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课件(系列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课件(系列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课件(系列一)(3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5课 荆轲刺秦王,第二单元,人教版 必修一,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不食周粟的伯夷、勇于自荐的毛遂、刺秦的荆轲、击筑的高渐离,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成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临危不惧的象征。特别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局已定。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被秦侵占的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杀秦王,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
2、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1.注字音,2.识通假 (1)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
3、”通“震”,害怕) (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3.解多义,4.辨活用 (1)太子迟之 (迟,意动用法,以为迟,即认为迟) (2)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3)箕踞以骂曰 (箕,名词用作状语,像簸箕一样),5.分古今,6.明句式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定语后置句)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3)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5)嘉为先言于秦王(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6)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句) (7)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句) 7.积名句 (1)复为
4、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2012天津高考)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2012江西高考) (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点评:文章开头,寥寥几笔,便交代了秦国已经“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而且“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的形势,说明燕国已危在旦夕。 在这句话中,一连使用动词“破”“虏”“收”“进”“略”“至”,尽显秦军攻取之势。在如此急迫的形势下,燕太子丹必须选用最理想的人来解决这最急难的问题,这为荆轲的出场做了铺垫,黑云压城的气势映衬不同凡
5、响的人物,足见文章布局之妙。,2.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点评:这句话表面上看好像没有太多的意义,实则是文章的一处伏笔。 文章前面已经交代了太子丹为荆轲准备了年少就凶悍无比的杀人高手秦武阳,而荆轲再“有所待”似乎于理不应该。虽已有秦武阳,荆轲还“有所待”,是因为荆轲实感人手不够,没有得力的助手,就没有成功的把握。这也从一个侧面暗示了表面上凶悍无比的秦武阳可能在秦廷上不能完成使命,预示了行刺失败的可能性,为后文写秦武阳的表现和廷刺中无人助荆轲一臂之力埋下了伏笔。,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 点评:易水送别场面的描写烘托了悲壮、凄怆的氛围,有力地彰显了荆轲重义
6、轻生的侠士性格和英雄气概,使荆轲的形象活灵活现、生动感人,颇富立体感。我们掩卷而思,其人物和场面犹在眼前。 作者首先抓住特点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然后,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有点有面,“既祖,取道”略写,慷慨悲歌详写,太子、宾客、高渐离等在场人物都顾及,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有条不紊;“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用景物描写来烘托气氛。,“廷刺秦王”是文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个场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提示:通过语言、神态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
7、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搏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卒“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些描写,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荆轲刺秦王的悲剧色彩荆轲刺秦王充满了悲剧色彩。一开始,樊於期为
8、报自身“日夜切齿拊心”之仇,毅然自刎,献出了太子和荆轲所急需的头颅。易水送别的场面充满悲壮色彩,送别者白衣白冠,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也无不暗示着荆轲有去无回的结局。经过这一重重的烘托、铺垫,最终上演了图穷匕见、绕柱逐秦王的一幕,让人看到荆轲悲剧形象的完成。这些都在文章前边做了铺垫,因此文章始终笼罩着一层悲剧色彩。荆轲的悲剧是以弱对强的悲剧,实际上也是时代的悲剧。结束长达数百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实现大一统,已是历史大趋势,而执行这一历史使命的恰恰是拥有雄图大略又极端残暴的秦王嬴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攻占赵国长平城,“斩首十万”;攻下赵都邯郸之后,秦王嬴政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 第二 单元 课荆轲刺 秦王 课件 系列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6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