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4课件:与高司谏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4课件:与高司谏书(3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与高司谏书,语文版 第四册,学习重点,1记: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欧阳修名句。 2读:理清文章思路,准确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3写:运用层层说理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4练:掌握名词用作动词的活用方法。,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其创作实绩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
2、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搜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1.字音识记(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其后更十一年( ) (2)侃然 ( ) (3)以为当黜 ( ) (4)不敢一忤宰相( ) (5)谏诤 ( ) (6)擢用 ( ) (7)班行 ( ) (8)闵足下之不能( ) (9)诋诮 ( ) (10)懦软 ( ) (11)殁 ( ),n,kn,ch,w,zhn,zhu,hn,mn,d qio,nu,m,2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1)通假字,亦将闵足下
3、之不能:通“悯”,怜悯。 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通“以”,表时间的界限。 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通“座”,座位。,(2)一词多义,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动词,说起 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名词,言论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名词,古代的 一种文体 范增说项羽曰:动词,劝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动词,通“悦”,喜欢,高兴,说,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动词,顾及 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动词,回头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拜访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动词,环顾,责,又畏有识者之责己:动词,责备 虽
4、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动词,要求,苛责 救护之责,非独足下:名词,职责,责任,顾,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动词,会见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动词,看见 项伯即入见沛公:动词,拜见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某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动词,通“现”,出现,见,(3)虚词归纳,以文学大有名:介词,因为 以不屈之节:介词,凭 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连词,而,因而 以智文其过:介词,用 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介词,把,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他们 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代词,他们的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
5、其所止:代词,它 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代词,它的 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副词,表反诘,可译为“难道” 昔朕以龙骧建业,未尝轻以授人,卿其勉之:表希望、祈请,可译为“还是”,其,【答案】,在这封书信中,欧阳修怒不可遏,痛斥高若讷。他是怎样痛斥的呢?请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1古今异义,(1)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 古义:普通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2)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 古义:获罪。 今义:指招人不快或怀恨;冒犯。,(3)日日备顾问 古义:咨询。 今义:有某方面的专门知识,供个人或机关团体咨询的人。 (4)此君子之贼也 古义:败坏者,祸害。 今义:偷窃别人财物的人。 (5)进用谏臣,容纳
6、言论 古义:采纳。 今义:在固定的空间或范围内接受(人或事物)。,(6)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 古义:真正了解。 今义:形容疑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 (7)是聪明有所未尽 古义:听觉、视觉灵敏。 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2词类活用,(1)某年十七时,家随州: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2)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名词用作动词,张榜公告, 布告 (3)有能辨是非之明:形容词用作名词,贤明的才能,3特殊句式,(1)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判断句。“也”表 判断 (2)前日范希文贬官后:被动句。贬,被贬官 (3)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定语后置句。 “如此”作“圣主”的定语,后置
7、 (4)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安道家” 是介宾短语,作“相见”的状语,后置,4翻译句子,(1)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 译文:(2)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 贼也。 译文:(3)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 贤者责也。 译文:,您一脸正气,纵论前代之事,思路清晰十分引人,褒扬正义,贬斥奸邪,没有一点谬论。,没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罢了;而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那就成了君子的祸害了。,如今我还一心一意地希望您能够向天子进一言,不忍心就与您决绝,而不拿贤者来要求您。,【答案】 (1)通过“三
8、疑”,揭露高若讷口是心非,并断言其“非君子”,引出后面对他的正面驳斥,使全文首尾贯通,一气呵成。(2)作者对高若讷的斥责集中在如何对待范仲淹被贬的问题上,揭露高若讷出于一己之私利,颠倒是非,逢迎权贵,“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乃“君子之贼也”。,【点拨】,5对高若讷的“三疑”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对高若讷的斥责集中在哪个问题上?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3)本文充分显现了欧阳修疾恶如仇、无私无畏、不避险恶、仗义执言的性情。从安世、海瑞身上也可以看到这种可贵的精神。尽管他们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帝王的统治,但他们所体现出的古代正直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对于今天的
9、我们还是有借鉴意义的。,【答案】这四个段落既让读者“信”之有据,又充分显示了一个青年政治家的凛然正气和英姿勃发的战斗风采。一个段落取一个角度发动猛烈攻击,像高若讷这样可恨的人是非痛打不可的,但打击不是蛮打,而是摆出事实,指明罪状,有罪有罚,决无罚之不当之嫌,所以令读者心服。作者也不故作大声厉色进行恐吓和辱骂,只是依,【点拨】,625段是“推其实迹而较之”,充分说明了作者是“疑”之有据,也显示了作者持论的慎重严肃。请作具体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情依理把罪状娓娓述出,周到严谨而不支离破碎,把高若讷彻底置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只能被动挨打,俯首就范,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之隙。,【点拨】,
10、7嘉祐二年正月六日,翰林学士欧阳修主持贡举,苏轼的文章为欧阳修所激赏,本欲以冠多士,但又疑为门人曾巩所写,恐朝野非议,就给苏轼第二名。欧阳修为了避嫌,让苏轼屈居科考第二,你对这一事件作何评论?,【答案】观点一:欧阳修此举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宋代,门人和老师关系极为密切。欧阳修如果把自己的门人列为第一,势必会引起众人的猜疑,让人误以为是营私舞弊。这样,会给科举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使很多人以此为例,任人唯亲。,此为拓展延伸题,可依据文中所学欧阳修精神再结合事件本身回答。,【点拨】,观点二:举贤不必避亲。科举就是为了给国家推贤进士,为了维护个人的清白而损害了贤者和国家的利益,这不是明智之举。自己的门人
11、被推举为第一,固然会引起一时争论,但贤者自贤,贤者考试后的作为必然会埋葬那些非议。,回答这样的问题注意辩证全面地思考问题。,【点拨】,8本文论证层层推进,逻辑严密。请你结合文本论证过程加以说明。,【答案】(1)文章开始论述了作者对高司谏的认识过程,提出了“三疑”:“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 (2)作者对高司谏的“三疑”,其核心是能否“行道”,他认为谏官能“行道”,“非材且贤者,不能为也”。他从谏官“行道”的高度去考察高司谏的“实绩”,结果使他对高司谏越来越“疑”,尤其高司谏对范仲淹无辜被贬这件事的含
12、糊不谏,使欧阳修怒不可遏。,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3)得出结论:由“三疑”急转直下,最后推定高司谏是“非君子也”。这一结论是经过层层推论而得出来的,极为果断、有力。,9这篇文章采用层层说理的方法,先从时间的纵向角度叙事,虚写高司谏的正直秉性,却以实写来揭穿其虚伪本性,前后文顿显跌宕之姿,行文灵活多变;后以横向对比凸显范希文与高司谏人格的高下,比较中杂有浓浓的批判精神;最后层层剥茧,依情循理,对高司谏的丑陋与卑劣行径予以痛击,从而使说理呈现出睿智锋利的光芒,真正收到了有的放矢、针针见血的论证效果。请结合以上讲到的说理方法,以“跳出思维的局限”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300
13、字左右),【答案】 (示例)“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所向往的自由,正是像蝴蝶在花间飞舞一般不受拘束,即在梦我与梦蝶的畅想中遨游。这也许就是他人生境界中的最高境界吧!这种表面上自由洒脱,而在本质上拘束又牵绊的状态,其实就是庄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生活其中,当受其约束;思想超然物外,方得自由洒脱。与之相比,史铁生就不一样了。他由于疾病而在行动上失去了应有的自由。堂堂男儿,只能端坐在轮椅上续写人生,当时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整天闭门不出,把心中的怨气都撒向,他的母亲,抱怨老天的不公。可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母亲的关爱,他才慢慢从失去自由的阴影中走出圈外。直到母亲的去世,才使他真正看透这世上的一切,从而彻底跳出了失去自由的痛苦泥潭,入世生活起来。这个世上,洋洋大观,虽然我们无法享受庄子的绝对自由,但像史铁生一样踏实地走向开朗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许多事情换一个角度看,走出思想的局限会不一样,会给人以新的启示。,本课探究结束 请完成:40分钟课时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53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