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高中2020届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四川省眉山市高中2020届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眉山市高中2020届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眉山市高中 2020 届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春节是民俗,更是中华文化经久不息的情感盛宴,每个家庭的快乐与团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全社会不约而同的互动与和谐,让寒冬因春节而有活力而有温度。春节是对人生社会的美好礼赞,充满了真诚祝福,是体现人民幸福指数的直接标尺。春节更是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直接追求,是中国文化助推社会进步、助力民族凝聚的引擎。长期以来,对春节的研究只在民俗学的范畴去把它当作传统文化遗产来研究和对待,而忽略了春节的文化基因价值和精神引领地位,忽略了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活力的文化节点和经济抓手。春节文化的弘扬,最核心的就是认识和总结春节形成
2、的生态学意义、春节发展的社会学意义和春节充满活力的经济学意义。对春节文化的研究,不能仅于民俗学意义上的事象总结与评价,而是要将春节文化当作民族文化的主流体系和撬动杠杆来认识,要站在文化自信的角度去理解和对待春节文化。党的十九大把建设文化强国放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文化自信,就要找到我们的文化坐标,重新认识和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具有民族气质的文化战略,寻找文化走向国际的路径。春节,同样像“一带一路”一样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充满活力的有形动脉。春节,应该以更加鲜明的特色,更加完整的体系,更加灵活的方式,携带着中国文化语汇和精神,携带着中国人民的激情与风采来感动世界。春节还是重要的经济抓手。要有效聚合春
3、节最活跃的市场要素,形成春节产业文化体系和运行平台,使散落在各地的碎片化春节市场、低端化春节产业、地域化交易制约和时效性市场短板得到提升和解决,让春节既具有体现中华民族性格的传承,又能够让中国文化具有国际化人文语汇的重要主题,最终以经济为载体,走向全人类的生活。精心打造春节文化,让它成为全世界的节日,就应该为这个节日投入更多关注,注入更多内容,释放更多关怀,制定更多政策,包括对春节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等,必须要以文化体系构建为核心抓手,找到文化产业的鲜明卖点,建立文化主体的交流平台。而这一切,既要有文化战略的高度,又要有文化理论的深度,更要有文化产业的维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中完成现代化的
4、重构。(摘编自邢晨声春节:最具活力的文化自信)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充满了真诚祝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B. 作为民俗节日和文化载体,春节体现了文化对社会进步、民族凝聚的巨大推动作用。C. 春节具有文化基因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坐标,是体现人民幸福指数的直接标尺。D. 不应把春节当作传统文化遗产,而应上升到民族文化的主流体系和撬动杠杆的高度。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文章以如何传承弘扬春节文化为核心话题,认为应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研究春节文化。B. 当前对春节的研究还仅仅局限于其民俗学范畴,而忽略了其文化价
5、值和经济价值。C.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精心打造春节文化,做大春节经济,是春节走向国际的路径。D. 从产业文化的角度看,当前春节文化产业存在碎片化、低端化、地域化制约等问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弘扬春节文化,不仅要研究其生态学意义,还应研究其社会学意义和经济学意义。B. 春节应借助“一带一路”这条有形动脉,以更鲜明的特色和完整的体系而走向世界。C. 体现中华民族性格传承,又具有国际化人文语汇主题,是春节文化走向世界的前提。D. 春节要成为全世界的节日,应从构建文化体系入手,实现春节文化现代意义的重构。【答案】1. D 2. C 3. B【解析】1. 试题分析:题
6、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 项, “不应把春节当作传统文化遗产”错,文章第二段说“长期以来,对春节的研究只在民俗学的范畴去把它当作传统文化遗产来研究和对待, 而忽略了春节的文化基因价值和精神引领地位,忽略了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活力的文化节点和经济抓手” ,第三段说“对春节文化的研究,不能仅于民俗学意义上的事象总结与评价,而是要将春节文化当作民族文化的主流体系和撬动杠杆来认识” ,由这两句来看,应是“不应把春节只当作传统文化遗产” ,而并非“不当作” 。2. 试题分析:题干
7、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 项, “做大春节经济,是春节走向国际的路径”错误,而从文中来看,应是文化、经济并重,甚至更强调春节的文化意义,而不是“做大春节经济”就是“走向国际的路径”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
8、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 项, “春节应借助一带一路这条有形动脉走向世界”曲解文意,文章第三段说的是“春节,同样像一带一路一样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充满活力的有形动脉” ,文中要表达的意思是春节文化与“一带一路”一样,都是中国通向世界的有形动脉,而不是要借助“一带一路”这一条有形动脉走向世界。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
9、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
10、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如 B 项,文中表达的意思是“春节,同样像一带一路一样” ,选项变成“春节应借助一带一路” ,曲解了文章的意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乡村炊烟李汉荣有时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有时是在采猪草的山上,有时是在玩耍的河滩上,远远地,我们看见,村里的炊烟陆续飘起来了。那时,我们贪玩,也贪吃,炊烟撩拨起我们对饭食的向往,看见炊烟,就好像看见饭菜了。炊烟是村庄的手势,是母亲的手语,是生活的呼吸,我们喜欢看炊烟。看炊烟,距离远一些最好看。在高处看,尤其有意思。我们
11、经常在山梁上远远地看。那是杨自明叔叔家的,那炊烟一出来就比别人家的高出好多。自明叔叔是远近有名的大个子,一米九,有人说两米。我有一次悄悄站在他的旁边,才挨着他的衣襟,还不到他的裤腰。自明叔叔摸摸我的头,慈祥地说,好好长,将来也是大个子。他的几个儿女都高,所以他们家的房门高,灶也盘得高,这样免得进门碰头,做饭弓腰;灶台高,烟囱也就高,不然烟抽不上去。每当村里炊烟升起,我们第一眼看见的准是他家的。我们就喊:高个子炊烟,高个子家快开饭了。那炊烟似乎也知道自己个子高,不能落后,在众多炊烟里它飘得最快最远,其他的炊烟都落在后面。自明叔叔家成分高,是地主,经常受欺负,事事都落在人后,他们家的炊烟总算在无人
12、的天空跑在了前面。我暗暗为自明叔叔高兴,感慨天空的善良温厚。那慢腾腾、病怏怏的该是寡妇杨婶家的吧。人在地上没个依靠走不稳,炊烟在天上也是这样,无根无趣地晃悠着。她的炊烟起得晚,收得早,细细歪歪地升了一阵子就停了。我们知道,她又潦草地吃了一顿饭,潦草地过完了一天的生活。后来,她不到 50 岁就去世了,潦草地过完了一生。喜娃看见他家的炊烟了,今天肯定是他妈妈做饭。他爸爸做饭总是不耐烦,说蹲在灶神爷胳肢窝里急人,就不停地向灶膛塞柴火,还用吹火筒吹火。他不耐烦,火也不耐烦,几下子饭就焦了,喜娃没少吃他爸做的夹生饭。几次看见他家屋顶上急慌慌的炊烟,喜娃皱眉,糟了,又要吃夹生饭了。喜娃肯定今天是他妈妈做饭
13、,他说,妈现在正往灶膛里慢慢添柴火哩:你看,那炊烟慢悠悠的,像妈说话一样,斯文地一字一字地说,说到要紧处,还停顿一下,然后继续慢慢说下去;看见那炊烟了么,也停顿了一下,显然有要紧事要做,是要蒸饭了,妈说文火做的饭香,好吃你们看,那就是文火,冒的烟是文烟。喜娃妈是过去秀才家的女儿,读过古书,会背不少诗文,虽然日子紧,但还是讲究。我们就笑着说,这炊烟也有文化,也会咬文嚼字,在和老天爷商量学问呢。我看见我家的炊烟了,我们家在村边,离河不远。起风的时候,我家的炊烟在屋顶上转几个弯,迟疑一会儿,就出了村,飘过原野,随着风过了河,与对岸孙家湾的炊烟汇合。我就想,我们家烧的柴经常是父亲在孙家湾附近的山上割回
14、来的,柴也想念自己的老家,想念自己的同伴,它变成烟也要回去,与同伴们再见一次面。不过,对于一个小孩子,炊烟的意义首先是一种招呼,是母亲轻轻挥动的白头巾,告诉她的孩子,该回家吃饭了。炊烟里飘着稻草的香味、麦秸的香味、松枝的香味、野蒿的香味、芦苇的香味。仔细嗅,还能嗅到妈妈手心里的汗味儿。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村庄上空那一道道炊烟,想起我和小伙伴站在山梁上看炊烟的情景。烟,一缕缕散了;人,一茬茬走了。我怀念过去的炊烟,怀念那些点燃灶火、扶起炊烟的人们:自明叔、寡妇婶、成娃妈、喜娃妈、我妈那天,我回老家。我过了河,来到孙家湾。我走在田埂上,走在树林里,走在山坡上,那是我家炊烟经常要
15、返回的地方,说不定,我脚下的泥土里,就藏着几十年前飘落的细小烟尘。人,活在世上,也是一缕炊烟,被命运之灶点燃,被岁月之风吹拂。到底在烹调什么,自己也未必清楚。别人看见的,只是那或浓或淡或直或弯的一缕,在屋顶,在天空,轻轻飘过。不管怎么说,炊烟升起来了,或者曾经升起过。生命路过的地方,总算都留下了各自的味道。(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节)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段对炊烟的描写,都是为了以物写人,用以揭示人物的命运与性格,而第段写我家的炊烟,则是以物拟人,借以表达故土情结和对同伴缱绻之情。B. 第段中的“潦草”准确描摹出杨婶短暂的一生,既刻画了她身体的病态和
16、生活的潦倒,又揭示了她命运的无助,表达了作者深切的追思与叹惋之情。C. 第段,写我回老家,特地到孙家湾去,一方面是照应上文对自己家炊烟的描写,另一方面说明作者想在那里找到当年村落的烟尘。D. 第段,由炊烟引发对生命的感悟,无论有着怎样的生命轨迹,最终都会如同炊烟一样留下充满酸甜苦辣等各种滋味的人生。5. 请从修辞手法运用、情感表达两个角度简要赏析文章第段划线的句子。6. 文章以“乡村炊烟”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案】4. C 5. (1)本句运用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用“手势”写出了“炊烟”的生动之形, “手语”写出了“炊烟”的亲切之态, “呼吸”写出了“炊烟”的灵动
17、之姿;构成一组排比,罗列“我们喜爱看炊烟”的多重缘由,增强了语势与感染力。(2)将故土的眷念、慈母的召唤、生活的热爱,溢于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炊烟的深情和礼赞,揭示了“我们”喜爱炊烟的原因。 6. 答案示例:内容上,总括了文章内容, “乡村”界定了选材范围, “炊烟”明确了写作对象。结构上, “炊烟”是全文的写作线索,缕缕炊烟串起了作者的乡村记忆。主题上,“乡村炊烟”是抒发情感的载体,作者借炊烟这一物象来思乡怀人,蕴含了作者对乡村的眷念和礼赞。乡村的炊烟具有象征意义,作者借乡村炊烟不同的形态象征不同的人生,人生命运有时也会像炊烟一样漂泊不定,无法把控。【解析】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
18、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以及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解答此类题需要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是否有出入。C 项, “特地”从原文看不出,文章第九段只是说“那天,我回老家。我过了河,来到孙家湾” ,并没有“特地”的表现;另外, “说明作者想在那里找到当年村落的烟尘” ,错误,这是对原文的误读,应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修辞手法运用、情感表达两个角度简要赏析文章第段划线的句子
19、” ,这是考查鉴赏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答题前先认真审题,看题干有无鉴赏角度的提示或限制,如本题就指明了角度,即“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然后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坚持“段不离篇”的原则,理解段落内容,概括段落的内容,明确句子表述的对象。 “炊烟是村庄的手势,是母亲的手语,是生活的呼吸,我们喜欢看炊烟” , “炊烟是村庄的手势,是母亲的手语,是生活的呼吸”围绕“炊烟”使用三个句式一致语意相关的句子表述对“炊烟”的理解,这是使用排比的修辞,且句中把“炊烟”比作“手势” “手语” “呼吸” ,这又是使用比喻的修辞;这三个不同的喻体展现出“炊烟”的不同特点,如“手势”写出了“炊烟”的生动之
20、形, “手语”写出了“炊烟”的亲切之态, “呼吸”写出了“炊烟”的灵动之姿,且三句构成排比,罗列“我们喜爱看炊烟”的多重缘由,增强了语势与感染力。从情感角度来看, “村庄的手势” “母亲的手语” “生活的呼吸”这几个喻体体现出对故土的眷念,对生活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对炊烟的深情和礼赞,揭示了“我们”喜爱炊烟的原因。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修辞手法(优先) ;表现手法(次之)
21、 ;表达方式(其次) ; 文章章法;语言表达(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比如本题,题干已经给出了答题的角度,即“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这就指明了方向,考生顺着这个方向分析鉴赏即可。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以乡村炊烟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这是考查学生分析散文标题作用的能力。答题前可以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散文的内容。散文的标题,可以分析标题在结构中作用,是否是全文的线索,是否有助于表达散文的主旨,
22、标题如果是个事物,要考虑是否具有象征意义,另外,还要关注标题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的表达效果。本文的标题是“乡村炊烟” ,总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文中写的是“乡村的炊烟” ,标题就指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从文中来看, “乡村炊烟”在文中多次出现,贯穿始终,可以说是文章的线索;文中作者写了炊烟的各种形态,以炊烟的形态来写不同人的性格和命运,因此炊烟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本文主要是表达对家乡、家乡人的思念之情,而这种情感是通过“乡村炊烟”这一载体来表达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
23、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
24、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眉山市 高中 2020 第二 学期 期末 教学质量 检测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66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