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优化设计】2018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10游褒禅山记
《【学考优化设计】2018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10游褒禅山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考优化设计】2018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10游褒禅山记(5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10 游褒禅山记,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的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江宁,死后谥号曰“文”,又称王文公。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作品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 本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 当年四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作者在文中叙述了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
2、为喻,阐明了“志、力、物”的重要性以及“尽吾志”的思想。这种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就在写作本文后四年(1058),王安石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069年拜相后,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二、分清通假,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理解多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辨明活用,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五、区别古今,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六、明察句式 (1)唐浮图
3、慧褒始舍于其址(介词结构后置)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介词结构后置) (3)而卒葬之(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4)有碑仆道(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5)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6)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7)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七、积累名句 (1)(2015广东卷)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4、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理理文章思路,二、说说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阐述了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还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善于借助外物的道理,同时提出了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一】 学习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1.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碑上的文字? 参考答案:写仆碑及碑上的文字,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充分体现了作者“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
5、出“深思而慎取”观点的依据。 2.第2段从内容上看是记游,作者游了前洞与后洞,这两个洞各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详写“后洞”?参考答案:前洞:平旷 记游者甚众 后洞:窈、寒、深 记游者少 原因:为下文写未能尽兴地游览做铺垫。,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根据提示填空。 本文把 和 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游山的体会,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 ”和“ ”的道理。 参考答案:游览(游山) 治学 尽吾志 深思而慎取,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二】 领悟作者“尽吾志”“深思慎取”思想及其意义 1.文章的前两段记叙游山的经过,这与作者要抒发
6、的情感有联系吗?联系在哪里? 参考答案:前两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这部分是后面议论的基础。由“其见愈奇”而产生“乐”,由“不得极夫游之乐”而产生“悔”,于是引发下面的感慨议论。 2.在第4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引发出来的?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而慎取”。从第1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而思慎取”的结论。,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在这篇游记中,作者对“志”“力”“物”三者是怎样论述的? 参考答案:作者从顺序
7、上肯定了“志”的重要,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作者对“志”的重要性,又作了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提出了“尽吾志”的观点。 4.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尽吾志”的观点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而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尽吾志”的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而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本文从标题看,是一篇游记,但其写法又不同于一般写景状物的游记。这篇文章有什么特点? 提示:一般游记以记游为
8、主,兼以抒情;这篇文章以说理为主,文笔简洁,重点突出感悟的道理。,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参考答案:,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
9、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二,一、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一,二,一,二,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A项,“卒”,死亡。 答案:A,一,二,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浮图”,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专指和尚。后来又将佛教建筑中的高塔称为浮图。 B.“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华山之阳”,即华山的南面。古代有山的南面谓之阳、水的北面谓之阳的说法。 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中的“
10、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与“由山以上五六里”中的“五六”同。 解析:D项,“由山以上五六里”的“五六”是约数。 答案:D,一,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作,在记游的基础上偏重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 B.“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 C.文中所写华山、慧空禅院、仆碑和华山前洞,都不是重点,都一笔带过。而它们的出现,又都是为写华山后洞、游华山后洞做铺垫的。 D.文章开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只是叙说褒禅山的原名,语言简练、朴
11、素,平平淡淡,并不新奇,这也是王安石散文的一大特点。,一,二,解析:D项,“只是叙说褒禅山的原名”理解错误。文章开头不仅为下文考究褒禅命名的由来起铺垫作用,而且把“华山”二字突现出来,对全文的记游和议论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答案:D,一,二,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解析:“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是省略句,要补全成分;“其”的用法,要根据语境灵活翻译。 参考答案:(1)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
12、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很少了。(2)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个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一,二,二、语言运用 5.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寒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是出身“寒门”,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贤, 要有“德”,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 要有“才”,有本事,能成事。这就离不开学习。有言道:人不吃饭,饥;人不学习,愚。生活就是这样,唯有好学才近智,唯有知学才给力。 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为, 离“贤”更近一步。 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强的求知欲、更开阔的思维、更远大的志向,无论出身多么艰苦, 将成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化 设计 2018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 课件 10 游褒禅山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6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