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临晋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评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山西省运城市临晋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评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运城市临晋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评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一语文试题2018. 11一、现代文阅读(24 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个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作为教师“祖师爷” ,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尊师的传统,但这一传统并不始于孔子。孔子孜孜矻矻,以身作则,以己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高尚的人格、好学的精神、博通的学识,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而且赢得了全社会和后世的尊重和礼敬。在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国语和晋语中,有这样的文字:“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 ”这里已经将君、父、
2、师并提。战国末期的荀子,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在他看来,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师是政治的根本。缺少了这三者之一,就不会有社会的秩序、人民的安宁,更谈不上生活的幸福。所以,礼仪就是用来敬祀天地、尊重祖先、推崇君师,用来树立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和权威的。高度尊崇礼法的荀子,认为教师是礼法的守望者。他认为,如果没有教师,世人就不懂得礼法,只能是偏离正道,流于匪辟,遭致灾难和祸害;相反,人有了教师、懂了法度,就会通达事理,明辨是非。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荀子看来,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他指出:“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先秦诸子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观
3、点冲突,相互争鸣,但在尊师这个问题上,却难得的一致。道家的道德经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墨家的墨子也说:“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 ”法家的管子中,收录有弟子职一篇,详细地规定了学生对教师各方面恭敬的态度和服侍的礼仪。杂家的吕氏春秋不仅说明了尊师的必要,而且指出了尊师的具体方法。主张“生则谨养” , “死则敬祭” 。此外,学生能够勤奋学习,虚心求教,也就是对教师最大的尊敬。尊师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尊师使我们的民族更加笃信教育,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向学之风,强化整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当然,我们也不必忌讳,尊师的片面化和极端化,也对我们民族及其文化具有负面影
4、响。比如,恪守师法,不许学生自出机杼,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后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了一定的阻滞作用。(摘编自徐梓中国文化的尊师传统)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虽然不是中国尊师传统的创始者,但却为后世树立了为人师表的榜样。B.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将君、父、师并提,并且认为三者的地位同等重要。C. 荀子认为世人能够懂礼法、走正道及通达事理、明瓣是非都是因为有了教师。D. 除了在尊师上取得一致之外,先秦诸子在其他问题上的观点都是相互冲突的。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5、,是个绕不开的人物,所以在论述中国的尊师传统时,作者选择了从他说起。B. 举弟子职中规定了学生对教师在各方面要有恭敬的态度和服侍的礼仪的实例,是为了论证先秦诸子都很尊师这个观点。C. 文章在列举先秦诸子尊师的论据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其中, “面”为荀子的言论, “点”则为其他诸家的言论。D. 文章在充分肯定尊师传统积极意义的同时,业指明了将尊师片面化、极端者的负面影响,从而体现了辩证说理的特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生如果对老师态度恭敬,服侍周到,但不愿勤奋学习,不肯虚心向老师求教,也未必可以说是真正的尊师。B. 如果我们既能尊重教师,又学生自出机抒,
6、这样,尊师这种传统就不会阻碍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了。C. 是否尊重教师是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因此,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一定会人人尊重教师,反之亦然。D. 尊师传统无形中对教师的才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应该由具有高尚人格和广博知识的人来担任的。【答案】1. D 2. C 3. D【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 项, “先秦诸子在其他问题上观点都相互冲突”错误,该说法扩大了范
7、围,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的是“先秦诸子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观点冲突,相互争鸣,但在尊师这个问题上,却难得的一致” 。故选 D。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
8、合题干的选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 项, “面为荀子的言论, 点则为其他诸家的言论”错误,所谓“点” ,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 ,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本文是论述中国文化的尊师传统,作者详写的是荀子的言论,故点为荀子的言论,概写的是其他诸家的言论,故面为其他诸家的言论。故选 C。【3 题详解】试题分析: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 项,结合第三段结尾“学生能勤奋学习,虚心求教,也就是对教师最大的尊敬”分析可知, “不愿勤奋学习,不肯虚心向老师求教,也未必可以说是真正的尊师”错误。B 项,选项内容以偏概全,学生是否能自出机杼只是负面影响之一。C 项, “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一定会人人尊重教师,反之亦然”错误。结合文本内容“高度尊崇礼法的荀子,认为教师是礼法的守望者。他认为,如果没有教师,世人就不懂得礼法,只能是偏
10、离正道,流于匪辟,遭致灾难和祸害;相反,人有了教师、懂了法度,就会通达事理,明辨是非。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荀子看来,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分析,选项内容绝对化。故选 D。(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前方曹文轩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几乎是在无休止的迁
11、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
12、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
13、,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内心深处,许多人仍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
14、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
15、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
16、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4. 下面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人没有出门,但仍有无家可归的感觉,这是因为他们在人生之路上找不到精神家园, 心灵深处存深深的漂泊感和孤寂感。B. 作者让离家的漂泊欲念和归家的故乡意识深刻文糅成一个永远的人生悖论,这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深广的悲悯情怀。C. 介绍丰子恺先生写旅途的散文,引用古代诗歌中思乡名句,都表现了“人在路上“的艰辛和感伤,说明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场苦旅。D. 开篇和结尾都
17、用问句,或引出下文,或引发思考,但都表现了作者对旅人劳苦的关怀和同情,对人类精神渴望归依却又无所归依的理解与感叹。5. 根据文意,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 “一辆破旧的汽车“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4. D 5. 外界的诱惑出自无奈理想的召唤 6. “一辆破旧的汽车”构成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过渡自然,前后照应。开篇写“一辆破旧的汽车” ,描摹了一幅具体的画面,自然引出下文,使文章说理不枯燥。用破旧的汽车象征人类寻觅精神家园的艰辛和伤感,使读者易于理解其深刻的主旨。【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
18、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D 项, “都表现了作者对旅人”错。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在结尾的阐发才有此含义。人总想到达目的地总不能到达目的地,总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总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所以作者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故选 D。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
19、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理解题干要求,如本题“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有哪些”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无家前:人类祖先在无休止地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第 3 段) ;有家后:迁徙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 (第 4 段)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结合文本内容“外面有一
20、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分析可知,外面世界的诱惑。结合第六节内容分析,出于无奈“家容不得他” , “他容不得家” 。结合文本第七节内容“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分析可知,理想的诱惑。【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题干要求,这种多次出现的句子要注意分析在结构上的作用和内容的作用。结构上主要的作用是线索、照应等;内容上主要结合主旨分析。开篇写“一辆破
21、旧的汽车” ,第 1 自然段“他们去哪儿?” ,第 8 自然段“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第 10 自然段“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等,构成全文的线索。结构开头内容“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分析可知,围绕“一辆破旧的汽车” ,描摹了一幅具体的画面。结合“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的所有惶惑与茫然” “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分析可知,用破旧的汽车象征人类
22、寻觅精神家园的艰辛和伤感,揭示其深刻的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46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2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裴侠字嵩和,河东解人也。年七岁,犹不能言,后于洛城见群乌蔽天从西来,举手指之而言,遂志识聪慧,有异常童。年十三,遭父忧,哀毁有若成人。魏正光中,稍迁义阳郡守。武卫将军进侠于帝,授左中郎将。及帝西迁,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荥阳郑伟谓侠曰:“天下方乱,未知乌之所集,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侠曰:“既食人禄,宁以妻子易图也?“遂从入关。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人如子,所食唯菽盐菜而已。吏人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
23、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为市官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人歌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迁户部中大夫。时有奸吏主守仓储,积年隐没至千万者。及侠在官,励精发擿 ,数旬之内,奸盗略尽。转工部中大夫。有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乃于府中悲泣,或问其故,对曰:“所掌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侠闻之,许其自首。贵自言隐费钱五百万。侠尝遇疾沉顿,士友忧之,忽闻五鼓,便即惊起,顾左右曰:“可向府耶。“所苦因此而瘳 。晋公护闻之曰:“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
24、也?“又司空许国公宇文贵、小司空北海公申征并来候侠疾,所居第屋,不免霜露。贵等还,言之于帝。帝矜其贫苦,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奴隶耕耒粮粟莫不备足。缙绅咸以为荣。卒于位,谥曰贞。(节选自北史裴侠传 )注擿(t):揭发。瘳(chu):病愈。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所拿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B. 所拿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C. 所掌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D. 所拿官物/多有費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8.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运城市 晋中 2018 2019 年高 上学 期期 调研 测评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68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