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4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时空坐标,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十月革命后,苏俄先后探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废除新经济政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最后以失败告终。 (3)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证明了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主要线索,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单纯利用市场调节经济,爆发了严重的经
2、济危机。 (2)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资本主义出现了新变化。 (3)20世纪70年代至今: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的局面,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内容索引,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_。 (2)国内: 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3)
3、思想: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 经济形式。,武装,干涉,国内战争,社会主义,2.内容,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商品贸易,不劳动者不得食,国有,思维点拨,3.评价 (1)作用: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 的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战争基本结束后,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破坏了经济,激化了矛盾。,图解识记,军事斗争,战时共产主义作为应对危机的非常措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尝试则是一种失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国民经济。
4、 (2)农民对 日益不满,频繁发生暴动。 (3)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 。 3.开始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治危机,4.内容 (1)农业:用固定的 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2)工业 关系国家 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 经营。 恢复 。 (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 。,粮食税,经济命脉,资本家,私人小企业,自由贸易,5.意义 (1)理论:找到了过渡到 的正确途径,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
5、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实践: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 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易混易错,新经济政策不是恢复资本主义制度,其实质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确立:在斯大林领导下,经过工业化和 ,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 ,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2.表现 (1)实行单一的 ,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 。 (3)实行排斥市场的 。 (4)主要以 管理经济。,农业集
6、体化,新经济政策,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指令性计划经济,行政手段,3.评价 (1)积极作用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 。 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 、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工业化,欧洲第一位,(2)消极影响 片面发展 ,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被称为“ ”。,重工业,斯大林模式,概念阐释,知识点拨,斯大林模式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
7、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斯大林模式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合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主题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 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王斯德,史料解读 从划线部分信息“
8、离开了历史的分析”归纳其方法。根据这一方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问题思考 材料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运用这一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示,提示 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 (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积极: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 材料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
9、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史料解读 划线部分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作用;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特点;体现了新经济政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问题思考 依据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实施的意义。,提示 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意义:促使国民经济的恢复,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同时说明新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突破。,提示,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不同点,史论总结,(2)相同点 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 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主题二 “斯大林模式”,1.特点 材料 “斯大林模式”是一
10、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史料解读 注意中信息“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中信息“指令性计划”归纳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问题思考 材料反映出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特点?,提示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实行计划经济。,提示,2.影响 材料一 下图为苏联的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增长示意图,材料二 在苏联,1928年的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岳麓版 高中历史 必修 14 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 建立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55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