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广东省梅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梅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梅州市 2017-2018 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客家源流客家是如何形成的?从中原南迁的移民开始于什么时候?中原移民又与赣闽粤三省交界处的土著又有什么关系?客家与土著两种文化又是如何融合的?这些问题在历来的客家研究中都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存在着多种看法。赣南师范学院教授万陆先生在客家学概论中,详细阐述了关于客家民系“源于整个古中原地区”的论点。在客家源流问题上,万陆先生与罗香林先生的主张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分歧的地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主张客家是汉族的一个独
2、特的民系。分歧之处有两点:一是客家先民南迁的过程,二是关于中原的地理概念。罗香林先生认为客家先民有五次大的迁移,而万陆先生认为大规模的迁移活动只有三次,后两次是客家先民后裔的迁移活动。万陆先生在客家之源的“客家先民的南迁”中写道:按我们对客家概念的界定,客家先民应该是在西晋末“五胡乱华”后逐步南迁,最终定居赣闽粤三角地带的汉人。这一过程的下限,则只能断于客家民系的形成之际,具体地说,当在南宋末年蒙古兵大举南侵造成汉民大迁移之前,因此我们这里的论述只限于西晋末到南宋末这一区段大约 900 多年时间。其间,大规模的迁移行动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在西晋之际,即“永嘉之乱” , “五胡十六国”时期,大约
3、130 多年。这一次的迁移,主要起于战乱。第二次起于安史之乱至黄巢起义,即从唐玄宗至德元年至僖宗中和四年,大约在 300年左右。第三次在北宋末,金人攻陷开封,掳徽、钦二帝大举南侵,使中原汉人与先期到达长江南岸的汉人风声鹤唳 ,继续往赣闽粤南迁,最终定居于此。时间于靖康之难起至伯颜大举南侵,大约 150 年左右。总括以上,客家民系三次南迁遍及整个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北中国,因此实际上是中华文化所辖各区域文化的大融合,其主要是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循水系、沿山势逐步推进。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南迁行动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站站,一程程,显示着历史的过程性,而正是这种过程性影响着客家形成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从万陆
4、先生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他与罗香林先生的“五次大迁徙”的前三次大致是一致的,但是万陆先生对每一次的迁徙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描述得更具体一些,使读者更容易了解迁徙的历史时代。万陆先生之所以不赞成罗香林的发生于明清时期的第四、五次迁徙之说,是因为他主张客家先民南迁“只能断于客家民系的形成之际,具体地说当在南宋末年蒙古兵大举南侵造成汉民大迁移之前。 ”所以,他认为客家民系形成之后的客家迁徙与客家源头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是罗香林先生提出的第四次、第五次的迁徙,均发生于客家民系形成之后。万陆先生和罗香林先生都主张,客家是汉人的后裔,但客家在迁移入客地后与当地土著是否融合又有不同的观点。罗香林先生的“纯正”
5、说,不仅否认了与土著的融合关系,而且“与周边民系较少掺杂” ,而万陆先生认为客家与土著关系密切。他说:“任何影响都是双方的,相互作用的,因此我们不能像以往一样,拒不承认畲瑶兄弟及其祖先对客家的影响,忽视这种影响对客家民系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客家源流问题上,万陆先生与罗香林先生的观点有分歧的地方,但他们都认同客家人是汉人的后裔。B. 按客家概念的界定,客家人是定居赣闽粤三角地带的汉人。C. 万陆先生认为客家先民在迁徙过程中经过的地域非常的广阔。D. 万陆先生与罗香林先生在包括“客家先民南迁的过程” “中原的地理概念”以及“客家人迁移入
6、客地后与当地土著是否融合”等问题上都存在分歧。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古代客家先民大规模的迁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战乱的影响。B. 按万陆先生的观点,客家先民大规模的迁徙行动始于西晋末,止于南宋末。C. 客家先民在迁徙的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元的客家文化。D. 万陆先生否认了罗香林的“纯正”说,他认为客家先民在迁移入客地后与当地土著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所以客家人都不是纯正的汉人。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万陆先生认为,明清时期客家的迁移是客家先民后裔的迁移行动,与客家源头没有什么关系。B. 万陆先生并不认同罗香林的第四、五次
7、迁徙之说,他认为罗香林先生提出的第四次、第五次的迁徙,均发生于客家民系形成之后。C. 与罗香林先生相比,万陆先生对客家每一次的迁徙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描述得更具体一些,使读者更容易了解迁徙的历史时代,其观点也更具说服力。D. 罗香林先生认为,客家民系的形成没有受到当地土著的影响,所以客家人是纯正的汉人后裔。【答案】1. B 2. D 3. C【解析】【1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
8、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 项, “客家人是定居赣闽粤三角地带的汉人”偷换概念,“客家人”应为“客家先民” 。故选 B 项。【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D 项, “客家人都不是纯正的汉人”的说法过于绝对。文中有“客家是汉人的后裔,但客家在迁移入客地后与当地土著是否融合又有不同的观点。 ”并不能推断出“客家人都不是纯正的汉人”的看法。故选
9、 D 项。【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C 项, “其观点也更具说服力”于文无据。故选 C 项。【点睛】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二)文
10、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乡野诗韵水缸:静悟的诗人宋长征(1)水缸放在厨房里,厨房就是一架低矮的土屋。夜很静,月很明,白白的月光打在水面上,水缸里就有了一轮皎洁的月亮。父亲说,水缸里不能缺水,缺了水的日子就像长在墙头上的草,撑不了几天就会蔫头巴脑。父亲已经行动不便很多年,挑水的重担就落在二姐三姐和我的肩膀上。剪子包袱锤,很多次我都赢了她们。背地里,我狡黠地告诉父亲,我爱出锤子,小小的一只手,像握紧的螳螂爪子,这样,二姐和三姐的剪子就不得不敛去锋芒。恍惚的记忆里,好像两个人忽然背过脸去,吃吃地笑起了什么。(2)水缸里的水常年不断,二姐三姐的肩膀能撑起一片
11、天。棉花捉虫打叉,玉米除草打农药,割草喂牛,拣柴做饭,里里外外收拾得井井有条。我呢,顽皮得像一阵风在村子里跑来跑去,下河捉鱼,上树抓鸟,后来趴在黄昏的油灯下看书写字。我咬着铅笔头,说二姐三姐怎么这么傻,我不总是喜欢出锤子么,为什么你们一次包袱也不出?母亲停下手中嘤嘤的纺车,说我才是一个十足的傻小子。你傻别人可没那么傻,明明是二姐三姐商量好了只出剪子,就为了让你少出点力气。(3)我是傻,呆呆地站在水缸前面不说话,眼泪吧嗒吧嗒掉进水缸里。水缸里的月亮好像也在笑,笑一个自以为聪明的人。水缸不说话,水缸里的水就是水缸的心思,清净明亮,能照见一个人的灵魂。(4)我还记得第一次挑水的样子,父亲站在远处看着
12、,我把两只脚踏进两个浅浅的石窝子。井绳三米多长,就像一条联系起来天与地,现实与梦幻的线索。我要学会和大地对话,我要学会向一口老井致意,我要学会向滋养生命与灵魂的水,倾诉心中太多的感恩。(5)当然,我深深记得自己笨拙的样子,把井里的那轮月明,摇曳成一片闪闪的碎银光泽。盛在水桶里,就多了两个一模一样的月亮。可是我的肩膀实在瘦弱,可是我的力气实在还不够充裕。扁担硬生生地硌在肩膀上,不是前面高后面低,就是像喝醉酒一样左右摇摆。一次,两次,直到脚步渐渐沉实,直到肩膀足够坚强,盛在水桶里的水,再也不会像闪闪的碎银一样,泼洒一路。至此,水缸里终于有了我满怀希望放进水中的一轮月明。(6)水缸是陶制的器皿。在乡
13、下,哪一家的锅沿旁不周周正正放着一口水缸。水缸不会悭吝,盛进多少舀出来多少,绝不贪恋一点一滴。勺子碰锅沿,柴火暖着灶膛,一口水缸里盛放的是一家人清清浅浅的光阴。你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成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水缸也就老了,老了的水缸依旧在乡间的厨房里恪尽职守。水缸不会歌唱,煮好热气腾腾的玉米粥,果腹生在乡村屋檐下的我们。吃剩的饭食,母亲用来喂鸡,母鸡就能咯咯下蛋,公鸡就能站在高高的树杈上,喔喔叫醒黎明。路过庄稼院的鸟儿,母亲也会从水缸里盛一碗清水,撒一把粮食放在院落里。这样,就能听见唤醒春天的鸟鸣。(7)水缸是父亲背了一袋地瓜干,去很远的集市上换来的。那时的父亲正值身强力壮,一口气把水缸
14、背回家,放在厨房。一桶一桶清粼粼的水,就这样哗哗地倒进水缸,一口一口的人,就这样出现在低墙矮屋的庄稼院里。(8)到老,父亲也没能赶上自来水。有时我会在宁静的夜里听见哗哗的水响,仿佛来自远山,仿佛来自一条清澈的小溪,仿佛是大地深处一条血脉奔涌的时光暗河,一直流进苍老的水缸里。(9)水是活着的诗,水缸是一个日夜静悟的诗人。(10)有些简单而质朴的诗句,往往并非孔雀绚丽的羽翎。当远方的暮鼓晨钟敲响,你听,沿着生命回溯的那条河流的源头,一口水缸泛起泠泠的水光,缀满闪光的词语。4. 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选取了记忆中家庭生活的点滴琐事,表达了丰富的情
15、感。文中的“水缸”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是情感的载体。B. 文中叙述“我”在年纪尚小时便要承担起挑水的重任,这是一个生活在乡村的家庭的缩影,回忆中饱含辛酸。C. 水缸伴随着“我”的成长和成熟,让“我”懂得了爱与感恩。水缸的精神与父亲和母亲勤劳质朴的品质相交辉映,见证了他们对家庭辛勤的付出,表达了对家人的感恩与赞美。D. 文章第 10 段中, “有些简单而质朴的诗句,往往并非孔雀绚丽的羽翎”运用了比喻手法,说明水缸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着丰富的内涵。5. 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 文中多次写到月亮、月光,有什么作用?【答案】4. B 5.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水缸内敛的特点,水缸里的水见证了
16、姐姐们对“我”的爱护,也见证了“我”的自作聪明,让“我”感到惭愧。 6. 内容上:渲染了宁静温馨的氛围,烘托了农村家庭和谐温馨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过往生活的怀恋。月亮既是“我”成长的见证者,也是水缸默默服务,滋养我们一家人的见证者。结构上:文中对月亮、月光的描写,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呼应了文题。【解析】【4 题详解】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 项, “饱含辛
17、酸”说法不对,作者叙述这一情节让我们看到的是他成长的过程,感受的是浓浓的亲情。故选 B 项。【5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赏析画线的句子。赏析画线的句子,答案由三部分组成:内容概括,手法,效果。解答这种题型的通常思路是,首先仔细阅读画线句,概括其主要内容,判断其中是否使用了表现手法,效果作用是什么。能表达什么观点态度、思想情感。句中“水缸不说话”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水缸内敛的特点;“水缸的心思” “清净明亮” ,意思是二姐三姐对我的呵护关心,水缸里的水见证了;“能照见一个人的灵魂”表达了水缸里的水也见证了我的自作聪明,让“我”感到惭愧。【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
18、评价 D。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分析是写人叙事散文还是借物抒情散文,还是写景抒情散文。然后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形象的作用。本题要求分析文中多次写到月亮、月光的作用。本文是作者回忆与水缸相关的亲情往事。从内容上分析, “夜很静,月很明,白白的月光打在水面上,水缸里就有了一轮皎洁的月亮。 ”渲染了宁静温馨的氛围,烘托了农村家庭和谐温馨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过往生活的怀恋。 “我是傻,呆呆地站在水缸前面不说话,眼泪吧嗒吧嗒掉进水缸里。水缸里的月亮好像也在笑,笑一个自以为聪明的人。 ”“当然,我深深记得自己笨拙的样子,把井里的那轮月明,摇曳成一片闪闪的碎银光泽。 ”从结构上分析:月
19、亮既是“我”成长的见证者,也是水缸默默服务,滋养我们一家人的见证者。作者在回忆往事时,对月亮和月光的描写充满诗意,这也照应了本文的题目“乡野诗韵” 。比如,散文的结尾写到“至此,水缸里终于有了我满怀希望放进水中的一轮月明。 ”【点睛】赏析画线句子,常见命题方式:1、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文中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3、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上有什么妙处?4、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解题思路:第一步:看表现手法,找关键词语,看结构效果。第二步:结合语境(上 I 下文)暗示信息第三步:组织答案,全面作答。答题模式:表达形式(手法、结构)+表达内容(情感
20、)+表达效果。即:抓技巧+析内容+明效果。注意:抓关键词语,抓表现手法,抓上下语境,抓结构作用,抓内容情感。若是描写人物,其表达形式,应考虑人物描写的技法(动作、心理、语言等细节)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阎肃:把灵魂融入艺术1930 年,阎肃出生于河北保定,1953 年 4 月入党,1953 年 6 月入伍,曾创作 1000 多部(首)作品,参与策划 100 多台重大文艺活动,获国家和军队大奖 100 余项。1962 年,阎肃从当时风行全国的小说红岩中得到灵感,决定以小说中的主人公江姐为主线,创作一部歌剧,反映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忠贞气节
21、,为刚刚经过三年困难时期的国民鼓劲。在探亲的假期中,阎肃思绪像奔涌的泉水,像爆发的火山,从笔端、从心中倾泻而出,整整写了 18 天,歌剧江姐的剧本初稿一气呵成。剧本写作仅 18 天,而打磨、谱曲、排演却用了近 3 年。1964 年 9 月,由阎肃作词,金砂、姜春阳、羊鸣作曲的歌剧江姐公演,旋即引起轰动,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 5 次复排、演出 1000 多场的奇迹, “雪压不弯、风吹不倒,信念不变、矢志不移”的“红梅精神” ,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1991 年,阎肃创作歌剧党的女儿 。其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而在世界东方,迎来 70 岁生日的中国共产党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22、坚定前行。又是一个 18 天,他 3 天写一场戏,与作曲家和演员们合作,很快完成了整部戏的创作排练。作曲家王祖皆说:“耳顺之年,三天一场戏,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饱满的热情,是完成不了的。 ”而阎肃说:“当时,我的脑子里没想别的,就想告诉人们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在哪儿,共产党员是什么样。 ”歌剧党的女儿登上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 70 周年的舞台,又一次盛况空前,引起轰动。“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走在时代前面,是不是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这是阎肃艺术生涯的真诚告白。当年为了在歌剧江姐基础上改编京剧红岩 ,阎肃主动提出去曾经关押过江姐的渣滓洞体验生活,把手反铐上,戴上脚
23、镣,脚镣很重,碰到踝骨那是钻心的疼,吃饭、睡觉都不解开。那七天七夜,他感受到了铁窗内失去自由的痛苦,他看到了国民党特务用来折磨革命者的各种刑具。为了体验上大刑,他还真的上了一回“老虎凳” ,当捆绑的脚下加到第二块砖时,他两条腿的筋都快要绷断了那种刻入骨髓的“炼狱”生活,使他在进行创作时,一次又一次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他笔下流出的,字字是泪、句句是血,活生生的江姐就这样被他搬上了舞台。 “几度墨汁干,木凳欲坐穿。望水想川江,梦里登红岩。 ”经过两年锤炼,他对剧本和曲谱从头到尾整整修改了几十次,反复排练修改,最后连食堂的大师傅,听着排练厅传来的声音,一边和面,一边哼唱,也一边感动得流下眼泪。阎肃
24、的创作从未离开过人民和生活,他说:“一旦确定干什么,就要学会扎猛子 ,往根上去。 ”65 年来,他几乎跑遍了空军所有的部队,机场、阵地、边防哨所,处处留下了足迹和歌声。65 年来,他为部队写了多少军歌、师歌、团歌、连歌,他自己都数不清了。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阎肃说:“人年轻要多干、少争、少斗,多学别人的长处;人老了,尤其注重立德,要把名利看得很淡。 ”作为文艺界的“常青树” ,阎肃在拉大幕中开始了自己的艺术道路。在西南军区文工团时,阎肃被编入合唱队。那时候,要求演员“一专三会八能” ,拉大幕、管汽灯、演出催场,阎肃什么都干。从拉大幕开始的艺术道路,到被称为文艺界的“词坛泰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梅州市 2018 2019 年高 上学 期期 教学质量 检测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67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