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2019年3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3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19 年 3 月份月考八年级语 文 试 题一、基础知识(15 分)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孕育(yn) 潮汐(x ) 雾霭(i) 目孔一切B簌簌(s) 追溯(sho) 狩猎(shu) 添衣无缝C陨石(yn) 粗糙(co) 沟壑(h) 销声匿迹D农谚(yn) 遗骸(hi) 山麓(ln) 海枯石烂2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冬天悄悄地到来了,平日里那些活泼可爱的小昆虫都销声匿迹了。B时间犹如潮水,潮涨潮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生生不息。C举办军运会的喜讯传来,江城武汉万人空巷,人们兴高采烈走上街头,在广场举行庆祝游行。D一
2、个烟头引起了大火,这栋被烧毁的大楼让人叹为观止,唏嘘不已。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 分)A沪昆高铁开通后,从昆明到上海的时间大约需要 12 小时,比原来减少了三倍。B6 月 5 日,中国选手马龙在 2017 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决赛中,以 43 的比分打败了对手樊振东,再次蝉联冠军。C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让曲靖市交出了一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的成绩单。D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提供自行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稍远处是一重重长着青冈树的山岗,近处则是一重重种满玉米的丘陵坡地,波浪一般
3、腾向远方。我看清周围都是玉米地,密密的青纱帐郁郁葱葱,一望无际。天渐渐亮了,西天起了一层厚厚的云,可是东边的山坡,涌出明亮的朝霞,又是一个炎热的夏日。西望,最远处是一派连绵青山,那是县城附近的西山,看起来很近,实际上很远。丘陵之间,蜿蜒着一条修好了多年但迟迟未能硬化的乡村土公路,在夏天长满杂草,展现勃勃的生机。A B C D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 分)A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B “唐宋八大家” ,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C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
4、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 305 篇,又称诗三百 。6古诗文默写。(5 分)(1)青青子衿,_。 (2)桃花源记中引申出的成语_。 (写两个)(3)_,只有香如故。 (4)写出两句含有“花”字的古诗句。二、古诗文阅读(20 分)(一)文言文对比阅读。 (15 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
5、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7.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 分)(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3
6、)或请重法以禁之 (4)自是数年之后8“黄发垂髫”分别指代的是什么?“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副怎样的生活图景?(3 分)9.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10.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_和_。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2 分)(二)诗歌鉴赏(5 分)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注释: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微:幽暗不明。胡:为什么。 微:非,不是。故:为了某事。中露:露
7、中,露水之中。11、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3 分)12、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三、现代文阅读 (33 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17 题(16 分)故乡的炊烟许多年前,在我故乡的每一座瓦房或草房的后边,都有一根矗立的烟囱。早晨、午间、傍晚,每一根烟囱里都会飘出袅袅的炊烟,缓缓地向天空飘荡,村庄里到处都弥漫着柴草燃烧后的那种淡淡的、糊糊的气息。如果你站在山坡上,把目光凝聚在村庄,你就会看到几十根、上百根烟囱里冒出的青烟是多么的壮观。这样的景象,比任何一幅山水风景画都优美十倍,让你无法忘却,伴着你生生世世,永远留在你的记忆深处。在我的
8、印象中,最美的炊烟是清晨的炊烟。清晨的炊烟,淡淡的、蓝蓝的,在村庄的房舍、绿树上弥漫,很容易让人想起清晨山野树林里飘动的雾霭。偶尔有微风吹来,弥漫在村庄的炊烟便向蔚蓝的天空飘去,村庄便脱去轻纱般的睡衣,裸露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丽。这样的早晨,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的愉悦。傍晚的炊烟,在我看来,它是一种无声的召唤。炊烟飘起时,其实是在告诉田间劳作的家人,该回家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一直无法弄清楚的是,没有手表的父亲为什么总是那么准时地回到家中,我常常看到母亲将饭烧好放到桌上的时候,就会看到父亲吆喝着牛走进院内,那时我就觉得父亲简直就是一只时钟,总是那么准时准点。后来我才知道,父亲之所以那么准时
9、地回家,是因炊烟的缘故,只要父亲看见炊烟升起,就可以根据回家的路程而断定何时收工。对于故乡炊烟刻骨铭心的怀念,更多是缘于母亲。因此,一想起炊烟,我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母亲博大无私的爱。记忆里,炊烟是与烤红薯、烤玉米、烤土豆,甚至是与烤鱼、烤螃蟹联系在一起的。小时候我们家穷,没有富足人家的糖块、饼干之类的零食,因此,母亲常根据季节的变化为我们烤红薯、玉米、土豆之类的东西,有时候甚至下河捉鱼捉螃蟹来满足我们兄妹的馋嘴。母亲为我们烤东西的时候总是小心谨慎,翻来覆去地慢慢烤,生怕稍不留心将东西烤糊烤黑。我清晰地记得母亲烤的红薯、玉米是那样的焦香可口,如今想来,依然满口生香。可如今,母亲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
10、,而且疾病缠身。记得前年我回家,正好赶上玉米成熟的时节,母亲对我说:“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烤玉米了,我给你烤两穗吧!”那天,母亲把多年不用的土灶又烧了起来,母亲在土灶里小心地烤着玉米,玉米烤熟的时候,母亲长叹一声:“人老了,手脚不麻利,烤糊了。 ”吃着母亲烤的玉米,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我知道,这烤玉米分明是母亲一颗拳拳的慈母之心啊!我不知道故乡的炊烟在其他人心中是一个什么概念,但对我来说,故乡的炊烟是连接我生命的血脉。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大鱼大肉不断,可我总觉得电饭锅、高压锅里做出的饭菜和炖出的肉没有乡下的土灶铁锅里做出的饭菜有味。原因在于,我是在故乡的炊烟下长大的,对故乡土灶里烧出的饭菜有一种
11、与生俱来的怀念,大概就是这种怀念冲淡了现在饭菜的滋味吧!如今,在我的故乡,你很难看到村庄里飘起的炊烟,因为故乡的瓦房和草房越来越少了,土灶和烟囱也基本上成了绝迹的候鸟。偶尔飘起的一缕炊烟,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将是乡村最后的风景。昔日那几十根、上百根烟囱飘出袅袅炊烟的景象只有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当炊烟渐渐从乡村里消失的时候,当我对故乡的炊烟充满怀念的时候,昔日贫穷落后的乡村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乡村城镇化的步伐将越来越大。也许,这就是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吧!尽管如此,我依然是那样强烈地思念故乡的炊烟。因为,故乡的炊烟,曾经是我慈祥的母亲为我放飞的。选自散文选刊13.文章第一段说故乡的炊
12、烟“让你无法忘却,伴你今生今世” ,请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故乡的炊烟让人无法忘却?(3 分)14.文章第段对许多年前故乡的炊烟景象进行描写有什么作用?(3 分)15.文章第段和第段写母亲为我烤玉米的情节,有什么用意?(4 分)16.结合全文,理解 “偶尔飘起的一缕炊烟,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将是村庄最后的风景”的含义。(3 分)17. 联系全文,请说说作者对乡村炊烟渐渐消失的看法。(3 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17分)动物大都有自己的窝,鸟类也不例外,大都有自己的巢。古代诗人常以归鸟返巢比喻久客思归的心情,如“鸟宿池边树”和“倦鸟思归林” 。而“鸟宿树”和“鸟归林”,是因为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54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