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太原市 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杂剧产生以前,正统的诗文一直占据着文坛的统治地位,而宋元时期戏曲小说的逐渐勃兴,可以说从根本上 改变了这种状态。读元明杂剧,既要看到它与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联系,更要注重它的特殊性。说到联系,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古老的诗歌传统对元明杂剧的深刻影响,它首先是诗的戏剧,是“美文舞蹈的、 诗韵兼全的”一种艺术形式。元明杂剧不仅汲取了诗词歌赋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还熔铸了诗的灵魂和精神。只 要认真读一读西厢记 汉宫秋等杰作中优美的曲词,就不难领略到这一点。如明人何良俊评郑光祖的倩女
2、 离魂之圣药王曲曰:“清丽流便,语人本色;然殊不浓郁,宜不谐于俗耳也。 ”然而,元明杂剧毕竟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的曲词必须与情境、矛盾冲突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有机结合起来, 甚至必须与表演艺术水乳交融。 元曲选的编订者臧晋叔谈到:“词本诗而亦取材于诗,大都妙在夺胎而止矣。 曲本词而不尽取材焉,如六经语、子史语、二藏语、稗官野乘语,无所不供其采掇,而要归断章取义,雅俗兼收, 串合无痕,乃悦人耳。 ”杂剧展现的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故须兼收并蓄,雅俗共赏,便是所谓“情词稳称之难” 。 王国维激赏窦娥冤第二折的斗虾蟆等曲,说:“此一曲直是宾白,令人忘其为曲,元初所谓当行家,大率 如此。 ”王国维是真正
3、读懂读透了元曲,他不仅将其当作戏剧的文学剧本来读,且当成美文来读:“由是观之,则 元剧实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在我国文学中,于楚辞 内典外,得此而三。 ”王氏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 ”同一著作中,他又指出“元 剧最佳之处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足见王氏的“自然”与“意境”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元杂剧 的“自然”与“有意境”又与诗词文赋不同,这就是它总体风格上的恣纵、奔放、朴野、犷悍,即本质上的自然之 美,本色之趣。这个特点,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其艺术语言方面。明初无名氏的贫富兴衰第一折点绛唇以下 三曲,起手不凡:“四玲云迷,雪花飘坠;长空内,柳絮
4、纷飞,裁剪的鹅毛碎。”将雪景描写与人物内心活动溶成 一片,用语精炼,比喻恰切,真可与水浒传中“风雪山神庙”的描写相媲美。“自然”之誉当然包括剧作家深刻敏锐的思想感情, “意境”说也与戏剧情境、人物命运以及矛盾冲突相联系, 语言文字自然是情感与思想自然的外化,而深层的东西当然是思想感情和内容。(摘编自王星琦元明杂剧的独特魅力 )1. 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宋元以后,戏曲小说取代诗文而占据文坛统治地位,使文坛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 元明杂剧表现出的“诗的戏剧”的特点,是指曲词与表演艺术的水乳交融。C. 诗、词、曲一脉相承却又各有特点,但曲作为新的艺术形式,又具有特殊性
5、。D. 元杂剧的“自然”特指语言文字上的自然之美、审美之趣,即奔放、朴野的艺术风格。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讨论元明杂剧的独特魅力,论证思路清晰严谨。B. 文章分析了杂剧与诗词的联系与区别,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杂剧特殊性的表现。C.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通过丰富的论据使观点显得更为真实可信。D. 对于杂剧的分析,文章兼及艺术和内容两个层面,对内容的分析是其更重要的目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按照何良俊的观点, 倩女离魂的曲词充分体现了郑光祖对诗歌传统的借鉴和超越。B. 元明杂剧必须与表演艺术相互交融,这既是
6、一种约束限制,也为其发展带来机遇。C. 只有真正读懂、读透元曲的人,才能体会到杂剧曲词的“稳称之难” ,进而欣赏其美。D. 窦娥冤中窦娥临终发下三桩誓愿,由此可以看出王国维评价元曲时所谈的意境。【答案】1. C 2. D 3. A【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 “使文坛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错,文章第一段只是说戏曲小说从根本上改变了诗文占统治地位的状态,选项偷换概念。B 项, “元明杂剧表现出的诗的戏剧的特点,是指曲词与表演艺术的水乳交融
7、”错误, “诗的戏剧”的特点对应文章第二段内容,即强调元明杂剧不仅汲取了诗词歌赋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还熔铸了诗的灵魂和精神。D 项, “元杂剧的自然特指语言文字上的”错误,元杂剧的“自然”在原文中主要涉及最后两段,应不仅指语言文字上的自然之美、审美之趣,还包括剧作家深刻敏锐的思想感情。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 项, “对内容的分析是其更重要的目的”有误,从文中
8、来看,选文侧重介绍元杂剧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其中主要分析了“自然”与“意境”两方面。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 项, “充分体现了郑光祖对诗歌传统的借鉴和超越”有误,该信息源自第二段,从文中来看,没有体现对诗歌传统的超越,且这一论据主要论证的观点是“元明杂剧是诗的戏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
9、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夜行列车胡炎漆黑黑的夜,列车像一条泅渡的鱼,游向看不见的远方。 疲倦像一只无形的手,合上了一双双沉重的眼睛。几个精力过剩的民工,脱下臭烘烘的鞋子,两脚盘坐在座位上,饶有兴致地打着扑克。间或有列车员走过车厢,逡巡着那些睡意朦胧的旅客,提醒他们看好行李。 她也困了,哈欠又深又肥,不时迷迷糊糊地打一个盹。身旁,老伴儿歪着头已经睡熟了,嘴角垂下一条黏亮亮的口水,偶尔砸巴砸巴嘴,似乎在梦里尝到了什么美味。 她撩起襁褓的一角,婴儿,酣酣地睡在怀中。 手机震动起来:“路上没堵车吧?”这已经是老黑第三次询问了。 “堵车” ,这是只有他们之间才能够听懂的暗语。 “没堵,准点到。 ”她答得
10、心不在焉。仿佛怕婴儿飞了,她下意识地把婴儿抱得更紧了些。此刻,她与婴儿的体温融在了一起,那娇嫩的肌肤和柔弱 的心跳,也似乎与她密不可分了。“况且况且”车轮与铁轨,反反复复地重复着这个词, “况且”什么呢? 似梦非梦,恍惚中她好像已经回到了家乡,那座皑皑雪山下古朴而贫穷的山村。山上的寺庙里,梵音袅袅,木鱼声声。缭绕的白云间,回荡着天籁般的歌声。可是,那歌中所唱,她此刻居然记不清了。 漆黑漆黑的夜,列车像一条不安的鲸,狂燥地扑向无边的黑暗。 “哇”的一声,婴儿突然哭闹起来。她一个激灵坐直了,掀开襁褓,婴儿的小脸通红通红。是饿了吗?可是,她的胸脯是干瘪的。她慌忙把备好的奶嘴塞进婴儿口中,但婴儿摆脱了
11、,哭声越来越大,仿佛要把人心撕碎了。 “怎么了?”老伴儿也给惊醒了,有些紧张地问。 她茫然地摇摇头,突然若有所悟,拿手试下婴儿的额头,火辣辣烫。“天哪,孩子发烧了!” 老伴儿给这突然的变故搞得手足无措。旅客们纷纷醒来,那几个打扑克的民工扔下手里的纸牌,拿着仅有的一袋饼干簇拥过来。其他人也纷纷围拢上来,七嘴八舌地询问着婴儿的情况。 “没事,喂喂就好了。 ”老伴儿故作轻松地回答,一面向她使着眼色,示意她赶快离开。 她抱起婴儿,向大家讪笑着,贼一样躲进了卫生间。 老黑的电话又来了,显然,他听到了孩子的哭闹声:“怎么回事? “孩子病了,烧得很厉害。 ”她的嗓音有些发抖。 “笨蛋,连个娃子都看不好!老黑
12、骂起来, “快捂住他的嘴!” 她哆哆嗦嗦地伸出手,捂在婴儿的口上。婴儿拼命地转动着脑袋,两脚狂乱地蹬着襁褓。她的心一阵战栗,手不自觉地松开了。 “怎么还没捂住,没用的东西! “孩子孩子会憋死的。 ”不知为何,她的泪潸然而下,沿着风吹日晒的深深皱纹,冰凉地滑下面颊。 “他不死,大伙儿都得死!”老黑气急败坏了, “动静这么大,早晚得出事。给老子听好了,这单生意废了,把这鬼娃子给我隔窗扔出去!” 她楞着,像一截枯木。 “听好了,敢连累老子,今晚就让你老娘上西天!”她的头一阵晕眩,趔趄了一下,差点跌倒。她想到了卧病在床急等救治的老娘,想到了一脸苦相还在打光棍的 儿子,想到这是人贩子老黑交给她做的第一手
13、活儿,想到婴儿那痛不欲生的年轻的妈妈在婴儿已经沙哑的哭声里,她咬咬牙,狠狠地关掉了手机。 敲门声,一声紧似一声。她仰起头,长舒一口气,然后,打开了卫生间的门。她看到了一个个旅客关切的眼神,看了面色煞白的老伴儿,也看到了神情冷峻的列车员和乘警。她跪下了,嘴里只有四个字:“救救孩子!”列车,停靠在灯火通明的小站。一辆 120 急教车,一辆闪着警灯的警车,静静地停在站外。 “老伴儿,回家了。 ”她说。 漆黑漆黑的夜里,地觉得自己像一只鸟,穿过黑色的迷雾,飞向遥远的黎明。黎明中,她真真切切地听到了萦回在雪山上的歌声: 圣洁的雪山啊 离太阳近的地方 我追逐着飘扬的经幡 回到梦中的家乡4. 下列对小说相关
14、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题目中, “夜”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列车”是故事展开的动态场所,特殊的环境有利于营造特殊的故事 氛围。B.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对于生病的孩子,看似粗鄙的民工却充满仁爱;车上旅客充满关切,“老黑”却是冷酷 无情。C. 小说“救救孩子”一语是小说的关键,它不仅表现出女主人公人性的复苏,也是孩子转危为安、自己重返 故园的关键。D. 小说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在环境烘托、彼此衬托中,完成了一组人物群像的塑造。5. 小说着力刻画了一位农村妇女的形象,简要概括她的形象特征。6. 小说以一首歌词收束全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谈谈理解。【答案】4
15、. C 5. 不失良知。在老黑巨大的压力下,一直以照顾孩子为最大的准则。胆小懦弱。面对老黑的声声质问,六神无主,顺从老黑“用手捂住孩子的嘴”以制止孩子发声的命令。知错能改。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发出“教救孩子”的呼声。 6. 含蓄地表现主题。小说结尾的歌声,用“圣洁的雪山” “经幡”等含蓄地表达了心灵在四处飘荡之后最 终“回家” ,突显了“心灵皈依”的主题。完成了形象塑造。歌声艺术化地彰显了山河故乡农村妇女人性的复苏,言有尽意无穷,韵味深远。情节上前后对照(照应) 。小说开篇写到女主人公记不清“歌中所唱” ,结尾写到“听到了真真切切的歌声” , 前后呼应,形成对照,体现了女主人公从“迷失”到“回
16、归”的心路历程。【解析】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 项, “也是孩子自己重返故园的关键”错误,这是考察到对小说细节情节的理解,从文中来看,后文说“老伴儿,回家了。 她说。 漆黑漆黑的夜里,她觉得自己像一只鸟,穿过黑色的迷雾,飞向遥远的黎明。黎明中,她真真切切地听到了萦回在雪山上的歌声: 圣洁的雪山啊 离太阳近的地方 我追逐着飘扬的经幡 回到梦中的家乡” ,可见,应该是女主人公回到故乡,而非说孩子。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小说着力刻画了一位农村妇女的
17、形象,简要概括她的形象特征” ,这是考查人物形象。考生可以根据小说的情节以及塑造人物的各种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这位农村妇女第一次参与人贩子的活动,如当老黑让她“快捂住他的嘴!”时,她“哆哆嗦嗦地伸出手,捂在婴儿的口上” ,这表现出人物的胆小懦弱;如当老黑命令她捂住孩子的嘴、扔掉孩子时,她“她的心一阵战栗,手不自觉地松开了不知为何,她的泪潸然而下,沿着风吹日晒的深深皱纹,冰凉地滑下面颊她楞着,像一截枯木” ,这说明主人公虽然参与人贩子的活动,但良知未泯;如“在婴儿已经沙哑的哭声里,她咬咬牙,狠狠地关掉了手机” “她仰起头,长舒一口气,然后,打开了卫生间的门” “她跪下了,嘴里只有四个字:救救
18、孩子! ”,这些内容表现出主人公知错能改的特点。点睛: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主人公“农村妇女”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一首歌词收束全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谈谈理解”,这是针对小说结尾考查段落的作用。可以从主旨、
19、人物和情节等方面去作答。首先明确结尾的内容,结尾是一首歌词,而上文第三段提到“上的寺庙里,梵音袅袅,木鱼声声。缭绕的白云间,回荡着天籁般的歌声。可是,那歌中所唱,她此刻居然记不清了” ,而结尾说“黎明中,她真真切切地听到了萦回在雪山上的歌声” ,可见情节上前后形成呼应,开头“记不清”体现出人物本性的迷失,而结尾说“真真切切听到” ,则体现本性回归;从人物形象上来看,上文所写的农村妇女参与贩卖婴儿的活动,而结尾所听到的歌声体现其淳朴善良人性的回归;从主旨上来看, “圣洁的雪山啊 离太阳近的地方 我追逐着飘扬的经幡 回到梦中的家乡” ,歌词中的“回家”应该是指心灵的“回家” ,彰显了小说的主题。点
20、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 ,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 。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比如本题是考查结尾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情节上与上文的照应或呼应,二是人物形象上的烘托塑造作用,三是主题上的彰显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初名训,年九岁,以父死王事,起复拜朝散大夫,赐名忠嗣,养
21、于禁中累年。肃宗在 忠邸,与之游处。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 “尔后必为良将。 ”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卫郎将,专知行军兵马。是秋,吐蕃大下,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 人皆惧焉。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忠嗣 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尝谓人云:“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 ” 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遣失,即验其名罪 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牣矣。忠嗣在河东、朔方日久,备谙边事,得
22、士卒心。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 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 ” 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 刑,会哥舒翰代忠嗣为陇右节度,特承恩顾,因奏忠嗣之枉,词甚恳切,请以已官爵赎罪。玄宗怒稍解。十一月, 贬汉阳太守。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明年,暴卒,年四十五。其后哥舒翰大举兵罚石堡城,拔之,死者大半,竟 如忠嗣之言,当代称为名将。先是,忠嗣之在朔方也,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故 蕃马益少,而汉军益壮。及至河、陇,又奏请徙朔
23、方、河东戎马九千匹以实之,其军又壮。迄于天宝末,战马蕃息。 宝应元年,追赠兵部尚书。(选自旧唐书王忠嗣传 ,有删改)7.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B. 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C. 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D. 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禁中,指帝王所
24、居宫内,也作“禁内” 。帝王所居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B. 爵,爵位,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C. 天宝,唐玄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D. 追赠,是指朝廷对作出特殊贡献的人授予某种官职、勋位,以表示对其业绩的肯定。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忠嗣早受皇恩。因父亲为王事而死有功,小时候就被皇帝赐名并收养在禁中;长大后,皇帝与他谈论兵法,认为他有良将之才。B. 忠嗣持重安边。他注重安抚军队,不愿通过疲敝军力来沽名钓誉,同时想方设法使得甲仗充足。又通晓边事,受到士卒爱戴。C. 忠嗣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太原市 2017 2018 学年 第二 学期 一年级 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提示](https://www.77wenku.com/images/bang_tan.gif)
文档标签
- 期末考试
- 语文试卷
- 山西省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第二单元检测题
- 2020一2021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第二单元测试题
- 山西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笫二单元检测题
-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
-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四年
-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
- 山西省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二年级第三单元语文检测卷
- 山西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第三单元检测题
- 卓育云卷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第1单元测题
-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一年级第三单元文试卷卓育云
- 山西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一年级第三单元文试卷卓育云
- 山西省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第二单元检测题育云
- 山西省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第二单元检测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66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