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泉港一中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期中考高一年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23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华文明缘何生命力如此旺盛?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文明的核心精神之一:“礼” 。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而凝聚这一丛体的正是“礼” 。“礼”推动中国最终成为文明之邦。云南元谋县、陕西蓝田县等地的猿人化石可证明从那时起有了中华民族的先祖。文明的孕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7000 多处文化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到新时期时代中晚
2、期,中华文明诞生了。从物质层面表现而言,一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有相当发展的基础之上;二是出现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三是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四是在这些城市,特别是中心性城市出现大型建筑。从精神层面表现而言, “礼”贯穿始终。有学者认为,从红山时代的大巫师到上古时代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实际上都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大巫。伴随着神权走向王权,巫的祭祀演变为王的仪礼,祭祀礼仪演化出政治典章,原始歌舞演化出文学艺术。中华文明由此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传承至今,并不断袪魅,走向实用理性,成就今天的礼仪之邦。中华文明在早期生成的过程中,形成于黄河上中下游的三个文化
3、区、形成于长江中下游的两个文化区和燕辽文化区等的接触中, “礼”被延伸,从部落到国家,从家族到民族,因而铸就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基因。基因生成后,中华文明至少经历了三次基因大调节,有效发挥了阻遏作用、激活作用。第一次是秦灭六国之后,由百家争鸣走向文化大一统,自汉武帝起,奠定了实用主义倾向的儒家思想统治模式。第二次是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国儒家、道家融合,至隋唐,儒释道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第三次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传入,由中国共产党主导,形成了方克立总结的“马魂、中体、西用”的综合创新。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过程是从多元到一体,既有中华大地不同文明之间的兼收并蓄,也有对外界文明的
4、兼收并蓄。的确如此,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中华大地较为广阔的根基,先祖在这里狩猎、放牧,原始农耕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在多元文化接触中,相互竞争,相互依存,自觉创新;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辐射性影响;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礼”的基因,一脉相承,延绵不辍。(摘编自张恒军“礼”:中华文化文明的生命密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展开的中华文明,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 “礼”就此孕育而生。B. 中华文明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制度等传承至今,助推中国成为礼
5、仪之邦。C. 中华文明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等的交汇融通中,逐渐铸就生生不息的强大基因。D. 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中华大地,也必将会延续“礼”的基因而传承下去。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对中华文明旺盛的生命力追根溯源,阐述了“礼”是解读中华文化的密码。B. 文章指出中华文明是基于两个层面的表现而诞生的,并论证了二者之间的关系。C. 文章以中华文明经历的三次基因调节为前提,论证了“礼”的阻遏与激活作用。D. 文章分析论证了“礼”的产生和衍化的过程,是按从历史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对中华文明核心精神之一的“礼”的认知,有
6、助于促进当今反腐倡廉的深入开展。B. 随着由神权向王权转轨, “礼”也在不断衍化,并致力于中华文明的袪魅与建构。C. 虽然中国共产党主导了中华文明的综合创新,但“礼”的基因减缓了文明的进程。D. 中华文明在与多元文化交锋中练就了兼容并包的本领,才不致于被外来文明吞没。【答案】1. D 2. B 3. D【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 项,结合文本内容“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在多元文化接触中,相互竞争,相互依存,自觉
7、创新;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辐射性影响”分析可知, “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中华大地”有误,除了中华文明外,还有多元文化以及外来先进文明。故选 D。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
8、、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 项,结合文本后两节内容分析, “并论证了二者的关系”有误,于文无据。故选 B。【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 项,对“礼”的认知与反腐倡廉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B 项,中华文明是依靠“礼”所衍化的制度而传承,并不是“礼”来帮助中华文明祛魅和建构;C 项, “礼的基因仍拖累了文明的进程”有误,最后一段说“中华文明
9、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礼的基因” 。故选 D。(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奶奶和 1953 年的诺贝尔奖董玉洁1930 年,20 出头的奶奶养了一群鸡鸭。那年,一窝鸡蛋孵到只剩两天出壳,母鸡却意外死亡。奶奶只好把鸡蛋移至灶头人工孵化,同时赶紧物色新的母鸡续任。在奶奶将新母鸡物色好之前,有 4 只性急的鸡仔先期出壳了。这 4 只第一眼看错了妈妈的小鸡仔在此后的日子里总是跟在奶奶的身前脚后打转,而对“继母”感情淡薄。后来,这 4 只小鸡仔因为缺少母鸡的庇护先后夭折。在此之前,奶奶及奶奶的前辈们就明白一个理儿:小鸡小鸭总是把它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在眼前晃动的物体当作妈妈,而且
10、以后很难改变。所以小鸡仔一出世就要和它妈妈呆在一起。在奶奶孵鸡的同时,万里之遥的奥地利,一位名叫洛伦兹的小伙子正在观察一群小动物。1935 年春天,洛伦兹偶然发现一只刚出世的小鹅总是追随自己,几经分析,他推测这是因为这只小鹅出世后第一眼看见的是人,所以把人当作了它的母亲。进一步的实验证实了这一推测。继而,洛伦兹总结出“铭记(impriting)现象” ,又称“认母现象” ,并提出动物行为模式理论。认为大多数动物在生命的开始阶段,都会无需强化而本能地形成一种行为模式,且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就极难改变。洛伦兹借此成为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并于 1953 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奶奶在洛伦兹之前就知
11、道鸡、鹅有这种被称为“认母行为”的现象,但奶奶不能将此推广至所有的动物,更不能提出一套理论,建立一门学科,所以她与诺贝尔奖无缘,她一生也从未听说过诺贝尔和他的那个奖。奶奶与 1953 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如此地近,又是如此地远。洛伦兹出生于医学世家,毕业于医学高等学府,一生著述 200 余万字。奶奶出生于农民家庭,没上过一天学,一字不识。在我父亲中学毕业以前,奶奶爷爷前后三代人中没有一人算得上知识分子。洛伦兹后来曾在维也纳大学及科尼斯堡阿尔贝图斯大学出任教授,成为当时的动物行为学权威,周游欧洲诸国,一路鲜花铺道。奶奶的生活半径不出 15 公里,去的最远的是家乡小县城,共有 3 次,第 4 次
12、是到城郊的火葬场。洛伦兹一生拥有诸多头衔:医生、大学教授、科学杂志的创办者和主编、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创始人、诺贝尔奖得主。奶奶终其一生都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年轻的时候,人们呼她张小姑,出嫁后喊张婶,再后称张大妈,最终成了张婆婆。1942 年,洛伦兹被德国军队强征为战地医生。1944 年德军溃败,苏军把他视作德军俘虏投入集中营,饱经拷问折磨。1948 年,获释回奥地利。不久,重操旧业,一边行医,一边从事动物行为学研究,思路仍是那只认他为母的小鹅。奶奶身经民国年间的军阀混战、日本入侵、解放战争、剿匪、历次政治运动,但都没对她构成太大的影响,包括“文革”及三年饥荒。奶奶出旱田下水田,日出而作,日落
13、而息,稀的干的一般都能捞个饱。洛伦兹膝下三子,长子死于战难,二子死于疾病,幺子过着常人的生活。尽管殊荣在身,但洛伦兹晚境不佳,孑然一身,落落寡欢,终年 75 岁。奶奶生有六子一女。子女中最得意的是我父亲,一名高级教师,学生远及欧美,包括洛伦兹的故乡。家庭事件中常被人谈起的是我二伯 60 多岁时用进城回乡的两元车费摸奖,竟中了一辆桑塔纳轿车。奶奶在世时子孙后代已达 30 余户,整整一大湾人家都尊奶奶为活祖宗。奶奶是突然老故的,享年84 岁。我保存着两张照片,一张是洛伦兹获得诺贝尔奖后的笑,一张是奶奶找到了走失的小鸡。问他们谁笑得更幸福?有人说是洛伦兹,有人说是奶奶,至今尚无定论。(有删改)4.
1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段描写了一件有关奶奶养鸡的平常小事,写出了小鸡仔对奶奶的依恋,同时也为下文对“认母现象”的描述打下基础,语言平实中不乏幽默。B. 在标题中,作者把奶奶和诺贝尔奖这貌似毫不相干的人和事物放在一起,看似突兀,却用意明显,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也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C. 本文写洛伦兹借“偶然”发现的一个现象推导出“认母现象” ,从而成为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揭示了做事要深入思考,方能有所建树的道理。D. 奶奶与洛伦兹有着同样的发现,可囿于知识的局限,没能提出一套理论乃至一门学科,作者对此虽有些许遗憾,但并没有否定奶奶看似普通的一生。
15、5. 本文在写作构思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文章的结尾说“问他们谁笑得更幸福?有人说是洛伦兹,有人说是奶奶,至今尚无定论”,你认为他们谁笑得更幸福?请结合文章,淡谈你的看法。【答案】4. C 5. 本文构思上的最大特点是对比。文章从始至终贯穿着奶奶与诺奖得主洛伦兹的对比,从发现“认母现象” 、出生、生平经历等多方面进行对比。新颖的构思,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6. 示例一:我认为洛伦兹笑得更幸福。因为他以自己的敏锐和智慧发现新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让人生更有价值;而奶奶找到的仅仅是一只走失的小鸡,二者价值自然无法相比;况且奶奶早在洛伦兹之前就发现了“认母现
16、象” ,却无法提升为理论,这样的人生只能是平淡的,而无幸福可言。示例二:我认为他们笑得都很幸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他们对幸福的定义也不一样;洛伦兹利用敏锐的洞察力,经过不懈的探究,在科学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因此他是幸福的;奶奶找到小鸡,虽然价值上不能和获得诺奖相提并论,但她的幸福真实而易得,因此也是幸福的。【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C 项,对本文主旨理解错误,作者在文中写奶奶和洛伦兹的事,是要借此引发读者对两种人生的思考,学习方法上的启示不是本文的写作目的。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并认真阅读各个选项内容;然后到文
17、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最后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比照判断即可。C 选项中“揭示了做事要深入思考,方能有所建树的道理” ,不是本文的思想主旨。【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文学作品构思和具体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文本 39 段将奶奶与诺奖得主洛伦兹进行对比,从发现“认母现象” 、出生、生平经历、晚年境遇等多方面进行对比。所以本文在写作构思上的最大特点是对比,尤其是最后一段,问“问他们谁笑得更幸福?”引发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6 题详解】试题分析:探究题是一道论述题,先要有明确的观点,本题的观点比较开放,可以认为洛伦兹笑得更幸福,也可以认为奶奶笑得更幸福,还可以认
18、为他们笑得都很幸福。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能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如从洛伦兹和奶奶的发现“认母现象” 、出生、生平经历、晚年境遇等多方面对比中论述谁更幸福。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必须有理有据,但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往往就体现在探究题上。二、古代诗文阅读(50 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7-11 题,共 15 分)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秦王惊,自引而起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B.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荆轲顾笔武阳,前为谢曰C.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D.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答案】
19、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谢” ,都是“谢罪”的意思;A“引” ,前是“身子向上起” ,后是动词“拿起” ;C“就” ,前是“驾着” ,后是“成功” ;D“鄙” ,前是“把当作边邑” ,后是“粗鄙浅陋” 。点睛:对于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主要靠平时教师指导,学生积累,然后再将各个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带入具体语境中去辨析、验证。另外,学生在作答时也要学会根据具体语境大胆去推测。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 夜缒而出 皆白衣冠以送之B. 道芷阳间行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C. 使使以闻大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D.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此亡秦之续
20、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的意义和用法。A 项,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B 项,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C 项,均为使动用法。D 项,意动用法,动词作名词。9.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如因而善遇之B. 吾其还也 其人居远未来C. 越国以鄙远 皆白衣冠以送之D. 乃夜驰之沛公军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依靠趁机 B、还是 那 C、都是“来” D、到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10.下面句子按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1、夫晋,何厌之有 欲呼张良与俱去 以其无礼于晋 毋从俱死也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是寡人之过也 沛公安在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A. / B. / /C. /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常见的文言句式一般有判断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是被动句;是宾语前置句;是省略句;是状语后置句;是判断句。所以选 B。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11.下列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侯、秦伯围郑”中“晋侯、秦伯”指的是晋文公和秦穆公;“侯”和“伯”指的是爵位,春秋时期爵
22、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后代爵位制度因时而异,不尽相同。B. 古代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 ,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C.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 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D. 史记共 130 篇,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 、 后汉书 、 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 被鲁迅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
23、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 项,错在“国别体” , 左传是“编年体” 。故选C。【点睛】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具体如下: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明中叶唐宋派明末公安派清代桐城派。2联想记忆法。识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泉州市 港区 第一 中学 2018 2019 年高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67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