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聊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聊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2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 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明代的国子监是当时国家教育的最高督导机构,这个时期,贵族社会结构早已消失,大多数年轻人都必须拥有科举考试的功名才能踏入官场,年轻人的出身背景自然也就不再具有文字上或法律上的影响力。宋代末年,国子学与太学已几乎没有分别,两所学校的直讲可对调聘用,各自不同的入学条件也极少落实执行。于是,太学到了元代也就正式消失。到了明代,太学、国子监与国子学三个名称已成为同义词。明代有两所国子学,第一所在明朝政府定都南京(1368 年)之后随即成立,另一所则在 1403 年成立于北京。第三任
2、皇帝明成祖(1403 年1424 年在位)于 1420 年迁都北京之后,南京的国子学即开始没落。但在迁都之前,南京国子学的发展原本非常快速,占用了南京城里极大的一块地,更拥有 2000 座以上的各式建筑。在北京国子学成立之际,南京国子学招收的学生人数也臻于高峰,达到 9972 人(1422 年) 。这个数字在中国历史上虽非史无前例,却是相当惊人。不过,这两所国子学的盛况并不长久,到了 16 世纪,两所学校都已没落,主要只招收准备参加科举的学生。明代国子学对教育最具原创性的贡献,就是派遣学生进入政府实习。这种做法早在1375 年就已出现,而且在明朝初年颇有成效。学生奉派到田野之间,协助完成规模庞
3、大的全国土地登记(即著名的鱼鳞图册 ) 。这套精心汇整的图册成了明朝土地税的评估基础,一直沿用到 19 世纪。另一项重要的学生活动,则是编纂永乐大典这部百科全书般的庞大著作,据说是世界史上最庞大的一部历代文字的选集,参与编纂的学生人数据说超过千人。此外政府也经常派遣学生协助教学活动以及办理赈济饥荒。明代初年,国子学就已经相当活跃,校内定期举办讲学、研讨会以及考试。许多人显然都非常怀念在国子学的学习生活。学生不仅来自国内,也来自朝鲜、日本、缅甸与琉球。当时的各种规章保存至今,从中可以发现这些学校不但招收各种出身背景的学生,也给予学生非常慷慨的待遇,包括丰厚的津贴(通常连妻子也得以领取)及免服劳役
4、。举办讲论会以达成教育效果的做法在明代似乎相当盛行。可以说,道学家在自己的精舍或书院里所采取的做法,这时已纳入了国子学的教学法当中。不过,到了 16 世纪,国子学已舍弃了严谨的教学责任,甚至不再招收学生,也不再举办讲学或内部考试。这时候,国子学已正式成为学生为了科举目的而从事登记的机构。(摘编自李弘祺教育机构的变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贵族社会结构在明代解体后,年轻人的家庭背景已经不再是进入官场的有利条件。B. 在宋代,国子学与太学的直讲可以对调聘用,入学条件极少落实,两者已没什么区别。C. 明代两所国子学发展状况不平衡,此消彼长,但由于明成祖的迁都最终都走
5、向了没落。D. 明初,国子学招收学生基本没有出身与地域的限制,且为他们提供丰厚的条件。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通过对比论证的方式,阐明了在中国宋元明时期国家教育机构由多变少,教学内容日渐单一的发展轨迹。B. 文章通过列举数字直观地论证了当时南京国子学规模宏大、人数众多,达到了其历史上的发展顶峰。C. 文章通过编撰鱼鳞图册和永乐大典两个具体例子,有力地论证了国子生在参与政府实习时做出了突出贡献。D. 文章全面阐述了明朝国子学的发展状况,以时间为顺序,以史实为依据,层次清楚,论证充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明朝的国子学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派遣学生
6、进入政府实习,这种行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B. 国子学在明朝初年是国际性教育机构,其优厚的待遇吸引了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C. 明初,国子学举办讲论会,吸收了私人办学的做法,表明国子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D. 到了明朝末期,国子学沦为科举登记的机构,自此,国子学已经丧失了应有的教育功能。【答案】1. A 2. C 3. B【解析】【1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
7、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 项, “两者已没什么区别”分析有误,语境是说“宋代末年,国子学与太学已几乎没有分别” 。C 项, “但由于明成祖的迁都最终都走向了没落”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表达这种关系,语境是说“不过,这两所国子学的盛况并不长久,到了 16 世纪,两所学校都已没落” 。D 项, “国子学招收学生基本没有出身与地域的限制”分析有误,文中是说“这些学校不但招收各种出身背景的学生,也给予学生非常慷慨的待遇” ,并不能说明“国子学招收学生基本没有出身与地域的限制” 。故选 A 项。【2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
8、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A 项, “国家教育机构由多变少,教学内容日渐单一的发展轨迹”分析有误。对于国家教育机构由多变少,文中说宋代有国子学与太学两所学校,明代有两所国子学,因此不能说“国家教育机构由多变少” 。教育内容日渐单一,于文无据,文中没有谈及这个方面。B 项, “达到了其历史上的发展顶峰”分析有误。文中是说“南京国子学招收的学生人数也臻于高峰” “这个数字在中国历史上虽非史无前例,却是相当惊人。 ”并没有达到历史发展的高峰。D 项, “以时间为顺序”分析有误,写明朝国子学的发展状况时,先写 1368
9、 年,然后写到了 16 世纪,接着写 1375 年,然后写明朝初年,再写到了 16 世纪。故选 C 项。【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 项, “其优厚的待遇吸引了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分析有误。文中是说给予学生非常慷慨的待遇,并不是说他们是受到优厚的待遇吸引来的。故选 B 项。【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
10、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奶奶的玉簪子王秋珍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
11、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奶奶终日愁眉紧锁。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 “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 ”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几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回家了。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没有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
12、野。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 ”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 ”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说坏话,要宰相比干挖
13、心来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骑上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 ”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能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 ”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
14、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要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了?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他看到了什么?一把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沓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奶奶下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只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我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他看到了什么?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
15、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幛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奶奶总是笑而不语。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 年第 7 期)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叙述了奶奶“骗”父亲回家找玉簪子的故事,表现了老人需要子女更多的关爱,子女应该常回家陪伴老人的主题。B.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 ,形象地展现了奶奶的慈爱,暗示了她害怕父亲再次离开的心理。C. 见到父亲时, “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 ,奶奶的眼泪是
16、对父亲能帮自己找到玉簪子的希望和期盼。D. 小说结尾一段交代了奶奶要父亲回家的真正原因,使情节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5. 小说中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效果。【答案】4. C 5. 勤劳能干(菜地里的菜在奶奶的打理下,水灵、整齐、时时擦拭织布机等) ;干净整洁(发髻梳的整整齐齐) ;有原则(带打破玻璃的孩子登门道歉并更换新玻璃) ;对儿子充满慈爱与思念、珍视亲情(细心收藏者孩子的旧时物品、藏起玉簪子让孩子赶回来相见等) 。 6. 以玉簪为线索,小说是按照丢玉簪找玉簪得玉簪的顺序安排情节的。运用补叙的方
17、式,结尾补充交代奶奶让父亲回来的原因,能揭示文章的主旨。【解析】【4 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 项, “奶奶的眼泪是对父亲能帮自己找到玉簪子的希望和期盼”分析有误。小说中奶奶看到父亲流泪,是因父亲三年未回家,奶奶流泪表达的是对儿子的思念,对儿子回家的欢喜。故选 C 项。【5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可以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
18、手,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本题要求分析奶奶的形象。可根据文章中对奶奶所作所为进行分析得出。比如根据文中写菜地里的菜在奶奶的打理下,水灵、整齐、时时擦拭织布机等可以看出奶奶的勤劳能干;根据文章对奶奶的描写,说奶奶发髻梳的整整齐齐,一切大打理的干干净净,井井有条,说明奶奶干净整洁;根据文章中写奶奶细心收藏着孩子的旧时物品、藏起玉簪子让孩子赶回来相见等,说明奶奶对儿子充满慈爱与思念、珍视亲情。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分条
19、概述,各条之间不要互相包含。【6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的写作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本文在叙述故事时的特点,并分析其效果。分析小说叙事的特点,可以从文章的线索,叙事的人称,叙事的方式,描写方法等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围绕玉簪展开叙事,奶奶想儿子了,儿子三年未回来,于是以丢了玉簪为由让儿子回来帮她找玉簪,儿子陪她从地里到家里最终在一个老樟木箱子里找到了玉簪。小说结尾补充交代了奶奶让父亲回来的原因,这是通过父亲之口交代的,父亲三年未回家,小说的主旨也由此表达出来,老人需要子女更多的关爱,子女应该常回家陪伴老人的主题。【点睛】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
20、、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从情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从分析环境来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公讳方平,字安道。景德四年丁未生舟中,有盗蹑船后,旬浃未得发。是夕泊舟在野,盗乘便将逞。适太夫人欲就蓐,问乳医居,隔水,因移舟从之。有船后至,正泊其处,盗夜至,不知舟已易也。大噪攻劫后舟乃武人登岸与斗盗奔散有被执者自言其情方知误尔由此母子无恙。公髫龀英秀,
21、神采莹彻,见者莫不慕悦之,皆谓仙骨道韵,非风尘中人也。明道二年,制举六科,因共称荐,举茂材异等科,召试秘阁,选预廷对。释褐,以秘书省校书郎知陈州,闻筑者讴声甚喧,问焉,曰:“民为灵应侯立庙。 ”公遣视之,男女奔走以输财力材甓,货食充积。公曰:“唐末巢寇乱陈,今郡城北遗迹在焉,其毒可知也。太守赵準守孤城,以罢兵无日不战,竟全此州,能捍大患而不庙食,灵应侯何者!”命撤灵应侯庙,籍其资用立赵太守祠堂,至今陈人皆奉飨。未几,徒知益州,未至境,传广南蛮贼侬智高寇蜀,州郡役民夫夜筑城,诸县弓手辄增三倍,团练晨夕训阅。城皆启闭不以时,嫁娶不复待年,窖藏诸物,讹言相惊,动危纷然。公径至府,视事,即日教所部诸所
22、散遣弓手、役夫;告诸州县,禁止嫁娶不如礼者。值上元观灯,日夕设盛会,因大启城诸门,三夜不阖,民心乃定。徐究传言所来,乃有人欲军马集境上,获商贩之利,追其造谋者戮之。蜀土复安如初。明年冬,加龙图阁学士,迁给事中。张耆子得一守贝州,到任七日,吏卒王则、卜吉生变,拘得一。王师攻围六十日,城破,下得一御史台,法官当得一谋叛,仁宗以为得一庸懦,叛非本谋,为免缘坐,而犹没其第。公与张氏风马牛不相及,闻者就陋舍,无以处其族,因从容为言:“耆,真宗宠臣也。此第本恩赐,今得一免缘坐,而没其赐第,法不类。 ”仁宗谓然,以其第还之,迄今张氏子孙莫知者。年七十,请老。以宣徽南院使、检校太保、太傅、太子少师致仕。元祐六
23、年,精神不动,寂然顺化,享年八十五。(节选自王巩乐全先生张公行状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大噪攻劫/后舟乃武人/登岸与斗盗/奔散有被执者/自言其情/方知误尔/由此母子无恙B. 大噪攻劫后/舟乃武人/登岸与斗/盗奔散/有被执者自言/其情方知误尔/由此母子无恙C. 大噪攻劫/后舟乃武人/登岸与斗/盗奔散/有被执者/自言其情/方知误尔/由此母子无恙D. 大噪攻劫后/舟乃武人/登岸与斗盗/奔散有被执者自言/其情方知误尔/由此母子无恙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旬浃,般十二日为一旬,旬浃指满十二天。B. 释褐,褐指粗布衣服,释褐意为脱去平
24、民衣,始任官职。C. 视事,指官吏到任办理公务,常与下车连用。D. 缘坐,即连坐,一人犯罪而株连其亲属的制度。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方平出生不凡,天赋异禀。他出生时遭遇盗贼却绝处逢生,年少时,聪慧异常,参加科举,成绩优异,并选中廷试。B. 张方平破除迷信,善于教化。在陈州拆除了灵应侯神庙,改作大败黄巢的唐朝太守赵準的祠堂,供当地人们祭祀。C. 张方平头脑冷静,善用谋略。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他识破奸计,不为所惑,采取系列措施,最终安定了人心。D. 张方平宅心仁厚,暗助他人。好友张耆因儿子犯罪被没收府第,一家陷入困境,张方平替他向皇帝讨回,却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聊城市 2018 2019 年高 上学 期期 联考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62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