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备课讲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备课讲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说》备课讲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马说韩愈(768824),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著有韩昌黎集40 卷,外传10 卷,有师说原道原性进学解等。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
2、叹。“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或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解析】1. 文章的首句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提出论题,是全文的论点,突出表现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2. 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被埋没具有必然性。【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
3、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段析】本段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指出正因为“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才终被埋没、摧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解析】3. 这里连用三个“不”,都源于食马者的“不知”,用千里马的屈辱、痛苦反衬食马者的无知。4.用反诘句表达了对千里马的同情和理解以及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
4、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段析】本段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解析】5. 这里运用排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食马者的平庸浅薄、自以为是。6.作者运用自问自答的设问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进行对比,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统治者浅薄愚妄和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懑不平,点名了全文的中心。【译文】鞭打它,不按正确的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备课 讲义 部编版八 年级 语文 下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59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