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学习总结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学习总结课件(2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学习总结,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内容索引,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1.19491956年,过渡时期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为了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1953年,中共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根据总路线的精神,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由此拉开了序幕。 (2)特点:中国借鉴苏联的经验,作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
2、农业之间的关系;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线索梳理,(3)措施: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结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从而基本上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尚未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开始了艰难的探索。,(2)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有正确的
3、探索,也有重大的失误。 (3)措施:正确的探索包括中共八大、20世纪60年代对国民经济的调整;错误的探索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 (4)结果: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遭到严重挫折。但从总体上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顶住了国际反华势力的压力,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了巨大困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3.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很快波及到经济领域,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被废除,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分别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国民经济有所好转。 4.社会
4、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背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特点: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3)措施: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4)结果: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重点阐释,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 1.含义: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经济体制改革即是改革这些体系和制度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2.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
5、制度。 4.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内容: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国有企业,增强企业活力,推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 7.实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意义: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城乡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综合比较,一、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二、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 (1)内容:从以公有制为
6、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2)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急于追求实现现代化。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内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2)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
7、改革,对外开放。 (3)作用: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开始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 (1)内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2)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把企业推向市场。 (3)作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迈向21世纪。,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典例分析 (2016天津文综,10)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
8、系 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答案,解题规范,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二抓关键:“1979年”、“80年代”颁布的文件,第二步:逐项分析,题型解读 此题型着重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而且题干所展观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结论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解答技巧 (1)回答这类选择题时,主要的不是凭借历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主要
9、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要根据题干的结论,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同时结合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2)注意问题的转换,根据论点所指事件的时间信息,利用所学知识与之关联,对题目观点进行论证或者否定。,变式训练 1.(2015新课标全国卷,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答案,解析,1,2,3,解析 图表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英、美两国,实际反映了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急需改
10、变落后工业面貌的愿望,也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特点的体现,故A项正确。 冷战格局下,为对抗苏联,美国大力发展工业,英国努力恢复发展工业,B项错误; 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是正确的,故C项错误; 美、英传统工业只是增速放缓,但规模仍然很大并没有衰落,D项错误。,1,2,3,2.(2015广东文综,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
11、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答案,解析,1,2,3,解析 题干时间是“1961年”,当时正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C项“成效显著”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 土地所有制没有变化,A项错误; 农业合作化运动发生于19531956年,B项错误; 由“有的地方出现家庭作业”可以分析出这种家庭式作业的生产方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D项正确。,1,2,3,3.(2014江苏高考,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答案,解析,1,2,3,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四川农民于1978年底至1979年初率先实行的,在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支持下,这一制度迅速扩展到全国农村,使农民告别了人民公社制度,符合材料“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故D项正确。 A、B、C三项都是政府行为,不符合题意。,1,2,3,本课结束,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55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