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质量标准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质量标准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质量标准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质量标准检测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 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测试时间 90 分钟。第卷(选择题 共 5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2019吉林高二检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 A )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 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A B C D解析 儒家思想在汉朝时期成为主流思想,故错误; “学在民间”并未取代“学在官府” ,故错误;均是“百家
2、争鸣”产生的影响,故正确。故选 A 项。2(2019太原高二检测)公元前 513 年,晋国执政赵鞅“铸刑书于鼎”并公之于众。孔子认为此举会导致“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由此可见,孔子主张( B )A以民为本 B以礼治国C民贵君轻 D礼法并施解析 根据题干可以看出孔子反对赵鞅“铸刑书于鼎” 并公之于众的理由是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从而不利于统治,故 B 项正确;A 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C 项是孟子的思想,排除;D 项是荀子的思想,排除。故选 B 项。3(2019南昌高二检测)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
3、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 C )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 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 ” 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解析 “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是不提倡贤能德行,才会避免民众效仿形式而争夺贤名,人们才会各安其分,以利于选拔真正的贤能。由此可见,老子强调的是选贤,不是下层平民间的斗争,故 A 项错误;墨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故 B 项错误;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的主张是在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 ,故 C 项正确;春秋时期实行的是世袭为官制度,老子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故
4、 D 项错误。4孟子将人民、社稷和君主排定了位次。人民排在第一位,社稷排在第二位,而一国之君则排在最后一位。这一排名( B )A是当时社会的真实体现 B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C说明孟子反对君主制度 D反映了社会民主化倾向解析 战国时期社会的真实体现是一国之君排在首位,故 A 项错误;人民排在第一位,一国之君排在最后一位,体现的是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不是反对君主制度,故 B 项正确,C 项错误;社会民主化倾向是在近代,故 D 项错误。5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道, “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这反映出荀
5、子主张( A )A “以德服人” B “性本恶”C “施仁政于民” D “性本善”解析 由材料中的“以德兼人者王”可以看出,荀子强调君主治理国家的上策是“以德服人” ,故 A 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治国策略而非人性问题,B 项错误;C、D 两项则是孟子的思想。6 “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 ”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 A )A厉行赏罚 崇尚法治 B奖励耕战 与民休息C仁者爱人 尊君爱民 D崇尚贤能 厉行节俭解析 结合题干信息“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 ”可知该派别主张国家的大一统,
6、结合“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可知该派别主张加强君主和中央的权力,据此可知该派别为法家学派,A 项正确。 B 项“与民休息”属于道家思想;C 项属于儒家思想;D项属于墨家的思想。7 韩非子有度记载:“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 ”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C )A法律维护社会自由平等 B君主行为应受法律制约C法律可以规范社会秩序 D法律实施可以杜绝乱世解析 法律维护社会自由平等是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民主法治的内涵之一,而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法家学说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故 A 项错
7、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君主行为应受法律制约, “一民之轨,莫如法”主要针对百姓,故 B 项错误;“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体现了法律规范社会秩序的功能,故 C 项正确;“ 杜绝”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8 汉书董仲舒传中有“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B )A强调“大一统” B糅合了多个学派的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的传统儒学解析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体现了其思想中糅合了道家思想;“正法度之宜” ,体现了其思想中糅合了法家
8、思想。故本题应选 B 项。9汉武帝感兴趣的是“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君权神授”理论,并不是对“阴阳灾异”学有什么特殊的感情。汉武帝对“君权神授”理论感兴趣的原因是它强调了( C )A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B以礼义来教化百姓C王权的权威性和神秘性 D以王权限制神权解析 人与自然的和谐性是道家的思想,故 A 项错误;以礼义来教化百姓是儒家思想,而材料强调君权的来源,故 B 项错误;“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君权神授”理论表明王权的权威性和神秘性,故 C 项正确;“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君权神授”理论表明王权来自于神权,故 D 项错误。10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
9、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 “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 。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C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解析 A 项是在明清时期,B、D 两项材料未体现,注意材料强调的是“直接效果” ,本题选 C 项。11(2019济南高二检测)公元前 124 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 “博士弟子入选” ,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规定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这表明
10、太学的兴办( C )A使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B促进了汉代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C有利于打破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D建立了考试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 ”“学习科目设五经” “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的兴办有利于打破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实现西汉王朝的思想统一,故 C 项正确。A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应排除。根据材料文字“在长安兴办太学”可知,B 项表述“ 地方教育”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太学生入仕是做官途径之一,其选官标准是才学与品行,而考试的方式是指科举制,
11、故 D 项错误。故选 C 项。12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 。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 B )A民贵君轻观念 B “大一统”观念C “君权神授”观念 D “天人感应”观念解析 材料肯定了儒家文化对中国统一所起的巨大作用,这符合“大一统”观念。故选 B 项。13隋文帝在强调“儒学之道”为治国根本的同时,也认为“佛法玄妙,道教虚融,成降大慈,济度群品” “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深浅,殊途共致” 。这些主张( C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导致佛、道在隋朝取得统治地位C体现了三教调和之风 D体
12、现出儒、佛、道三教的趋同解析 由材料中“儒学之道为治国根本”可知 A 项错误;隋朝时,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佛、道思想并未取得统治地位,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佛法玄妙济度群品”可知隋文帝对佛教和道教的认同,体现出当时三教相互借鉴、融合的趋势,故 C项正确;材料中对三种宗教的描述,并非是主张三教趋同,故 D 项错误。14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人赞之为:“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此人应是( C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解析 根据题中信息“白鹿洞书院” “传二程”等可判断此人应是朱熹。故选 C 项。15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13、” 。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C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解析 朱熹把理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目的出发,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这里的“天理”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故选 C 项。16下列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依据的理学著作是( C )解析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答案为 C 项。17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 ,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材料说明宋代
14、理学( C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主张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解析 材料主要阐明了理学思想是怎样成为民众生活常识的,理学思想成为民众生活常识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理学思想实现世俗化、生活化的过程,故 C 项正确;A、B、D三项材料均未涉及。18王阳明传习录载:“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由此判断,王阳明主张( A )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 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 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 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A B C D解析
15、 根据材料中“是非之心所谓良知也”可知 正确;根据材料中“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可知正确;根据材料中“但有一念向善皆可为圣贤”可知正确;良知是通过内心自省,不是外在探求而实现的,故错误,故 A 项符合题意。19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B )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解析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每个人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理”是错误的。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人教版 高中历史 必修 第一 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质量标准 检测 试卷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59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