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创新讲义(含答案)
《2019版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创新讲义(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创新讲义(含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 21 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2比较二战后苏联三次经济体制改革的异同。3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粮食产量低。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赫鲁晓夫领导地位稳固之后,试图改革。2内容(1)农业 对农产品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2)工业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
2、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3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1964 年 10 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2内容(1)企业管理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2)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3结果(1)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2)军备竞赛
3、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 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 (1)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1985 年,戈尔巴乔夫执政。2.内容(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 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3)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3.存在的问题(1)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
4、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4结果:经济体制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后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点拨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赫鲁晓夫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思考 俄罗斯专家格 阿 阿尔巴托夫说:“1964 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为什么“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
5、短命的”?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由于过分追求稳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点拨 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 ,纵容自由化思想,致使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迅速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1990 年,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联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点拨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
6、大林模式的束缚,导致这一体制的弊端和政策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点拨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主题 苏联三次经济体制改革的异同及启示1异同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历史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指导思想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具体内容首先从农业开始,重点在农业领域重点在工业,且是重工业领域首先进行经济改革,随后转向政治领域历史结果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改革造成苏联经济全面滑坡,渴望改变
7、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改革不仅使经济继续滑坡,而且还导致苏联解体相同点背景: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等问题内容:都对经济政治体制带来的弊端进行改革,主要涉及经济领域,如扩大企业自主权等结果:改革都失败了,但都冲击了斯大林模式2.启示(1)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前提。(2)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3)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4)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及方针是否得当等。史料印证材料一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
8、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 年为 580 万公顷,1956 年达 1 640 万公顷,1962 年增至 3 710 万公顷。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解读:材料一表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农业方面,但他的农业改革违背自然规律,且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推行。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任职期间,苏联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有所增强。他尤其重视发展军事工业,强调发展战略核武器和远洋海军。这使苏联军费开支不断增大,从 1965年的 326 亿美元到 1981 年增至 1 550 亿美元,即增长了 3.75 倍,占苏联财政支出的 1/3。解读: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版人教版 历史 必修 21 战后 苏联 经济改革 创新 讲义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67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