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卷】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北京卷】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卷】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绝密启用前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本试卷共 10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1-cnjy*com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4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 7 个小题。材料一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2-1-c-n-j-y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 世纪中叶, “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
2、界上。1936 年,英国数学家阿兰 麦席森 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 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 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 5 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 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学科.网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 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
3、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 “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
4、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
5、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www.21-cn-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材料二2018 年 5 月,谷歌 Duplex 人工智 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 。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自动驾驶汽车依
6、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 ”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
7、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
8、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 训练” 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 50 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
9、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1. 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B. 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C.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D. 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B. “图灵测试 ”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C. “中文房间 ”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D. 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3.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
10、项是A. 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B. 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C.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D. 三个学派对“智能”的理解不同,因而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不同。4.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言论。稽,考证。B. 进退维谷:进退两难,很难做出选择。C. 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不提供帮助。D. 未雨绸缪:比喻虽然事情不会发生也要做好准备。5. 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B. 人工智能体的“ 智能”和人类
11、的主观意识相同。C. 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 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D. 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6. 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A. 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B. 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C. 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D. 从事某一职业过久,习惯了用行业思维来思考问题。7.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答案】1. A 2. B 3. B 4. D 5. A 6. C 21*cnjy*com7. (1)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思考不断深入,深化了对人工智
12、能的认识。20 世纪中叶:“机器思维” ,图灵提出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0 世纪 80 年代,希尔勒用“中文房间”提出“智能”需意味着具有理解能力;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 (2) “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人工智能”的思考,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学#科网“人工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思考;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分
13、析和概括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材料一的第一节说“人工智能”是“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B 项,张冠李戴。创造“是智能体” ,正确的是“人工智能是一种的描述和构建” 。曲解概念。C 项,错在“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应该是对“智能体”的描述;D 项,张冠李戴。错在 “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实现的是“人脑思维” 。2.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A 项,错在“模拟人类行为” ,应为“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 ;C 项,曲解文意。错在“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
14、根据原文的表述,证明的是“计算机没有理解能力” ;D 项,无中生有。错在“都认为计算机可以拥有智能”原文说的是“然计算机具有人类智能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B 项,无中生有。 “都认为应该研究人的大脑”文中无据。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
15、以做出正确选择。21 教育网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对材料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 项, “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原文中并没有提到人类能够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以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材料只是说“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 ”问题,至于“奇点”可能带来的威胁人类并不非常清楚。5.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A 项,正确。材料二的第三节说 “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
16、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 ” B 项,曲解文意。错在“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错误。材料的第四节说“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 ,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 ” C 项,曲解文意。错在“总有一天会到来”错误,材料的第五节中说“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 。 ” D 项,断章取义。错在“任何情况错误” 。原文这样说的“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6.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相关的推断的能力。抓住“异化”来选择。文中说“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
17、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根据这句话,C 项说“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是正确的。A 项、B 项是对人工智能利用,而不是被人工智能“异化” 。D 项,于文不合。该选项说的内容和“人工智能”无关。7.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阅读所给的材料,抓住题干中“如何不断深化的” ,即随着人类
18、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思考的不断深入,对“人工智能”的认识自然不断深化。阅读所给的材料,找到有效答题区间再分析概括。材料一第二节中说:“20 世纪中叶, 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 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 材料一第三节中说:“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 ,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 ”第四节说“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 ”第五节“正是对何为
19、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材料二第二节中说“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第五节中说“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 ”。 “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 。 ”材料二的最后一节说“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 50 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 ”综上,本题可以从以下角度简要说明对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1)20 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图灵提出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 20 世纪 80 年代,希尔勒用“中文房间”
20、提出“智能需意味着具有理解能力;(3)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4) “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人工智能”的思考,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5) “人工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6) “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思考;(7)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奠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 5 题。(1)积微,月不胜 【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 【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
21、之至也数,其悬 【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诗曰:“德輶 【4】如毛,民鲜克举之。 ”此之谓也。(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 【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 【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 【4】輶:分量轻。(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
22、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 【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 【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 【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8. 下
23、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时不胜月 时间:季节B. 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C. 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D.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9.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B. 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C. 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D. 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频繁B. 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C. 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D. 赐失之矣赐,你丢失了机会啊11.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不取其金,则
24、不复赎人矣12. 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标题字数限定 25 字)【答案】8. D 9. C 10. D 11. (1)道德的分量轻得像毛发,民众(却)很少能举动它;(2)你不肯拿回赎金, (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 12. (1)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2) 积微短文围绕重视积累微小事物,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最后得出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的结论。察微短文论证了只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 2018 普通高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5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