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优化设计】2018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1荷塘月色
《【学考优化设计】2018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1荷塘月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考优化设计】2018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1荷塘月色(4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著有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等,杂文集论雅俗共赏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文艺论著诗言志辨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大学西院。文章里提到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原因是什么
2、呢?他曾经对夫人陈竹隐说:“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活写照。 三、相关常识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3、。其特点为“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主题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应为表达主题服务。,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写对字形,三、掌握词语 (1)幽僻:幽静偏僻。 (2)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3)弥望:充满视野。 (4)脉脉:文中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5)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
4、,不振作。也说“无精打采”。,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辨明词义 (1)风致 丰姿 辨析:两者都表示美的姿态,但用法不尽相同。“风致”,美好的容貌和举止,一般不作主语;“丰姿”,美好的风度姿态,可以作主语。 例句:天下山水各有各的风致,桂林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样子,是绝世少有的。 画面上两位女子,双鬟高髻,丰姿绰约,宛如并蒂莲一般。,资源助读,知识整合,(2)约略 大约 辨析:两者都表示不准确的估计或推算,但适用的对象不同。“约略”,副词,表示感觉隐约粗略,一般不用在数字前面。“大约”,形容词,不十分精确的(数目);副词,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可以用在数字前面。 例句:他的近况我约略知道一些。 从这
5、儿到西山,坐公共汽车大约要两小时。,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一、理理文章思路,二、说说文章主旨 本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细腻地描写了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的恬静朦胧之美,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一】 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1.文章的开头为什么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写起? 参考答案:“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感情基础,因不宁静才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文章第2、3段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此时作者是什么
6、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环境的特点是“幽静”。作者的心情恰好与环境吻合,从容、安闲、超脱,在没有人事纷扰的“另一世界里”自由自在,获得了暂时的宁静。 3.作者写荷塘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怎样理解这些描写? 参考答案:作者先写荷叶,再写荷花,最后写荷香。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恰当地运用了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写出了荷花的色彩、数量与娇艳。,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4.作者在夜游荷塘时,想到了南朝时期的哪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有何共同点? 参考答案:作者想到了南朝梁元帝的采莲赋和南朝乐府诗西洲曲。这两部作品都是艳歌丽词,写出了热闹、风流的季节青年男女的嬉戏与情怀,是那样令人神往,反
7、衬了作者现在的无奈与淡淡的哀愁。,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二】 鉴赏文中的景物描写 1.文章第4段写月下的荷塘美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参考答案: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进行了描写。 2.在第4段中,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描绘月下荷塘。简要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参考答案:(1)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亭亭的舞女的裙”,生动地写出了荷叶的动态美。(2)运用通感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写出了荷香的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扩大了意境的内涵,烘托出环
8、境的幽雅。,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知识窗 通感又叫“移觉”,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运用通感,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3.文章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了荷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通过“叶”“花”“树”来写月色,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4.文章第5段写月色、月影时使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结合相关语句,写出下列词语的表达效果。,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的比喻,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 余的景
9、象,使月光有了动感。,写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景象,以 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鲜艳欲滴的状态。,有人的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宣纸上描绘“倩 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5.在文章的第6段,作者写了荷塘周围“树”的景色,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试结合具体语境,简要分析这些词语的妙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 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写出特定 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渲染了夜色的浓重气氛。,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
10、,三读重难探究,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为什么作者却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妻”? 提示:文中的“妻”,既是结构的需要,也是表现手法的需要,还是作者“不宁静”情感的显示。,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参考答案:,一,二,一、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11、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一,二,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
12、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二,1.下列对前两段内容与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用叠词法描绘景物,音韵和谐,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之美。 B.“脉脉的流水”中,“脉脉”原指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既写流水无声,又用拟人手法赋予人的情意。 C.“这时候
13、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用比喻的手法,侧面描写荷风的轻柔。 D.第段重点写荷塘,第段重点写月色,但又彼此渗透: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解析:A项,“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之美”错,“田田”“亭亭”“层层”不表示“朦胧”,表示“茂盛”。 答案:A,一,二,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解析:从“灯光”是“渴睡人的眼”这两个事物中,不难发现作者采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用“渴睡人的眼”形容“灯光”的朦胧。 参考答案:本句运用了比喻,把树缝里漏出来的“没精打采”的路灯光比喻成“渴
14、睡人的眼”,反衬出月色的朦胧迷人。,一,二,3.第段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情感?请结合内容分析回答。 解析:抓住景物的特点和作者在写景时流露出的情感理解。由树的阴森、灯光的没精打采,可以看出作者淡淡的忧愁。 参考答案:在这段文字中,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作者心情的黯淡。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者心绪的低落。“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一,二,二、语言运用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
15、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日,古人又称夜为“宵”, 。正月十五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值大地回春,人们欢庆佳节,既是为了赏月, 。元宵节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活动, ,届时,君臣百姓都去看灯、猜谜,文人们则饮酒、赋诗、答对,异常热闹。,一,二,解析:从第处所在的位置看,应承接上文,说明元宵节名称的由来。第处也要看前面的有关铺陈,要从庆祝“春”的到来角度补写,注意关联词“既”的搭配。第处,要注意关联词“不仅仅”的搭配,还要注意第处后面的文化活动。 参考答案: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也是为了庆贺新春的到来 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化 设计 2018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 课件 荷塘 月色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6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