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品课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品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品课件(5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3章 基因的本质,学习导航 1.阅读教材,了解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早期猜测。 2.结合教材图文,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3.结合教材图36,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归纳实验结论。 4.归纳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 重难点击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课堂导入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亲属之间在某些方面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遗传。其实,早在公元前3世纪,吕氏春秋中就记载着“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正是生物的遗传特性,才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那么生物之间
2、的这种相似性是由什么物质起作用,而在亲子代之间连续传递的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生物的遗传物质。,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当堂检测,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内容索引,三、生物的遗传物质,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基础梳理,1.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 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 的重要性,但是认为 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2.肺炎双球菌类型,蛋白质,DNA,蛋白质,光滑,粗糙,有,无,3.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的实验 (1)实验过程及现象,不死亡,死亡,S型活细菌,不死亡,死亡,S型活细菌,(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
3、“ ”,将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转化因子,4.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的转化实验 (1)实验结果及现象,(2)结论: 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R型菌,S型菌,DNA,格里菲思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并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到了活的S型菌,请分析: 1.已知在80100 温度范围内,蛋白质将失去活性,DNA的结构也会被破坏,但当温度降低到55 左右时,DNA的结构会恢复,但蛋白质却不能恢复。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格里菲思的实验中,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应该是哪种物质?,答案 是DNA。,问题探究,答案,答案 R型细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
4、所杀灭。,(1)从免疫学角度解释曲线ab段下降的原因是什么?,答案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2)S型活细菌是怎样产生的?,2.研究表明,小鼠体内的两种细菌含量变化如图所示:,答案 有毒的S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的免疫力降低,R型细菌、S型细菌数量都增加。,(3)S型细菌是有毒性的,据此推测曲线bc段上升的原因是什么?,答案,知识整合,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活细菌一起注射到小鼠体内时, 开始时R型细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所杀灭,数量下降,随着S型细菌的DNA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S型活细菌逐渐增多,毒性导致小鼠的免疫力降低,R型细菌、S型细菌数量都
5、增加。,解析 蛋白质的热稳定性较DNA差,且不能复制,故选C项。其他选项所述的蛋白质的特点,与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征一致,可作为判断为遗传物质的理由。,拓展应用,1.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 A.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 B.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 C.蛋白质比DNA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 D.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合可以储存大量遗传信息,答案,解析,2.艾弗里及其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由表可知,A.不能证明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B.说明S型细菌的荚
6、膜多糖有酶活性 C.和说明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解析,解析 第组实验说明蛋白质和荚膜多糖与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无关,A、B项错误。 第组实验说明DNA与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有关。第组实验说明DNA被水解后的产物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C项正确。 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项错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几个易错点 (1)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都被转化成S型细菌,而只是小部分R型细菌被转化成S型细菌。 (2)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
7、复活性。 (3)体内转化实验结论是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DNA,体外转化实验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是DNA。,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基础梳理,1.实验者: 。 2.实验方法: 法。 3.实验材料:T2噬菌体(如图所示),赫尔希和蔡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DNA,蛋白质,4.实验过程 (1)标记T2噬菌体,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噬菌体,噬菌体,(2)侵染细菌,高,低,低,高,5.实验分析 (1)T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 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 留在外面。 (2)子代T2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 来遗传的。 6.实验结论: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DNA,蛋白质外壳,亲代的D
8、NA,DNA,结合上述实验过程分析: 1.标记噬菌体时,为什么不能直接用含35S和32P的普通培养基来培养T2噬菌体?,答案 噬菌体营寄生生活,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噬菌体。,问题探究,答案,2.能否用14C和18O标记噬菌体?能否用32P和35S同时标记噬菌体?,答案 不能,因为DNA和蛋白质都含C和O;不能用32P和35S同时标记噬菌体。,3.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什么?,答案 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答案 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4.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什么?离心管的上清液和沉淀物中分别是什么?,答案 搅拌不充分,
9、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5.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发现沉淀物中放射性也较高,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答案,答案 (1)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2)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6.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发现上清液中放射性也较高,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答案,知识整合,噬菌体营寄生生活,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噬菌体;搅拌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经过离心,噬菌体颗粒到了上清液中,大肠杆菌留在沉淀物中;如果搅拌不充分,
10、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会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保温时间要适当,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拓展应用,3.为证明蛋白质和DNA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斯做了“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T2噬菌体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下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下列关于本实验及病毒、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其内的营养成分中要加入32P标记的无机盐 B.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生物 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54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