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粤教版选修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4课《百丈山记》学案(含答案解析)
《2020版粤教版选修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4课《百丈山记》学案(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粤教版选修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4课《百丈山记》学案(含答案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 4 课 百丈山记1.通假字以纪其胜 同“记” ,记载。2.一词多义(1)乃Error!(2)其Error!3.词类活用(1)循磴而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走。(2)独其西阁为胜:形容词作名词,美丽的风景。(3)于林薄间东南望:名词作状语,向东南。(4)日光烛之:名词作动词,照,照耀。(5)旦起下视:名词作状语,向下。4.文言句式(1)乃为前所谓小涧者:判断句。(2)而作神祠于其东:状语后置句,于其东作神祠。5.翻译下列句子(1)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译文:它的水花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阳光一照,璀璨夺目,不可正眼观看。(2)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2、译文:太阳迫近西山,余光横照山上,紫色和绿色重重叠叠,不可胜数。一、结构图解百丈山记Error!二、中心主旨作者游览百丈山后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 ,同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并点明了写作本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作者于描绘之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了高超的审美观察力。1.第二段作者循水而上写了哪些景物?答:_答案 以水流为线索,写了以下景物:小涧石梁山门石池石梁石梯小庵老屋西阁。2.课文是怎样把美丽的百丈山的美景一一呈现出来的?这样写对总体把握山水美景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 文章第二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第三段采用了定点换景的手
3、法将百丈山的美景逐步呈现出来。这可让读者从总体上把握山水的美景,也可以从局部感知山水之美。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控:临B.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 揖:正对着C.日薄西山,余光横照 薄:迫近D.卑庳迫隘,无足观 足:足够答案 D解析 足:值得,配。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或涌或没,顷刻万变B.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C.既皆赋诗,以纪其胜D.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答案 D解析 “阁下” ,文中指西阁楼下;今义指敬辞,称对方。从前书函中常用,今多用于外交场合。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例句词类活
4、用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水皆清澈,自高淙下A.宾主尽东南之美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答案 C解析 C 项动词作名词。例句及其他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名词。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A解析 A 项都是表示大约的数目,可译为 “多” 。B 项即使/虽然。C 项有时/有的。D 项副词,才/表转折,而、却。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57 题。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
5、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水同源而分流(2)台当山西南缺:面对,向(3)亦皆历历在眼:分明的样子6.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日光烛之,璀璨夺目 B.乡人凿石容磴以度C.旦起下视 D.于林薄间东南望答案 B
6、7.翻译下面的句子。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译文:畏险的人就有不敢过的了。而山的美景,也到这里为止了。文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游赤松山记吕祖谦淳熙十五年,南至后一日,与二三友访吕兄仲平之庐。后二日,呼儿觅藜杖,命友戒行囊。缓步出北郭五里许,山光野色,渐与人相应接,而晴光亦时着人。又二里许,至季氏之庐。所居依山,茂林清池相映带。季氏兄弟与其知友陈岩夫,亦赍袱被,欲共宿山中。又行十里,至小石桥。望赤松山,积霭横翠,蔚然深明。复行三里许,入山门。长松偃蹇道旁,若不肯与世士为伍。至桥亭,坐于老木之上。与涧横石,激为清湍,澎湃汹涌。人籁俱息,心目为之醒然。复曳杖入“
7、桃源” ,暝色已满岩谷矣。徙倚“枕流” ,四际溟蒙,天水一色,泉声松韵,殆若暴风急雨之骤至。徐行察之,又若车马卒奔而未有所止也。云间时有疏星,点缀林杪,与水影相照,清澈无底。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晨兴复至其处,灏气游衍,天宇无滓。再至“过清” ,驻目久之。即寻支径谒二仙祠,世相传以为黄初平 注 觅亡羊之地;或曰,此留侯所谓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者,其信然耶?偕行者俱欲登山,酌丹井饮,造之。中道或有依涧而上,观瀑泉,履白石,欲穷其源而不可得,复相与会于丹泉之上。山高而深,下视群谷,莫不献状。归途高者平,险者顺。山回路转,乌纱欹斜,随意先后。至山下,日犹未
8、中。饭竟,信其所之。再寻“桃源”之游,昔林木交翳,今皆廓然。复循山磴,游于“物外” 。乔木倚天,涧流清壮。此间桃源之津所从始也。过小桥,缘山而行。泉石相捕,无风而涛。行且百步,幽意益邃。横涧为桥,榜曰“三峡” 。惊涛怒流,与巨石相吞啮。前莫知其所穷,后莫知其所止。复行数十步过盘石,临浚流,景象天逸。不特与所谓“物外”者异,亦与所谓“三峡”者异。久之,暮烟四合,不可久留,遂寻旧游而归。抵夜复坐于“枕流” ,林外灯火,久益微茫。泉流静深,尤与夜气相宜。是行也,极目于丹井,称心于桃源,而于“枕流” “过清”之间,朝暮几与神交。自己未至辛酉,凡三日而后返。(选自中华书局 古今游记从钞 ,有删节)注 黄
9、初平,东晋人,著名道教神仙,俗称黄大仙。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 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 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B.坐而假寐/ 神清如游钧天/ 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 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C.坐而假寐/ 神清如游钧天/ 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 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D.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 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 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答案 B解析 结合句意及句子的成分结构加以分析, 主要抓住“神清如游钧天” “始就寝”即可推断。原句为: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
10、也。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淳熙”是南宋孝宗赵昚的第三个和最后一个年号,共计 16 年。文中“淳熙十五年”即 1188 年。B.“南至”指时令节日,在春秋战国时代,民间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相当于今天的“冬至” 。C.“世士”对人的称谓。 “世士 ”世上的贤士,指与众不同的人。文中表示长偃松的高洁超然之态。D.“辛酉”是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的方法,属于 60 年一个循环的第 58 年。答案 C解析 “世士”即世俗之士,指一般的俗人。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淳熙十五年冬,作者与几个朋友到了吕仲平家,后又到
11、了季氏兄弟依赤松山而建的住处,然后一起去游览赤松山。B.作者一行先后两次游历“桃源 ”,第一次是傍晚时分,光线昏暗,树木互相遮蔽;第二次是午饭后,光线明亮,视野开阔。C.作者一行在赤松山中住了两夜,赤松山的夜晚静谧而清幽,让人感到神清气爽,心情放松,梦中所到之处也超尘脱俗。D.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记述了作者游览赤松山的经历,景物随作者游踪而变化,时远时近,有高有低,动静结合,写景极具特色。答案 A解析 季氏兄弟住所并非依赤松山而建。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缓步出北郭五里许,山光野色,渐与人相应接,而晴光亦时着人。译文:缓步出城北门五里多地,山野风光渐渐迎面而来,晴朗的日光也
12、时时让人喜欢。(2)或曰,此留侯所谓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者,其信然耶?译文:也有人说,这里是张良所说的愿意放弃人间事情想要跟从赤松子游仙的地方,难道果真如此吗?参考译文淳熙十五年,冬至后一天,我与两三个朋友(一起) 到吕仲平兄的家中拜访。冬至后两天,呼唤童子找出藜杖,让朋友备好行囊(准备去登赤松山) 。缓步出城北门五里多地,山野风光渐渐迎面而来,晴朗的日光也时时让人喜欢。又走了二里多,到了季氏兄弟的住所。他们的住所依山而建,茂密的树林和清澈的池水相互映衬。季氏兄弟和他们的知心好友陈岩夫,也携带行囊被褥,要与我们一起去山中住宿。又走了十里路,到了小石桥。远望赤松山,层层云雾笼罩着山林,树木茂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版粤教版 选修 语文 唐宋 散文 选读 课百丈山记学案含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65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