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平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广东省深圳市平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深圳市平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平冈中学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第卷(阅读题 共 73分)一、现代文阅读(22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零和”本是一个博弈学概念,是指在博弈过程中一方得到的正是对方失去的,得与失相加是零。这反映在思维上就是零和思维。零和思维看似有经济学模型的支持,实质上是一种建立在错误哲学基础上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博弈论关于零和的模型,只是对抗性博弈在绝对封闭状态下的一种理论情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零和的现象。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2、,是对人类社会利益偏好多样性的形象描述;西方谚语“棋盘外总是有东西的” ,也是同样的意思。只要系统是开放的、历史是前进的,零和就不可能成为现实。事实上,人类社会正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人类社会实践正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永无止境的过程。零和思维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哲学判断基础上的。因为预设人性是恶的,就武断地认为所有人的人性都是恶的,在社会交往中你得到的就是我失去的,所以必须把所有利益都攥在自己手中, “自己好处通吃,别人只能完败” 。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人性有恶的一面,但也可以举出更多人性为善的事实。人之为人,不在于究竟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而在于面对善与恶的纠缠,可以作出顺应客观规律、彰显人性光辉的正
3、确选择。以一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以一时之偏蔽恒常之正,把一种哲学假设当作客观事实和立论基石,这在理论上体现为无知,在实践中表现为偏执。如果零和思维大行其道,在社会交往中动辄如临大敌、邻人遗斧,人类社会就不可能进步,世界也不会向前发展。但事实上,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就是因为人虽然免不了被人性中恶的一面诱惑一时,但抑恶扬善、抱团成群始终是“学以成人”的主旋律,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基调。零和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思维。零和思维之所以为了一棵树木而甘愿失掉一片森林,是因为形而上学思维看不到社会实践中的合作、变化、发展,无视开放进步的客观规律。对于秉持零和思维的人来说,只
4、有眼前的、当下的利益才是真实可靠的,其他的都不存在、都不作数。这种形而上学思维容易导致两种倾向:一是悲观,对未来没有也不敢有信心,总担心已经得到的东西会失去;二是保守,对于发展变化怀有深深的恐惧,总担心别人超过自己。事实上,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不是在封闭状态中自生自灭,而是在不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证明和实现自己的存在。虽然眼前的蛋糕就那么多,但放开眼界,外面还有更多的蛋糕;虽然当下的蛋糕就那么大,但长远来看,将来会做出更大的蛋糕。零和思维自我封闭、拒绝合作,奉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一套逻辑,采取尔虞我诈、以邻为壑的老一套办法,结果必然是封上别人的门也堵住自己的路,侵蚀自己发展的根基也损害人类的
5、未来,最终害人害己。(摘录自 2018年 09月 06日人民日报的零和思维没有出路 )1. 下列四句话所反映的思维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B.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C. 棋盘外总是有东西的。 D.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2. 第二段画线语句“同样的意思”是指下列哪项?A. 世上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零和的现象。B. 人类社会生活中有舍有得是一种常态。C. 人类社会利益偏好、选择是多样的。D. 人类社会实践是不断进步、永无止境的。3. 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零和”概念在理论上荒谬,在实践中有害。B. 零和思维是无稽之谈,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不可能存在。C. 人类社会
6、及其实践过程不可能为零和思维提供绝对封闭条件。D. 要作出顺应客观规律的正确选择,就应该转变“性恶”观点。【答案】1. D 2. A 3. C【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要求分析四句话中所反映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的一句。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解文中谈论了哪几种思维方式,这四句话又能体现出什么思维方式,然后加以分析判断同与不同。全文围绕“零和思维”来分析。第二节分析博弈论关于零和的模型时,所例举的就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棋盘外总是有东西的”这三句话,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
7、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是对人类社会利益偏好多样性的形象描述;西方谚语“棋盘外总是有东西的” ,也是同样的意思。这三句都体现了零和思维方式,D 项,从分析零和思维得与失的角度分析,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只体现了“得”。故选 D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答题时要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遵循“词不离句,段不离篇”的原则。A 项,第二段的观点在前面, “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零和的现象” ,意是世上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零和的现象。后面所举三例即是证明。故选 A项。【3 题详解】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8、 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 项,将“零和概念”与“零和思维”等量齐观,应是零和思维在在理论上荒谬,在实践中有害。B 项, “零和思维是无稽之谈”评价不当,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这种说法。 “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不可能存在”理解有误,文中说说“ 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零和的现象” 。D 项, “要作出顺应客观规律的正确选择,就应
9、该转变“性恶”观点”理解有误。原文是说“人之为人,不在于究竟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而在于面对善与恶的纠缠,可以作出顺应客观规律、彰显人性光辉的正确选择。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速之客梁晓声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 1
10、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老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他笑着摇头:那可不行。只有半个月假。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我们一起去沧州。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其实不尽然。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
11、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就是他。人们都说我俩长得像双胞胎。但去年他死了。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他父亲是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可以叙叙父子情。队友
12、们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把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交给我。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我忍不住哭了,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他也落泪了。我们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
13、阵儿,终于单刀直入的问:小伙子,别演戏了。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完成这一项任务的。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
14、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钱,就节省几元钱吧!唉。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选自梁晓声文集 ,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速之客”本略带贬义,小说以此为题,题目与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B. “唉,这些石油人哪!”是作者对石油工人家国情怀的慨叹,表现了作者深沉的赞颂之
15、情。C.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是因为“我”作为关键性人物,能直接抒情,增强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D. 小说语言质朴平实,生活气息浓郁,体现了鲜明的纪实风格。5. 小说在形象上比较特别,它不是塑造鲜明的个体形象,而是刻画了石油工人的群体形象,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这个群体的形象特点。6. “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 ”有人说这一情节完全可以删去,因为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小说的表现力;也有人说要保留这一情节,因为正是这一情节使小说更具震撼力。你认为有必要保留这一情节吗?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C 5. (1)无私奉献、责任感强。石油工人经常是一走几千里,一别七八
16、年;小侯为了保护器材牺牲了自己;小侯父亲也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 (2)团结友爱。为了父子能相聚,为了家人能团聚,从油田领导到普通工人,上下一心,出钱出力。 (3)善良有担当。为了小侯的家人的心愿, “他” “老孟” 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继续冒充父子回老家团聚。 6. 示例一:没有必要保留。从情节上看,上文对小侯父亲的死没有任何暗示和铺垫,老孟的话显得很唐突,而下文“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 “他”被认出是冒充的也更合情理;从人物上看,删掉这一情节,更能突出“他”善良友爱的形象特征,照应题目;从主题上看,通过“他”已能表达作者对石油工人高尚可贵精神品质的赞颂之情,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主题的表达
17、。示例二:有必要保留。从情节上看,小侯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之前一直不知道,直到这时才说出,使情节跌宕起伏,出乎读者意料。从人物上看,这一情节有利于突出石油工人善良友爱的群体特征,而不仅仅是个体。从主题上看,这一情节深化了主旨,更深刻表现了石油工人们的家国情怀和作者深沉的赞颂之情,更具震撼力。【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 项, “关键性人物”不当, “
18、我”只是作为引出事件的见证者,不是关键人物。故选 C【5 题详解】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 。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石油工人经常是一走几千里,一别七八年;石油工人小侯为了保护器材牺牲了自己;小侯父亲也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表现他们的牺牲奉献精神,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用感为了帮助父子团聚
19、,油田的领导和工人一块出钱出力,表明他们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 “他” “老孟”常往家里写信,冒充父子回老家团聚,就是为了满足小侯的家人的心愿,表明石油工人的善良。【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F。这类题型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角度来回答,前题是自己要能理解并认同,回答时能自圆其说,并结合文本时行分析。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对于“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这一情节,考生可答删去,顺应题干的角度“这一情节不影响小说的表现力”分析。从情节的角度分析,上文对小侯父亲的死作交代,老孟的话很突兀,而下文“彼
20、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 “他”被认出是冒充的也合情理;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看,没有这一情节,更能表现“他”的善良,有同情心。再者, “他”已能表达作者对石油工人这个群体的赞颂之情,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主题的表达。当然也可以选择保留。强调这一情节的震撼力、重要性。从情节上看,之前一直不说小侯父亲死在工作岗位,这时说出,出乎读者意料。这一情节也能突出石油工人美好的群体形象。也更能表现石油工人们的家国情怀和作者的赞颂之情,更具震撼力。考生无论选择哪个观点,分析时,都要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小说的主旨等角度试着去分析。【点睛】分析探究不同观点和看法的题目,要注意以下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
21、线索,理清内容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二、古诗文阅读(48 分)(一)文言文
22、阅读(本题共 6小题,3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也。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 ”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 论语 。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 。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永元七年,后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度,和帝深嘉爱焉。及后有疾,特
23、令后母兄弟入视医药,不限以日数。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诚难及也。 ”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zh)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元兴元年,帝崩。殇帝生始百日,后乃迎立之。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自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
24、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选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有删节)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B. 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C. 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D. 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弟” ,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深圳市 中学 2018 2019 年高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68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