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课件(2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整合提升,栏目索引,网络构建 梳理知识体系 钩玄内容纲要,整合提升 整合重点难点 提升学习技能,网络构建 梳理知识体系 钩玄内容纲要,返回,整合提升 整合重点难点 提升学习技能,一、判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 1.岩浆岩地层形成顺序 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 (1)如果是侵入岩,则其与其他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 (2)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2.沉积岩地层形成顺序 一般地,我们按照沉积规律: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 3.变质岩
2、地层形成顺序 先观察变质岩地层的存在位置,分析产生变质的原因,一般地,变质岩所需求的高温、高压条件往往是岩浆活动提供的。故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例1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据此回答(1)(3)题。,(1)图示区域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A. B. C. D. 解析 图示下部岩层有明显的水平弯 曲变形,说明该地地壳发生过水平运动; 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说明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岩浆活动; 与岩浆岩接触地带有变质岩存在,说明该地发生过变质作用; C为沉积物,说明有外力作
3、用的影响。,解析答案,C,(2)图中各类岩石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排序正确的是( ) A.A、D、G、B、F B.B、E、D、A、F C.G、B、A、E、D D.G、F、B、D、A 解析 根据图示岩层的分布和地质 作用的关系分析,C、B、F属于下部 沉积岩,越往下,越早沉积,由早到晚顺序为G、B; A岩浆岩破坏了G、B等沉积岩层,说明A晚于G、B岩层形成,在A岩浆岩附近,出现变质岩E,反映E在岩浆作用之后较短的时间里发生变质作用; D岩浆岩侵入了A岩浆岩,反映D在A之后生成。,解析答案,C,(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F层 B.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 C.
4、假设C层为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常年盛行北风 D.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地向下打井开采 解析 隧道选址应在背斜处,而F处为向斜; A为岩浆岩,不可能找到化石,处地下为向斜构造,为良好的储水构造,开采石油应对应地下的背斜构造,即从处向下钻井; 若C为沙质沉积物,其形态为沙丘,则缓坡一侧为迎风坡,故判断盛行风向为北风。,解析答案,C,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特征,例2 甲、乙两地纬度相同,相距500千米。两地气温、降水资料如下表所示。完成(1)(2)题。,(1)两地的纬度约在( ) A.15S20S之间 B.15N20N之间 C.25S30S之间 D.25N30N之间,解析答案,解析 两地
5、全年平均气温都在 25以上,可断定两地位于热 带地区; 两地降水量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雨季都出现在510月份,即北半球的夏半年,所以两地位于北半球的热带地区。,B,(2)两地之间的地形可能是( ) A.平原 B.盆地 C.丘陵 D.山地,解析答案,解析 同一纬度的甲、乙两地东西之间相差500千米,而降水量却相差很大,可推知两地之间可能有山地的阻挡。,D,三、掌握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根据气温曲线判断南北半球以“形”定“位”,(2)根据气温判断其所属的温度带以“温”定“带”,(3)根据降水分析其所属的气候类型以“水”定“型”,例3 读“某地年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回答(1)(2)题。,(1)对该地气候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气温年较差小 B.最冷月气温大于18C C.降水季节分布均匀 D.夏季降水丰富,C,答案,(2)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数据,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解析答案,返回,解析 由图上的气温曲线可知,该地最冷月气温在18以上,为热带气候类型; 从降水量看,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属于夏雨型的气候类型,二者结合可判断为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 C,返回,本课结束,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54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