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三单元 第11课 师说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三单元 第11课 师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三单元 第11课 师说(4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11课 师说,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目标重点 1.积累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学习文中运用的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的美好风尚,培养谦虚好学的美德。,栏目索引,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点击主题 积累素材,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5)苌弘( ) (6)李蟠( ) (7)老聃( ) (8)贻之( ),1.读准字音 (1)阿谀( ) (2)句读( ) (3)经传( ) (4)郯子(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语言积累,答案,y,du,zhun,tn,chn,pn,dn,y,2.理解词义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2、答案,通“授”,传授,通“否”,表否定,答案,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吾从而师之: 则耻师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一词多义,名词,老师,名词,有某种专长的人,名词用作动词,学习,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拜师,名词,老师,答案,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相似也:,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名词,道理,名词,风尚,名词,道德学问,动词,传授,动词,流传
3、,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答案,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乎,其皆出于此乎: 生乎吾前: 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些),人称代词,他们,人称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语气副词,表感叹,语气助词,表推测,吧,介词,表时间,在,介词,表比较,比,答案,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之,择师而教之: 郯子之徒: 古之学者: 句读之不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道之不复: 吾从而师之:,句末语气词,助词,不译,兼词,
4、于之,代词,指代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它们,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代词,他,(3)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今义: 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答案,求学的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用来的、的凭借。,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从,跟随;而,并且。,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答案,无贵无贱 古义: 今义: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 今义: 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 今义:,无论,不分。,没有。,不一定。,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先秦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
5、,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答案,今之众人 古义: 今义: 小学而大遗 古义: 今义:,一般人。,大家,许多人。,在小的方面学习。,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4)词类活用 则群聚而笑之: 吾师道也: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 小学而大遗: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而耻学于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答案,名词作状语,成群,名词用作动词,学习,名词用作动词,低于,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答案
6、,3.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师不必贤于弟子: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不拘于时,学于余:,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判断句,被动句,品读感悟,答案,一、图表知全局 文章第二段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面表格。,答案,二、细读析文本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该中心论点展开的? 答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必有师”。 (2)文章出言破题,抓住中心,高屋建瓴,提出全篇纲领性的论题,全文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反复进行论证。第二段和第三段中派生出的“圣人犹且从师”“不耻相师”“圣
7、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等分论点,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来进一步阐明中心论点的。末段看似是无关紧要的交代,实则是以李蟠为例,说明今之贤士也从师求学,是全文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紧扣文章的中心。总之,本文结构严谨,不生枝蔓;论点明确,中心突出。,答案,答案,2.第三段中,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这种论断有何价值? 答案 (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师道、师生关系,做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论断。这个论断,既是对前面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概括。 (2)该思想表现了一种动态观,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师
8、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3.作者为什么要给李蟠写这篇师说? 答案 (1)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这里的“古文”跟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中的“古文”内涵是一致的,指的是先秦两汉的文章,也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其实就是在传承儒道,弘扬儒家思想,当然就更值得称赞了。由此看来,李蟠是韩愈“古文运动”思想的忠实实践者。 (2)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根据背景我们知道,虽然已是唐代,但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可做官,因此都耻学于师。而李蟠能不受时俗限制,不管对方身份如何,甘愿从师学习,这
9、恰恰符合作者提出的“师道”精神。正是基于以上两点韩愈才“作师说以贻之”。,答案,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昌 黎(今辽宁义县),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韩愈25岁中 进士,累官至吏部侍郎。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 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有师说马说祭十
10、二郎文南山诗等。,相关链接,2.背景剖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就是韩愈。,返回,3.相关知识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它属于议论文的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 课件 第三 单元 11 课师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6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