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201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2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预读先学,多读厚积,精读研析,内容索引,预读先学,语言知识积累,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1)筼筜谷( ) (2)蜩腹蛇蚹( ) (3)兔起鹘落( ) (4)庖丁解牛( ) (5)斫轮者也( ),(6)持缣素( ) (7)相蹑( ) (8)箨龙( ) (9)曝书画( ) (10)畴昔( ),yn dn,tio f h po zhu,jin,ni,tu,p,chu,二、文言基础知识梳理,1.解释成语 (1)成竹于胸:_ _ (2)兔起鹘落:_ _ (3)庖丁解牛:_ _ (4)轮扁斫轮:_ _,原指画竹时心里先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
2、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兔的跃起、鹘鸟(属鹰类)的降落。二者都是迅疾的动作,用以形容运笔的神速。,比喻掌握了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轮扁,春秋时期齐国的造车工人;斫轮,砍木料制车轮。比喻技艺纯熟高超。,2.通假字 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通_,_ 3.古今异义 (1)废卷而哭失声 古义:_ 今义:_ (2)余因而实之 古义:_ 今义:_,“稍”,稍微,废置、搁下。 没有用的或失去了原来的作用的。,因,于是;而,连词。 表示结果,连词。,4.一词多义,(1)遗,与可以书遗余:_ 小学而大遗:_ 涂不拾遗:_ 深追先帝遗诏:_,(2)诸,投诸地而骂曰:_ 子闻诸:_,给
3、予,赠送,遗失、遗漏,遗失、遗漏的东西,遗留,相当于“之于”,相当于“之乎”,(3)间,亲厚无间:_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_,(4)乃,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_ 乃见其所欲画者:_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_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_,(5)其,乃见其所欲画者:_ 岂独得其意:_ 而余亦悔其随之:_,隔阂,间或,秘密地,竟然、却,副词,于是、就,连词,你的,代词,仅仅,副词,自己的,代词,他的,代词,自己,代词,5.词类活用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_ (2)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_ (3)余因而实之:_ 6.文言句式 (1)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_
4、(2)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_ (3)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_,名词作状语,如剑从鞘中抽出一样。,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重)。,名词作动词,证实。,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7.翻译句子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译文:_ _ (2)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译文:_ _,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一节地堆累勾勒,一叶一叶地堆起来,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所以画竹时,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
5、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鹘鸟俯冲降落,稍一放松就消失了。,文本常识积累,苏轼,详见新城道中(其一)。,一、作者简介,二、背景展示,文与可,北宋著名湖州派画家之一,最擅长画墨竹,既是苏轼的好友,又是其中表兄弟。熙宁八年(1075),文与可任洋州知州,筑亭筼筜谷上,游乐谷中。曾画了一幅水墨偃竹画赠予苏轼。苏轼向文与可学画竹,同时在绘画理论上给予文与可极大的帮助和影响,两人结下了深厚友情。文与可病逝后半年,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见到这幅遗作,睹物思人,对画痛哭,带泪写下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总结文与可的画竹理论,提出了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主张。,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
6、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大致可分为四类: 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游记: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杂记: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三、文体知识,精读研析,整体把握,【脉络梳理】,要点突破,1.文章记述了哪三件轶事?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个性特点?,答案 将求画者送来的缣素视为袜材,对求画者多不感欣慰而觉讨厌。表现了其脱俗,淡泊的特点。 作者与文与可关于“万尺竹”之辩,由诗书往来之中,既见其才情过人,又见其风趣、旷达。 与可赠画给作者,作者
7、还之以诗,可见与可对挚友情谊之深,为人无拘、率直。,答案,2.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哪些诗文和典故?有什么特点?,答案 引用的诗文有:苏辙的墨竹赋、文与可的“书尾复写一诗”和苏轼的和诗,以及苏轼洋州三十咏其一筼筜谷、曹孟德的祭桥公文。 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谓川千亩竹”。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典故,信手拈来,自然贴切,绝无矫揉造作之感。,答案,延伸探究,本文既谈了“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叙了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与之有关的琐事,作者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答案 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的阐述,对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与之有关的琐事的叙述,其实都是围绕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人教版 高中语文 选修 中国古代 诗歌散文 欣赏 课件 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53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