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粤教版选修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15课《荔枝赋并序》学案(含答案解析)
《2020版粤教版选修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15课《荔枝赋并序》学案(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粤教版选修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15课《荔枝赋并序》学案(含答案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 15 课 荔枝赋并序1.通假字(1)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 同“故” ,当然。(2)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龙眼相比 同“葡萄” ,一种水果。(3)蒙休和之所播,涉寒暑而匪亏 同“非” ,不,不是。(4)不丰其华,但甘其实 同“花” ,花朵。(5)亭十里而莫致,门九重兮曷通 同“何” ,怎能。(6)故无厌于所甘 同“餍” ,满足。2.古今异义(1)每至季夏,其实乃熟。古义:它的果实。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2)蒂药房而攒萃。古义:芍药的子房。今义:出售药品的商店;医院或诊疗所里供应药物的部门。(3)虽受气于震方。古义:吸纳天地之气。今义:遭受欺侮。(4)其珍可以羞王公。古义:进贡
2、(给人进食)。今义:羞耻。3.一词多义(1)信Error!(2)就Error!(3)殆Error!(4)实Error!4.词类活用(1)夫物以不知而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忽视(2)不丰其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丰盛(3)此甘滋之不一:数词作形容词,一样(4)未玉齿而殆销:名词作动词,用牙齿咬(5)但甘其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甘美(6)不高不卑,陋下泽之沮洳: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陋5.文言句式(1)诸公莫之知: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宾语前置。(2)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轻、疑:被轻视,受怀疑。被动句。一、结构图解二、中心主旨本文继承历来的咏物传统,选取地方特产荔枝为吟咏对象
3、,托物言志,含蓄曲折地抒发了 仁 人志 士 连 遭 贬 谪 , 正 义 不 能 伸 张 的 苦 闷 和 无 奈 。 既 富 有 乡 土 气 息 , 又 意 味 深 长 , 发 人 深 省 。1.荔枝赋并序第一段为“序”的部分,意在表明写作此赋的缘由,并简单概括了赋的基本内容。那么本文的写作缘由是什么?答:_答案 “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即为不被人发现赏识、不能施展才华的文人士子鸣不平。2.托物言志是荔枝赋并序写作的主要特点。荔枝和某些文人有着相通之处,请找出二者对应的地方。答:_答案 文中提到“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况士有未效之
4、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荔枝与士同样具有美好的内在,但却无人赏识,常遭埋没,他们之间的命运又是何其相似。3.最后一段是什么内容?和前文是什么关系?答:_答案 在前文的充分描摹展现了荔枝珍奇的基础上,写它完全可以被进献给宗庙王公,但因生于偏僻远地,山川阻隔而难于被“贵人”知。这段是对前文的深化,是作者言志的部分。由荔枝不被“贵人”发现赏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那些不被“贵人”发现赏识的文人士子命运的哀叹,由物及人,体物写志。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嘉宾四会 会:会集B.夫其贵可以荐宗庙 荐:推荐C.嗟尔命之不工 工:好运,指荔枝被人赏识D.亦因人之所遇
5、 遇:赏识答案 B解析 荐:敬献,祭祀。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南海郡出荔枝焉 焉:语气助词B.其实乃熟 乃:才,副词C.经于南海 于:在,介词D.是时二方不通 是:这,代词E.夫物以不知而轻 以:因为,介词F.夫其贵可以荐宗庙 夫:语气词,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答案 C解析 于:从,介词。3.对下列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诸公莫之知 而固未之信 何比数之湘橘 罕获知于贵躬A.与不同,与不同B.与同,与同C.与同,与不同D.与不同,与同答案 C解析 均是宾语前置句式,是疑问句式,是被动句式。4.下列各句中“其实”的古义相同的一项是( )每至季夏,其实
6、乃熟 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A. B. C. D.答案 C解析 和相同,都是“它的果实”的意思;和相同,都是“那实际情况”的意思。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59 题。尔其勾芒在辰,凯风入律,肇允含滋,芬敷谧溢,绿穗靡靡,青英苾苾,不丰其华,但甘其实。如有意乎敦本,故微文而妙质。蒂药房而攒萃,皮龙鳞以骈比,肤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朱苞剖,明珰出,冏然数寸,犹不可匹。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彼众味之有五,此甘滋之不一。伊醇淑之无准,非精言之能悉。闻者欢而竦企,见者讶而惊仡。心恚可以蠲忿,口爽可以忘疾。且欲神于醴露,何比数之湘橘?援蒲桃之见拟,亦古
7、人之深疾。若乃卑轩洞开,嘉宾四会,时当燠煜,客或烦愦。而斯果在焉,莫不心侈而体忲,信雕盘之仙液,实玳筵之绮缋。有终食于累百,愈益气而治内,故无厌于所甘,虽不贪而必爱。沉美李而莫取,浮甘瓜而自退。岂一座之所荣,冠四时之为最。夫其贵可以荐宗庙,其珍可以羞王公,亭十里而莫致,门九重兮曷通?山五峤兮白云,江千里兮清枫,何斯美之独远?嗟尔命之不工。每被销于凡口,罕获知于贵躬。柿可称乎梁侯,梨何幸乎张公?亦因人之所遇,孰能辩乎其中哉!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不心侈而体忲 忲:安泰B.故无厌于所甘 厌:同“餍” ,满足C.其珍可以羞王公 羞:使羞愧D.门九重兮曷通 曷:同“何” ,怎能
8、答案 C解析 羞:进贡(给人进食)。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 B.Error!C.Error! D.Error!答案 A解析 A 项均为副词,前一个解释为 “是” ,后一个解释为“才” 。B 项连词,表并列。C 项介词,表比较。D 项代词,它的。7.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是直接描写荔枝奇异珍贵的一组是( )肤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 山五峤兮白云,江千里兮清枫,何斯美之独远 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 岂一座之所荣,冠四时之为最 夫其贵可以荐宗庙,其珍可以羞王公 明珰出,冏然数寸A. B.C. D.答案 B解析 是讲荔枝生长在偏远的地方,是议论
9、,均应排除。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运用铺叙手法渲染荔枝的外形奇美和内在甘美,然后侧重写荔枝的特殊功用,最后则笔锋一转,写荔枝本为水果精品,但最终能物尽其用,被理解被重视。B.如果是厅堂门窗大开,嘉宾好友会集,时节炎热,客人中有烦躁不安的,然而只要荔枝在场,便使人无不心情舒畅而身体安泰。C.柿子何以得到梁侯称赞,梨子何以有幸被张公赏识?也是因各人机遇的不同,谁能说得清楚其中的缘故呢!D.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骈文,作者的目的不是在于介绍荔枝,而是借荔枝来表达心中的感怀。答案 A解析 “但最终能物尽其用,被理解被重视”错,应是“却最终不能物尽其用,反而被误
10、解被冷落被遗忘”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沉美李而莫取,浮甘瓜而自退。译文:(吃了荔枝之后)连甘美的瓜、李子也没有人取食。(2)柿可称乎梁侯,梨何幸乎张公?译文:柿子何以被梁侯称赞,梨子何以有幸被张公赏识?文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新五代史一行传序欧阳修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
11、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沈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 注 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
12、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作一行传 。注 俛:同“俯”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B.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C.自古贤材/ 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D.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 /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
13、/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答案 C解析 先比较选项,找出断句标注的不同之处,再根据句意进行推断。 “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作为主语“贤材”的并列谓语,不能隔断。 “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属于假设关系复句,也是“颜子之行”的谓语,不能隔断。综上可知,答案为 C。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缙绅”中“缙”是“插” 的意思, “绅”是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古代朝会时官宦把笏板插在腰里,后成为官宦的代称。B.“礼义”是道家倡导的“五常 ”的标准,即:仁、义、礼、智、信。 “义”是遵循正义的生活道路, “礼”是遵守维系社会的规则、形式。C.
14、“中道”即“中庸之道” ,儒家的最高标准。大意是为人处事要恰如其分,既不能“不足” ,也不能“过分” 。D.“人伦”是封建社会中人与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答案 B解析 不是“道家” ,而是“儒家” 。12.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行传是欧阳修著的史书 新五代史中的一个合传,记载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本文是这个合传的序。B.序文的第一段是这篇序的主体,交代作传的缘由。作者先感叹五代之乱,又感叹忠臣义士之少,但坚信必有节义之士,尽管搜寻困难,但终有所获。文字迂回曲折,层层深入。C.从第二段起,作者分别记载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版粤教版 选修 语文 唐宋 散文 选读 15 荔枝 序学案含 答案 解析
![提示](https://www.77wenk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65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