚定社会主义的信仰。考点一 近代中国的沉沦与抗争高考真题聚焦考法(一) 转换思维的角度1(2018全国卷)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命题者说新瓶老酒新瓶
5、:全新的历史情境,即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的舆论宣传;老酒: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视角独特清政府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缺乏近代外交理念,舆论先败。以史为鉴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明确抢占舆论制高点的重要性。解析:选 C 题干反映出日本政府懂得运用舆论和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而清政府对此却无所作为,说明当时清政府不熟悉近代外交事务,C 项正确。舆论可以影响战争,但是无法左右战争进程,A 项错误。日本想利用舆论影响为自己争取道义支持,而非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B 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日对待舆论影响的策略或态度,没有反映西方媒体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D 项错误。考法(二) 挖掘
6、认知的深度2(2016全国卷)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命题者说突出主干知识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洋务运动。强化能力培养引导考生透过现象,理性分析历史事件所要表现的实质。倡导家国情怀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领主流价值观。解析:选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情况。19 世纪 60 年代,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7、,1888 年北洋舰队正式成立,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其实力曾是远东第一、世界第九,故“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故选 C 项;A 项表述不符合当时的史实,直到 20 世纪初,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仍是编练“新军” ;日本明治维新后也是集权制度,故排除 B 项;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已多次遭到英国、法国等国的侵略,其他列强也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获取在华权益,D 项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不符,故排除。考法(三) 拓展教材的宽度3(2018全国卷)19 世纪 70 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
8、应阻贡” ;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 “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命题者说陌生中考陌生“朝贡体系”的历史情境、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全为非教材主干知识。链接时政热点当今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外交博弈。凸显素养立意从近代化的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的外交,突出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必要性。解析:选 D 材料中“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 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说明当时中国受到了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D 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西方列强对日本的帮助;从材料可知,琉球国仍向清政府纳
9、贡,这说明传统朝贡体系仍然存在;材料只是地方官员向皇帝提出建议,并非干预朝廷决策,故 A、B、C 三项错误。横展纵深提能1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第一个时期1840 年鸦片战争以前,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第二个时期19 世纪 40 至 50 年代,清朝缺乏主权观念(如领土、司法、关税等) ,但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第三个时期19 世纪 60 至 80 年代,筹办洋务以自强,设立总理衙门开展近代外交,筹划海防,近代海权意识觉醒,以夷制夷维持和局第四个时期19 世纪 90 年代至 20 世纪初,逐渐丧失抗拒列强的信心,开始主动地适应列强的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外交政策调整2.甲午
10、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列强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斗争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最终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清政府政策调整面对进一步发展的内忧外患,清政府被迫调整政策,推行新政,以适应近代化发展趋势,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革命力量 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到救亡图存的行列3近代前期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历史影响(1)政治上:一方面中
11、国主权日益遭到破坏,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2)经济上:一方面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输出资本,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另一方面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诱导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3)思想上: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另一方面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4 “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
12、再次, “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考点二 晚清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高考真题聚焦考法(一) 挖掘认知的深度1(2014全国卷)1898 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 “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命题者说历史现象 维新志士“废八股取士”的举措受到举人的反对。历史本质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社会变革要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要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以史为鉴目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改
13、革要想取得成功,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关键。解析:选 B 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提出了废除八股取士的主张,但这一主张遭到了近万名举人的强烈反对,说明这一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 B 项。A 项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问题;C 项表述有误,事实上知识分子才是政治运动中最活跃的群体;D 项表述有误。考法(二) 转换思维的角度2(2017全国卷)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 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14、)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命题者说转换考查角度从近代学生到日本留学的全新视角认识西学东渐。立足时空观念以 1904 年各地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为命题载体。强调唯物史观考查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的关系。解析:选 A 材料中留日学生区域分布的不平衡表现在长江流域省份与东南沿海省份明显高于内地省份,这一状况与当时中国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有关,A 项正确。B 项 “革命运动” “高涨 ”与材料信息“1904 年”不符,当时清政府正在推行改革,革命运动并不“高涨” ,排除。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并
15、未变化,C 项错误,排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与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没有直接关系,D 项错误,排除。考法(三) 延展知识的长度3(2013全国卷)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命题者说强调唯物史观以现代化为主线,考查晚清历史发展的进程。强调主干知识现代化在政治、经济领域的表现,即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和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注重价值引领弘扬近代中国不断探索、斗争的曲折过程。解析:选 B “现代化”主要指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A 项清末新政实质
16、是维护清王朝统治,故排除;B 项符合题意;C 项为列强侵华史, D 项为中国抗争史,均与现代化不符,故均排除。横展纵深提能1戊戌变法近代国家观开始形成首先,在戊戌变法期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措施,奠定了近代国家的雏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要求全面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它是以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旧的封建生产方式,代表了当时的世界潮流和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方向,戊戌变法是从制度上来挽救民族危亡,是完全进步的。其次,戊戌变法时期,促使中国爱国主义的主导力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戊戌变法过程中,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已经登上了政治舞台,对当
17、时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戊戌变法后历次重大爱国主义运动中,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成为运动的主导力量,走在时代的最前列,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革命的主导力量,从而根本上决定了近代爱国主义运动的性质和发展前途。戊戌变法时期,爱国主义内容和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成为近代爱国主义的主旋律,这奠定了近代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使近代爱国主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教育救国、工商立国、实业救国等思想及其相关的近代人才观的提出,标志着新的资产阶级近代国家观开始形成。2清末新政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现代化是一个整体,
18、各种体制的改革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必然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的变化,从而导致传统社会的全面解体。清末新政在经济、教育、军事及政治各个领域的社会制度均发生或开始发生全面、系统的变革,对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随着政府中的官制改革、司法改革以及创办的新机构、废科举等各项措施的制定并付诸实行以及皇权在逐渐觉醒的民权意识冲击下被迫接受了法律条文的限制、咨议局得到设立并开展活动等等,这就在封建专制政体上凿开了一个民主政治缺口,标志着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正在向君主立宪制度转变。清末新政改革超越了诸多禁忌,冲破了几十年来束缚晚清现代化发展的“中体西用”的阻碍,继续沿着戊戌维新的
19、道路前进,开始对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组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嬗变与分化,导致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使中国社会开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为民国初期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共和梦的实践(1)从帝国到民国:从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2)从臣民到国民: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 “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3)从君权神授到民
20、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4)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考点三 助力于民族复兴的求索高考真题聚焦考法(一) 拓展教材的宽度1(2018全国卷)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21、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命题者说回归历史现场以美国记者的记述为命题载体,使人身临其境。强化教材主干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建设:政治上民主化,经济上减租减息,保障农民利益。弘扬家国情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人民群众为抗战的胜利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人民群众是抗战的英雄。解析:选 A 根据材料叙述可知,抗日根据地一个备受欺凌的农民,在得到了尊严、权利之后,就会“具有奋斗目标” ,这说明其抗日热情因自身处境的改变而得到激发,A 项正确。材料中的“减租减息”说明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存在;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当时尚未完成;题干材料所述情况出
22、现在国共合作抗日时期,所以不能排除国民党的影响,故 B、C、D 三项错误。2(2017全国卷)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命题者说隐性时空观念题干材料中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指明了时间范围是抗日战争时期。命题角度转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设,团结一切有抗日要求的阶级、阶层。解析:选 B 由材料信息“共同利害 ”
23、“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等可知,中国共产党此举旨在维护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 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措施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而不是进行“革命” ,A 项错误,排除;此时期为抗日战争时期,而非国民革命时期,排除 C 项;材料与“反抗国民党政府”无关,排除 D 项。考法(二) 延展知识的长度3(2017全国卷)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 404 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 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 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
24、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命题者说试题情境新颖抗战胜利后,山东根据地群众组织的概况在教材中没有涉及。能力立意凸显知识迁移是关键。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面临国民党的围剿,与国民党实力对比悬殊。据此再联系题干史料分析,体现了高考命题的能力立意。强化育人功能认识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性。解析:选 D 由材料信息“群众组织 ”“404 万人” “27%”“村村有党员”等,并联系抗日战争前后的史实可知,此时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较抗日战争之前有显著提升,D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共产党革命工作重心转移,排除 A 项;B 项与材料信息“抗日战争胜利后”时间不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届高三 历史 二轮 复习 教师 板块 中国 近现代史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49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