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延边第二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考试高一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汉代的“达人”“达人”作为社会称谓,很早就已经出现。 左传昭公七年记录了鲁国贵族孟僖子推崇“礼”的一段话,其中称孔子为“达人” 。他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 ”他追溯了孔子家族的光荣,又引了臧叔纥的话:“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 ”臧叔纥认为“达人”的出现和“明德”的理念有一定关系。他的所谓“圣人”如不当世,其后代必有“达人”的说法,可以说是“达人”称谓比较早的记录。 “达人”虽然不是“圣人” ,却和“圣人”有某种颇相亲近的关联。汉代人说到“达人”
2、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见于贾谊撰写的一篇文采特异的文章。他在鵩鸟赋写道:“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则写作:“小知自私兮,贱彼贵我;通人大观兮,物无不可。 ”可见,在当时人看来,“达人”和“通人”的意思是大体相近的,都是说通达之士。 “达”就是“通” ,是汉代语言文字学常识。 仪礼士昏礼 “下达纳采” ,郑玄的解释就是“达,通也” 。东汉晚期, “达人”的出现比较密集。所谓“月旦评”形式与士人阶层对风誉的普遍追求,可能是这一现象的文化背景。后来在中国民间被看作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就被称作“达人” 。 艺文类聚卷六四引晋习凿齿诸葛武侯宅铭对他有“达人有作,振此颓风
3、”的高度赞美。汉末作为社会称谓的“达人” ,通常的涵义大约是指有地位、有身份、有影响、有名望的人。一位于天文占相“无不精微” 、作卦预卜“其言皆验”的方士管辂,在一位退职返乡的官员王经来访,就他卜筮的可信程度“有疑难之言”时这样说:“君侯,州里达人,何言之鄙!”由王经的身份,可以知道当时“达人”称谓的涵义。管辂这里所说的高踞于“小人”之上的“达人”的“达” ,推想已经隐约有显达的意思。但是汉代“达人”称谓的“达”的涵义,并不宜与“穷” “达”的“达”完全划等号。大致在更晚近的时代, “达人”这种人称符号似乎又有了特别重视名誉的层次,即俗语出风头、得风光的意思。唐诗所见卢照邻、权德舆、孟郊等,都
4、可以说依然继承了古意。然而储光羲以及卢纶等人的诗句所见对于“名”的追求,似乎体现时人对“达人”品格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达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种虚荣标志,与汉代“达人”风范是有所不同的。虽然郤正释讥关于“达人”的文化品质也说到“身没名灭,君子所耻” ,但是对于“名”的迷恋如果超越常限,自然会完全背离汉代“达人”的人生原则。1. 下列关于“达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达人”一词作为社会称谓,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它和“圣人”的意思既有区别又在某些方面有着颇为亲近的关联。B. 汉代语言文字常识中, “达”就是“通” 。所以在汉代人看来, “达人”的意思就是“通人” ,它们说的
5、都是通达之士。C. 汉代虽然有用“达”字隐约地表达显达之意的例子,但是“达人”中的“达”的涵义和“穷” “达”的“达”还是略有不同的。D. 和汉代的“达人”风范不同,大致在更晚近的时代, “达人”还体现了古人对名誉层次的重视,有出风头、得风光的意思。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鲁国的贵族孟僖子引用臧叔纥的理论,称孔子为“达人” 。他的说法可以说是“达人”称谓比较早的记录。B. 关于“达人” , 鵩鸟赋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着大同小异的记载,由此可见,贾谊的文章是汉代人解释其涵义的典型的例子。C. “达人”在东汉晚期出现的比较密集,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可能是“月旦评”形式与士
6、人阶层对风誉的普遍追求。D. 卢照邻等唐代诗人可以说是继承了古意,在“达人”这种人称符号的使用中体现了对名誉层次的特别重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葛亮在中国民间被看作智慧的化身, 诸葛武侯宅铭中称他为“达人” ,是对他的一种高度赞美。B. 方士管辂称呼退职返乡的官员王经为“达人” ,可以知道当时“达人”大约是指有地位、有身份、有影响、有名望的人。C. “达人”一词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虚荣的标志,从储光羲等人的诗句基本可以证明时人对“达人”品格的理解发生了变化。D. 古人认为“身没名灭,君子所耻” ,因此要保证不背离汉代“达人”的人生原则,最好的方法是把对“名”的
7、迷恋限制在常限内。【答案】1. B 2. C 3. D【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达人”和“通人”的意思只能是大体相近的。【2 题详解】试题分析:A 项,该说法是臧叔纥的说法,属于张冠李戴。B 项,贾谊的鵩鸟赋是一个典型的例子。D 项,继承古意应该是指对名并不重视。【3 题详解】试题分析:“古人认为身没名灭,君子所耻 ”和“要保证不背离汉代达人的人生原则”没有因果关系,而且说法过于绝对。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
8、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 D 项强拉因果。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开合之间朱以撒每年的农历六月七月,时晴时雨,出门便取一把伞,握在手中,有时走了一个上午,无一滴雨。有时想在空旷地晨跑时安心一点,便握一把伞出去,而雨来了,撑着伞跑,滴滴答答作响,远处的人看我,犹如一朵黑蘑菇在移动。这样跑起来的效果会更好,来自风雨的阻力,使人付出的力量更大,要努力向前,又要保持平衡,更有一种因风雨而生的豪情。人在伞下有一种安全感,薄薄的一层伞布,或者伞纸,可以使人一身干爽,更使人一身从容,像个斯文人了。我从山区回到城市时,有人送了一把伞。之前的十年都是戴斗笠。斗笠简单结
9、实,人头正好顶在正中凹处,如榫入卯,然后以带子系紧于下巴。插秧时节田间会有许多移动的斗笠,时而立起,时而俯身,动感生焉。那时清贫,爱美之心尚有,便有人拿了红油漆来,让我画个五角星,再题上“灵地公社姚坊大队第五生产队某某某”,美观之余又可以防盗。一个人戴上斗笠变得质朴,透着几分土气,只有下放干部才穿戴整齐撑着伞,到这里来检查工作,或者到公社开会。一把伞撑着就是一种身份,像是穿长衫的人,而非一身短打,冒冒失失。一个人有一把伞了,就想着,怎么还不下雨,最好天天下雨,撑着伞到村头村尾走几趟。可是伞的主人也有隐忧,总是有人来借伞。借呢?还是不借呢?借的人也是理由充足的,都是比较隆重的场合。但伞借给别人却
10、是另一种心情,也许还回来时已经破了两个洞,或者一条伞骨折了。很快,斗笠隐退,城市的雨天都是伞。要在一个城市找到一个斗笠并非易事,有人到山区收集一些用过的斗笠,钉于墙上,它们不再实用,成了一种记忆。斗笠不做了,制伞的能力就极大地提升,不仅量多而且技高只要轻轻按动按钮,砰的一声,蘑菇云打开;收起后一拍,一下子缩回一半,收入包里。每一家的伞都多了,有朋友来,临走时下雨,便可以很慷慨地送他一把,说,不必还啊。如果说以往的手工油纸伞还有收藏的价值,那么机制伞就只有使用的份儿谁会费时费神去找修理的作坊?昔日持守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朴素作风,是因为经济如一潭死水新的出不来,只好一直在旧物上
11、下功夫,修补是人类旧日生活的方式之一,就像摔了一个碗,找个懂行的人把它锔起来这样,你会看到家中都是被修补过的痕迹时,宛如有一种时光停顿的感觉。现在,伞大批量地生产,任你撑着行于雨天,行于盛夏。到学校上课,见到每位学生都撑着一把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花伞。如果比较固定,可以凭着伞的颜色在人群中找到她。影视剧中不时有墓地告别的情节一个人故去,一群人告别,皆一身黑,手上还有撑开的一把黑伞。黑色使墓地的气氛更为阴晦、紧张。一把黑伞可能没什么效果,许多黑伞聚于一处,就显得凝重。人如伞我们会把很有能量的人比喻为伞。一个人有牢狱之灾,由于有一把伞庇护他,使人奈何不得。伞小人少,伞大人多,风来雨往,岂能无伞?“伞”
12、与“散”如此音近,待到伞散了,人也散了,阳光照射进来。一把伞撑开来有一股大气,收起来又有一缕落寞,开开合合,没有定时,就像一个人,人生无多变数多。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写下雨时候撑着伞在雨中奔跑就犹如一朵黑蘑菇在移动,比喻贴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雨中奔跑的状态。B. “一个人有一把伞了,就想着,怎么还不下雨,最好天天下雨,撑着伞到村头村尾走几趟”生动地刻画了拥有伞的人的炫耀的心理。C. 文章写学生撑着花伞的场景与影视剧中在墓地告别时撑着黑伞的场景,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年轻学生的青春活力。D. “一个人有了牢狱之灾。由于有一把伞庇护
13、他,使人奈何不得”批判了当前社会上部分人充当不法分子的保护伞的现象。5. 全文以“伞”为描写对象,但用了不少的笔墨来写“斗笠” ,有何用意?6. 作者从“伞”中产生了哪些联想?请简要概括。【答案】4. C 5. 文章写了自已在山区时关于斗笠的事情,衬托出打伞者时荣耀,真实地体现了伞在当时“尊贵地位” 。文章写后来进城后有人收集一些斗笠订于墙上的事情,更是写出了伞的普及,伞成为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陪伴。 6. 在风雨中撑着伞奔跑,给人以风雨无阻的豪迈之感。伞给人以安全感,使人一身从容。伞跟社会上有能量的人相似,能给人以保护。伞时开时合之间,容易使人生出人生多变之感。【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
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 项, “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年轻学生时青春活力”错误,选项的解说不当,从文中来看,文章并无对比之意,只是写出了伞的颜色与场合之间的某种关联,选项属于过度解读。故选 C 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全文以
15、伞为描写对象,但用了不少的笔墨来写斗笠 。有何用意” ,这是考查文中次要物象的作用,也是考查作者安排材料的意图。题干已经明确说明“伞”是描写对象,那么“斗笠”应为次要物象,故可以从次要物象的角度作答。考生可以找出文中所写的有关斗笠的事情,再看这些事情对“伞”的作用,文章第三段写了“我”在山区时关于斗笠的事情, “一个人戴上斗笠变得质朴,透着几分土气,只有下放干部才穿戴整齐撑着伞,到这里来检查工作,或者到公社开会,一把伞撑着就是一种身份” ,此处写斗笠的事情,衬托打伞者的荣耀,体现出伞在当时的地位之尊贵;第二处在第四段, “要在一个城市找到一个斗笠并非易事,有人到山区收集一些用过的斗笠,钉于墙上
16、,它们不再实用,成了一种记忆” ,此处写斗笠钉于墙上成为一种记忆,说明伞已经普及,人们已经使用不到斗笠了。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答题。【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从伞中产生了哪些联想” ,这就要求考生到文中圈出作者针对“伞”所发的感慨,如“这样跑起来的效果会更好,来自风雨的阻力,使人付出的力量更大,要努力向前,又要保持平衡,更有一种因风雨而生的豪情” “人在伞下有一种安全感,薄薄的一层伞布,或者伞纸,可以使人一身干爽,更使人一身从容,像个斯文人了
17、” “人如伞我们会把很有能量的人比喻为伞。一个人有牢狱之灾,由于有一把伞庇护他,使人奈何不得。伞小人少,伞大人多,风来雨往,岂能无伞?伞与散如此音近,待到伞散了,人也散了,阳光照射进来” “一把伞撑开来有一股大气,收起来又有一缕落寞,开开合合,没有定时,就像一个人,人生无多变数多” ,找到这些句子之后,再分点概括即可。【点睛】回答次要物象的作用,可以从如下角度思考。首先结合文章内容主旨具体分析的角度思考,概括形象特点(内在、外在) ,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对主要或次要形象的什么感情) ,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凸显了深化了主旨) 。然后从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的角度思考,点明
18、关系(相似性、相反性) ,明确手法(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最后从对文章结构具体的角度思考: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钩连,伏笔悬念的设置。比如本题中,题干中的“斗笠”出自文章第三段和第四段,考生应抓住这两段中有关“伞”的内容来分析“斗笠”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徐经孙,字中立。宝庆二年进士,授浏阳主簿。潭守俾部牙契钱至州,有告者曰:“朝廷方下令颁行会注,令若此钱皆用会,小须,则幸而获大利矣。 ”经孙曰:“此钱取诸保司,出诸公库,吾纳会而私取其钱,外欺其民,内欺其心,奚可哉?”诘旦,悉以所部钱上之,其人惊服有愧色。通判潭
19、州。帅陈韡雅相知,事必咨而后行。秩满,由丰储仓提管进权辖。升安抚使。经孙为安抚时,韡家居,门人故吏有挠法者不得逞,相与摇撼。至是韡起家判本郡怀私逞忿无复交承之礼即日劾奏通判语侵经孙谓席卷府库而去于是罢通判削其秩经孙造朝,具白于政府。事上闻,帝大怒,谕宰执曰:“陈韡老缪至此,宜亟罢之。 ”于是经孙再诣政府,言:“某,韡门生也,前日之白,公事也,苟韡以是得罪,人谓我何!”请之不置,俾韡自乞闲,明通判无罪,识者韪之。迁起居郎,入奏:“君人者当守理欲之界限。 ”迁刑部侍郎兼给事中,升太子詹事,辅导东宫者三年,敷陈经义,随事启迪。太子入侍,必以其所讲闻悉奏之,帝未尝不称善。景定三年春雷,诏求直言,经孙对
20、曰:“三数年来,言论者以靖恭为主,有怀者以哗讦为戒,忠谠之气,郁不得行,上帝降监,假雷以鸣。 ”切中时病。公田法行,经孙条其利害,忤丞相贾似道,拜翰林学士,未逾月,讽御史舒有开奏免,罢归。授湖南安抚使、知潭州,不拜。授端明殿大学士,闲居十年,卒,赠金紫光禄大夫。经孙所荐陈茂濂为公田官,分司嘉兴,闻经孙去国,曰:“我不可以负徐公。 ”遂以亲老谢归,终身不起。(选自宋史徐经孙传 ,有删改)【注】会:会子,宋代发行的一种纸币。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至是韡起家/判本郡怀私/逞忿无复交承之礼/即日劾奏通判/语侵经孙/谓席卷府库而去/于是罢通判/削其秩B. 至是韡起家
21、判本郡/怀私逞忿/无复交承之礼/即日劾奏/通判语侵经孙/谓席卷府库而去/于是罢通判/削其秩/C. 至是韡起家/判本郡怀私/逞忿无复交承之礼/即日劾奏/通判语侵经孙/谓席卷府库而去/于是罢通判/削其秩/D. 至是韡起家判本郡/怀私逞忿/无复交承之礼/即日劾奏通判/语侵经孙/谓席卷府库而去/于是罢通判/削其秩/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清时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称状元,二甲称榜眼,三甲称探花。B. 刑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长官为刑部尚书。C. 东宫,一般指封建时代太子居住的地方,后来又可以借指太子。D. 赠,文中指赠官。赠官是古代中国的政治行为,意思
22、是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如赠官“金紫光禄大夫”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经孙不贪钱财,让人佩服。上级让他交牙契钱,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用纸币代交牙契钱,借此获取利益,被他拒绝,让出主意者佩服。B. 徐经孙秉公办事,留有余地。他和陈韡是知己,他的门生得罪了陈韡,他遭到陈韡诬陷后,把事情上报,皇帝知道后要罢免陈韡,他却表示反对。C. 徐经孙恪尽职守,敢于进言。他辅佐太子很得力,皇帝对他教给太子的东西也很满意;他向皇帝直言忠诚正直的风气被压制,切中时弊。D. 徐经孙不惧权贵,有影响力。他对公田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得罪了丞相贾似道,遭到报
23、复;他推荐的人因他去职而辞职,不再做官。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请之不置,俾韡自乞闲,明通判无罪,识者韪之。【答案】7. D 8. A 9. B 10. 徐经孙不停地请求,让陈韡自己申请退休,表明通判没有罪,有见识的人认为这样是对的。【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至是韡起家判本郡怀私逞忿无复交承之礼即日劾奏通判语侵经孙谓席卷府库而去于是罢通判削其秩” ,这句话的含义是:这时陈韡结束家居出任本州知州,心怀私念发泄怨恨,再没有交往之礼,当天上奏弹劾通判,言语冒犯徐经孙,说通判将府库时财货全部盗走,于是罢免通判,
24、降徐经孙的官阶。根据对文句的理解, “怀私逞忿”心怀私念发泄怨恨,单独成句,所以可以排除 AC 两项。根据理解原句“即日劾奏通判” 当天上奏弹劾通判,不能断开,所以排除 B 选项。故答案选 D。【8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 A, “一甲称状元,二甲称榜眼,三甲称探花”错,一甲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故答案选 A。【9 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延边 第二 中学 2018 2019 年高 一下 学期 开学 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68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