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巴蜀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重庆巴蜀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巴蜀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重庆巴蜀中学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 2020 届(一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对仗都是律诗的核心。对仗这一形式有一个从无心插柳到有意栽花,由古朴浑厚到典丽细致的漫长的演变过程。谢榛曾指出:“古诗十九首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属对虽切,亦自古老。六朝惟渊明得之,若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是也。 ”但陶句声律还不对仗。只有经过沈宋声韵理论的建立,以及初唐人的创作实践,律诗才把平仄和对仗结合在一起。所以,王世贞说:“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律为音律法律,天下无严于是者。 ”对仗是汉字的特产,举世公认。但这一形式
2、的产生,根本上还是在于客观世界本来就具有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刘勰说“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所以,人们在创作过程中,也就“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所谓“自然成对” ,正是客观世界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客观反映的结果。而以包含矛盾的形式一一对立统一的对仗反映对立统一的事物,就体现着朴素的辩证法。世界充满着矛盾,每一个正视现实的作家必然会发现这些现象并反映它们,尽管是在有意无意之间。而对仗又是如此明显地提出了这种要求和提供了这种形式。可以认为,对仗是修辞上的对立统一的表现手法。它既可以对立形式统一对立的双方,也能以矛盾的形式反映同一的事物,从而产生强烈的修辞效
3、果。刘勰所谓“正对为劣,反对为优” ,就是因为反对揭示了矛盾,因而容易把握本质。而反对,在“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的客观基础上,更有着辨证思维的依据。可见,对反对应提高到哲学范畴来认识。我国古代哲学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 老子第二章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就充满了辩证的观点。 周易中的乾坤、阴阳、尊卑,以及天人、形神、名实、本末、体用、刚未、善恶等,无不是对立统一的范畴。以辩证思维指导文学创作,无疑是艺术辩证法的体现。当然,艺术辩证法不仅表现于对仗这一特殊形式,而且广泛存在于文艺创作的各个方面。然而,对仗或对偶在初期更多是纯形式的产物。它要求的是句式的
4、整齐、节奏的铿锵、音律的和谐,着重形式美。骈文是对偶极端化的产物,对偶成了粉饰现实的工具,而不是揭露矛盾的武器。对仗到唐人手中方显出战斗性和深刻性。盛唐诗人常常运用对仗这一形式来概括或揭露大千世界的矛盾,揭示事物的本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唐人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艺术辩证法,才使以近体诗为代表的唐诗的艺术成就达到空前的高度。(节选自刘明华论杜诗的对仗)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讲究句式、节奏、音律的对仗是汉字的特产,也是古代诗歌的核心。B. 正对和反对都属对仗,但只有反对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体现辩证思维。C. 作家“心生文辞,自然成对” ,其本质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
5、的客观现实在文学作品中得到的反映。D. 对仗和对偶在初期都是纯形式的产物,只是后来对偶成了粉饰现实的工具,而对仗则成了战斗工具。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段引用谢榛的论述,是为了证明对仗有一个由古朴浑厚向典丽细致演变的过程。B. 最后一段通过骈文与唐诗的对比,指出艺术辩证法才是近体诗成就达到空前高度的根本原因。C. 文章以哲学的思想来剖析文学创作中所具有的艺术辩证法现象,高屋建瓴,深刻透辟。D. 文章从对仗的演变、产生、表现形式谈到其与艺术辩证法的关系,条理清楚,思维缜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没有沈宋建立的声韵理论及初唐人的创作实践
6、,对仗可能就不会与平仄结合在一起。B. 以对仗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中对立统一的事物,就是一种朴素辩证法的体现。C. 唐诗拥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跟唐人运用对仗来揭示事物的本质不无关系。D. 如果骈文能够运用对仗来概括和揭露大千世界的矛盾,就能创造出跟唐诗一样的艺术成就。【答案】1. C 2. B 3. D【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 项,偷换概念,原文说“对仗是律诗的核心” 。B 项,表述绝对化,原文说反对“容易把握本质更有着辩
7、证思维的依据” 。D 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对仗或对偶在初期更多是纯形式的产物” 。而且,对偶对仗本是一物,只是在魏晋骈文中成了粉饰现实的工具,而到了唐人那里就显出战斗性来了。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 项,最后一段没有进行骈唐对比。近体诗成就达到空前高度的根本原因不是艺术辩证法,而是唐人运用了艺术辩证法后才使近体诗成就达到了空前高度。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
8、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 项,结合文本内容“盛唐诗人常常运用对仗这一形式来概括或揭露大千世界的矛盾,揭示事物的本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唐人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艺术辩证法,才使以近体诗为代表的唐诗的艺术成就达到空前的高度”分析,推断过于绝对化,艺术成就的高下并不只取决于对仗一种。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沙漠里的陪伴余显斌沙漠里,不只有浩浩黄沙,有硕大的夕阳,有如血的晚霞。这儿还有干旱,有酷寒,有寸步不离的死亡,步步紧逼。 他,此时就被死亡纠缠者
9、。陪伴着他的,只有一匹识途的老马。 夕阳将落,浮荡在地平线上,如一轮浑的车盖。他和那匹老马,踽踽而行,恍如两只小小的蚂蚁,粘在天边,在夕阳的昏黄中,愈行愈远。本来,还有一匹小马的,是老马才生不久的小马驹子。这个小家伙,不知道沙漠的凶险、艰难,它跳跃着,奔跑着,伸长脖子对着落日咴儿咴儿地鸣叫着,声音稚嫩如草。然后,又跑到老马跟前撒娇,用脑袋抵着自己妈妈的身子,在老马停下时,它会贪婪地吸着奶水,吃饱了,会狠狠打几个喷嚏。小家伙蓝蓝的眼睛如两汪水,千净得能照见人的影子。可是,一夜醒来,小马却死了,倒在那儿,鲜血淋漓的,显然是被狼咬死的。沙漠上,有一种狼,凶狠无比,常常深夜袭击行人,以及骆驼和马匹。他
10、站在那儿,一动不动。老马围着小马,轻轻地嗅着,不停地喷着鼻子。当它明白,小马再也难以站起来时,它的眼睛里,涌出大滴大滴的眼泪,浑浊的眼泪。这是他第一次看见马儿流泪,他的心沉沉的,如同压着一块石头。他轻轻拍拍老马,叹了一口气。老马仰起脖子,对着长空,咴儿咴儿叫着,声音苍凉,此伤,犹如那轮落日一样悲壮。然后,它低着头,伴着他上路了。它不再叫,沉默地走着,沉默得如一块白色的石头。夜晚,面对那轮如水的月亮,它会仰起头,久久地望着,眼眶里竟然滴出泪,湿湿地打湿了睫毛。他望着,再次叹口气。没水了,他拿着水壶,靠近老马,去挤出马奶来。老马回过头,望望他,没有动静。沙漠的夜晚,冷得直渗骨头。他喝罢马奶,卧在那
11、儿,蜷着身子。月亮越升越高,将沙漠照射成一片月光的湖,照成一片琉璃的世界。突然,他感觉到有什么动静,忙抬起头,发现老马站起来,向他慢慢走近。他吓了一跳,不知道它想干什么。老马的眼睛里,一片清光,慢慢卧下来,卧在他的身边,就如过去卧在小马身边一样。他的身子,渐渐暖和起来。他轻轻摸摸老马的头,长叹一声。当又一个黄昏来临时,在老马的带领下,他找到了水-在一个沙丘的后面,有一片胡杨林,那里有一条水,沿着草地的中间缓缓流过,白亮得如银子一般。他流着泪惊叫着,扑了过去,俯下身子“咕咚咕咚”地喝起来。水进入喉咙,身体的每一个毛孔中,此时都仿佛有一种水意在清凉地弥漫着。他幸福地连打几个嗝,抬起头,却不见了那匹
12、老马。他急了,跑上沙丘,看见老马跑了,一直向来路跑去,在夕阳下越跑越远,最终跑成一个小小的点,消失在暮色里。他喊了几声,声音在暮色里扩散着,空空的。在林子里,有一个小村子,住着十几户人家。他找到几个人,掏了钱,组织一支队伍,重新进入沙漠。当时,为了逃出沙漠,他将所有的货物都藏在沙漠中,现在,必须找回来。几天后,队伍经过小马死去的地方,他惊呆了。小马的尸体旁,卧着一头老马,头垂着,长长的鬃毛纷披着,正是那匹老马。他大叫着,跑过去抚摸老马,老马却一动不动,依偎在小马的身边-已经死了。他这才明白,在小马死后,老马是带着怎样的痛苦和悲伤,一步步将他带出绝境,找到水源的。但是,强烈的思念,让它无心喝水,
13、它带着一颗绝望的心,再次回到小马死去的地方。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现在,它可以永远地守在自己孩子的身边了。这叫什么?这是人类常说的忠诚和爱吗?他垂着头,突然跪下。这一刻,他感觉到自己的良心受到沉重一击。原来,小马不是狼咬死的,是他杀死的。当时没水,他想,只有杀死小马,自己才能喝到属于小马的那份马奶,才能走出草原。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开头写到的“黄沙” “夕阳” “干旱” “死亡”等沙漠环境,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所,而且营造了氛围,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准备。B. 文章善用细节描写来塑造形象,如用“它会仰起头,久久地望着,眼眶里竟然滴出泪,湿湿地
14、打湿了睫毛”的细节,来表现老马的痛苦。C.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来叙事,使故事客观而真实,用客观的方式把一个悲惨的故事叙述出来,也自然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感。D. 小马之死是本篇小说的线索,文章通过写老马和“他”在小马死后的行为及心理,既表现老马的忠诚和爱又表现“他”的坚韧与抗争。5. 小说到最后才交代小马是“他”杀而非狼咬致死,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是什么?6. 请根据小说的创作意图,简要分析作者所要表现的主体对象是老马还是“他”?【答案】4. D 5. 出人意料,让人回味:收束全篇,使情节完整,逻辑严密;凸显主题,展示人性。 6. 答两者皆可。表现的主体对象是老马。理由:从题目看,作者有意要表现的
15、是老马对人的陪伴和对自己孩子小马的陪伴;从内容主题上看,作者既表现老马对职业的忠诚也表现它对小马的深爱;从手法上看,通过对比,用“他”的自私来反衬老马的无私。表现的主体对象是“他” 。理由:从情节安排非上看, “他”自始至终贯穿全篇;通过细节伏笔,作者着力刻画的是“他”在沙漠之中的种种表现。结尾的突转也是为了表现“他”的形象;从主题上看,作者就是要通过“他”的经历去揭示在极端情况下的人性:自私然而无奈,残忍而又自责。【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D 项, “表现他的坚韧与抗争”错。结合文本内容“原来,小马不是狼咬死的,是他杀死的。当时没水,他想,只有杀
16、死小马,自己才能喝到属于小马的那份马奶,才能走出草原”分析可知,在死亡紧逼的沙漠, “他”要活命,选择了杀掉小马,一方面显得残忍、自私,另一方面也无奈、自责。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情节安排的分析。小说到最后才交代小马是“他”杀而非狼咬致死,找出文中相互照应的句子,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与“一夜醒来,小马却死了,倒在那儿,鲜血淋漓的,显然是被狼咬死的”一句相照应,通过意想不到的结局揭示了“他”的自私狠毒,造成震撼人心的效果。出人意料,让人回味;凸显主题。点睛:小说的结局如果出人意料(如欧亨利式结尾),答题角度为: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
17、,产生震憾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小说的结局如果戛然而止,答题角度为: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6. 试题分析:本题是探究题。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需要明确观点,结合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做此题要认真阅读文章,从文章内容、中心等方面去解析。可以认为表现的主体对象是老马。 “沙漠里的陪伴”指的是老马对“他”忠诚的陪伴。 “他”为了喝到老马的奶走出沙漠而残忍杀死了小马,老马却强忍失去孩子的悲伤与痛苦,一步步将“他”带出沙漠。这份“沙
18、漠里的陪伴”彰显出动物的忠诚,也揭露人类的自私,深刻的主题发人深省。通过对比,用“他”的自私来反衬老马的无私。也可以认为表现的主体对象是“他” ,言之有理即可。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这是一个技术变革的时代。智能手机正在井喷式“攻城略地” ,丰富及时的資讯、花样繁多的游戏、方便快捷的服务,将手机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而人们在畅快享受的同时,也遭受着某种情感“病毒”的入侵,有些“低头族”把孩子搞丢了都没有发觉。人们在手机上花费太多时间,已经影响到了家庭的功能、社会的交往。不只是孩子,还包括被撇在一旁的老人,乃至于同卧一床的另一半,更不要说饭桌旁边的朋友、办公桌对面的同
19、事“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越来越多的“心酸”已经表明,这正在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成为某种亚健康的群体文化心理。手机玩到烫手,灼伤的是亲情与友情,尤其是最需要家长陪伴和呵护的孩子。对孩子来说,父母的关爱绝不只是提供物质的保障,缺乏父母关注和陪伴的孩子往往会患上“感情饥渴症” ,对他人冷漠,对社会敌视,对自己厌弃。因此, “为了孩子,请放下手中的智能手机” ,已成为世界多国民众的共同呼声。“烫手的手机”只是一个拽走当下注意力的代名词。 “智能手机烫手”的本质命题,是我们的内心,怎样葆有爱的能力,怎样葆有爱的品质。人际相处需要时间,更需要质量。沉迷于手机是一
20、种表象,更需警惕的,是我们正在丧失爱的热情、爱的能力。在虚拟网络上的社交达人,却是真实生活里的冷漠者;每个人常常被圈在自己的世界里,众声喧哗中强化着孤独。更严峻的现实是,我们正在将这种基于技术进步催生的“新时代病” ,肆无忌惮地传递给下一代。手机再智能,终究只是人的工具,如果不能理性驾驭它,人就会沦为工具的奴隶。当一个又一个孩子,用稚嫩的笔写下他们的困惑与控诉时,每一位成年人的内心,都应该有一些刺痛、尴尬与检省,进而有改变的行动。这是智能科技时代必须有的“文化配件”与心理程序,也是一个健康心智的成年人,应有的责任与使命。-人民时评(有删节)材料二:据专家介绍,长期低头玩手机,容易使颈椎关节发生
21、错位,患上腕管综合征、腱鞘炎等,除了视力受到影响,容易引发白内障外,还因长时间前倾盯着手机屏幕,缩短脖子肌肉,增加脸颊部位受到的地心引力,导致下颌松垂直至脸颊下垂。-百度百科材料三:从社会环境角度分析,快节奏生活、大城市通勤路线拉长等,客观上令私人时间碎片化,属于自己的“整块”时间越来越少,但一个人吃饭、赶路的机会却增多,导致不少年轻人只能抓紧碎片时间,通过数字终端进行娱乐休闲。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和人的面对面交流减少,社交网络的普及,也是“低头族”出现的重要原因。另外,业余生活贫乏也是中国人对手机着迷的主要原因。在我国,运动健身、旅游观光、艺术体验、读书学习等“线下”活动的普及程
22、度差,与之相比,中国网民却与日俱增。据统计,截至 2017 年 12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7.53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 2016 年的 95.1%提升至 97.5%。各式各样的游戏软件、抓人眼球的视频节目、一些不健康的内容、 “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网络购物人们用这些多姿多彩的网络生活来消磨时光、填补内心的空虚。2017 年中国网民手机上网人口属性分析-艾瑞咨询7.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 智能手机正在井喷式“攻城略地” 。人们在手机上看资讯、玩游戏、享受各种服务花费了大量时间,从而影响到了家庭的功能、社会的交往。B. 作为工具的手机,拽走了人们当下的
23、注意力。沉迷于手机的背后更需警惕的是我们正在丧失爱的热情和爱的能力。C. 缺乏父母关注和陪伴的孩子会患上“感情饥渴症” ,因此,作者呼吁:“为了孩子,请放下手中的智能手机” 。D. 据专家介绍,长期低头玩手机,容易引发颈椎关节错位、白内障、下颌松垂等多种疾病,从而影响人的健康。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人们把老人、孩子甚至另一半撤在一旁,也不顾朋友、同事而把时间花在玩手机上,伤害的是亲情和友情,可见沉迷手机这种“新时代病”已经到了需要医治的地步了。B. 一个心智健康的成年人,只要具备相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放下手中的手机,融入到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来。C. 业
24、余生活贫乏是中国人对手机着迷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丰富业余生活是把人们从手机中解脱出来的重要途径。D. 人际相处需要时间,更需要质量。因此,手机再智能也只是一个工具,它只能让人变得冷漠和孤独。E. 从材料三的图表可知,用手机上网的人主要集中在 10-40 岁,而 60 岁以上还玩手机的人就很少了。9. 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让“低头族”抬起头来?【答案】7. C 8. AC 9. 让“低头族”充分认识到沉迷手机的种种危害;加强对手机网络平台的规范管理,营造积极乐观的文化氛围;丰富业余生活,普及“线下”活动,使公众的注意力从手机转向更为精彩的现实生活:加强自我约束,增强自控能力,多与人交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 中学 2017 2018 学年度 第二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66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