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学习质量检测题(含答案解析)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学习质量检测题(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学习质量检测题(含答案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学习质量检测题本考案共六大题,16 个小题,满分为 120 分,用时 120 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美丽中国”的三个维度 “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想愿景,是在一定的物质文明、社会发展进步基础上人们对精神文化家园的美好追求,是美的价值形态和幸福生活的实现路径。“美丽中国”的愿景主体是人,受益者同样是人,但要想实现中国之美的愿望,需要以整体的视野去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共同进步是目标,和谐是路径,协同是手段。可以说,生态整体繁荣
2、是“美丽中国”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美丽中国”的内涵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美的对象,即让谁变美丽的问题;二是美的内容,即究竟怎样美丽的问题。美丽的对象是“中国”,这是广义的具有指向意义的地域代名词,其内含了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人、社会与自然三部分,所以说广义上的“美丽中国”就是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与美丽的自然之统称。美丽的内容是从审美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与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双繁荣。“美丽中国”内含了特殊的主客体活动及人们需求的改变。首先,审美需求是“美丽中国”的需求内源。我国改革开放 40 年来生产力的快速增长与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刺激了人们对需求的改变
3、,物质生活不再是需求中的唯一,以整体视野思考人的价值与幸福获得、自然界的价值与长久繁荣等一系列物质之上的精神追求与归属问题成为必然,需求具有了审美意义。其次,审美的人是“美丽中国”的主体。从关注物质需求的人变为具有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的人,主体在历史地变化着,“美丽中国”反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主体的变化过程。最后,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之美是“美丽中国”的客体。人作为客体从审美意义上是指人自身素养的提升。审美意义上的自然是人工自然与自在自然的统称,因此其审美意义要体现二者的和谐与共融。审美意义上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真诚相待,是公正、公平与正义的结合,同时也是“大家”与“小家”的互
4、融互通。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在“美丽中国”视域下成为审美意义的客体,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与物质积累过程中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与价值目标。“美丽中国”倡导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不仅是一种社会理念,更是哲学价值观,它要求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视角审视发展的目的与方式,从更深层次上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人与自然和谐与协同共进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为文化上的意识形式就是人与自然协同共进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友谊关系的伦理、生态技术主导发展的科技、人与自然主体间性的教育、体现自然之美与人文和谐之美的艺术、人与自然共同体视域下的美学理念。其实,无论哪个领域都需要以和谐与
5、协同的价值理念为导向,而这正是生态文化的主体内容。“美丽中国”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建,是置于一定器物形式上的意识提升,其实质是文化的进步和对文明的超越。选自光明日报(2018 年 01 月 24 日 11 版) 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A“美丽中国”是立体的,是人、自然、社会的统一,这三者需以和谐为本,走协同之路,趋向共同进步。B“美丽中国”的“中国” 从广义上是具有特定意义的地域名词,“美丽中国”更多地指向美丽的自然环境。C社会群体的和谐是“美丽中国 ”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D“美丽中国”的内容是从审美领域下审视中国的
6、人、自然、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解析】 A原文第一段提出 “和谐为路径,协同是手段”不意味着“和谐为本,走协同之路”。B.原文第二段提出 “美丽中国”是人、自然、社会的统一。C. 原文第三段提出“人与自然和谐与协同共进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D )A文章第一段论证了幸福是物质生产丰富与精神生活愉悦的统一,“美丽中国”建设就是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B审美需求是“美丽中国” 的需求内源,可知“美丽中国”的提出反映了民众心愿,来源于民众对中国发展和自身生活的审美需求。C美能促使社会文明向更高层次进步,在此基础
7、上,作者论述了“美丽中国”是指文化的进步和对文明的超越。D文章三自然段分别从关系维度、价值维度、文化维度对“美丽中国”展开论述,呈并列关系。【解析】 文章的三自然段分别是从价值维度、关系维度、文化维度三方面论述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A“美丽中国”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与我国改革开放 40 年来经济社会发生的变化息息相关,与客观现实有着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美丽中国”不但是一种社会理念,而且是一种价值观念,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C审美的人是“美丽中国” 的主体,意味着相对于物质需求,人们更应重视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 D
8、在“美丽中国”的语境中,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具有审美意义,体现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必然。【解析】 原文第二段提出“审美的人是美丽中国的主体。从关注物质需求的人变为具有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的人”,并没有说更要重视审美。二、文言文阅读(17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西,骞因与其
9、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
10、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遣之旁国。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节选自汉书,有删改)4下列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 /归汉拜骞太中大夫 /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B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 /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C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 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 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D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 /拜骞太中大夫 /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解析】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
12、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D匈奴: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史记 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
13、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居于南夷,随畜牧而转移。【解析】 “居于南夷”错,应为“居于北蛮”。6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正因为匈奴与月氏之间出现仇怨,所以汉朝乘机招募使者取道匈奴前往月氏,与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张骞便以郎的身份应召前往。B张骞在困境之中不忘朝廷使命。虽被匈奴扣留十余载,最终还是寻找机会与身边人逃往月氏,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C张骞将出使后的见闻上报朝廷,汉朝天子认为值得与兵弱的大宛、大夏、安息和兵强的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政权交往,可以用道义使他们成为汉朝的臣属国。D张骞也是仕途坎坷。曾因熟悉匈奴地界帮助军队而被封为博望侯,可又因
14、为李广所率军队被匈奴围杀而没能及时赶到救援,险些被杀,最后被削去侯位。【解析】 “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原因有误。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4 分)译文: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如今逃亡出来,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 “使”“为所 ”“使”各 1 分,句意 1 分)(2)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4 分)译文:又过了一年,他(张骞 )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 (那些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于是(从此以后 )汉朝西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2019 学年 人教版 语文 必修 第四 单元 学习 质量 检测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57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