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双峰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湖南省双峰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双峰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双峰一中高一入学考试语文试题本卷 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 ”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
2、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
3、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1. 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B. 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C. 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D. 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2.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4、的一项是()A. 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B. 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C. 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D. 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3. 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A. 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B. 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C. 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 ,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D.
5、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答案】1. B 2. C 3. C【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不符合“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从语法角度看,也是有语病。即“生态文明是客观规律” ,本备选项也颠倒了次序,先强调尊重自然,然后才能谈到人、社会。C 项是讲“生态文明”的作用,D 项是讲“生态文明”范畴。故选 B。【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筛选
6、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 项,偷换概念, “生态觉悟”包涵“生态哲学” ,两者概念内涵不一致,不能将属于“生态哲学”的表述说成是“生态觉悟” 。原文语句“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故选 C。【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推断的能力。比对选项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 ,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 ,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
7、、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C 项,因果关系不成立。故选 C。【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
8、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古寺黄昏朱以撒我是选择黄昏深浓时分走入这座古寺的。这座已经显得凋敝的北方古寺,坐落在一处开阔的坡上,和那些皇皇大寺相比,它就像被长风卷走了青春的亮丽,只映现出苍老朴实。除了正午前后还有一些香客结伴而来,使寺院上空紫气缭绕,生机平添,一到黄昏,人迹萧然,能见到的只是寥寥的青鞋布袜的僧人的身影了。我之所以选择黄昏入古寺徜徉,是
9、有一些想法的。我曾随着熙攘游人,多次在明晰清朗的上午进出那些金碧辉煌的寺院,从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的油彩,都可以一下子认出香火旺盛、香客密集的盛况。尤其是那海碗口一般粗大的香炷,总是让寺院终年弥漫在烟火中,佛们承受得了如此的熏炙吗?这种情景总是勾起人的特定想象,想到佛,想到往生,想到西方的极乐世界。可是,来的人多了,也不免使佛门净地留下挥之不去的世俗,毫无清净可言,更无从做离奇的联想。黄昏对我来说是最轻松的时刻,用不了多久,暮色来临,一切就尽在迷蒙之中了,可以有白日不曾有过的身心舒展。黄昏前的劳作,总是使人精神紧张以至倦怠。只有黄昏到来之际,劳作宣告结束,像落日一样卸去重负,安然地缓缓沉落。我相
10、信很多人在这时,会感到如期而至的安宁,这是安息的前奏。不过,当这个晚秋一日又一日加深浓度时,在远离秀色南方的这块土地上,黄昏时带给我的还有一丝淡淡的惋惜。我看到不少黄叶已经悄然地飘落在地,古寺里枝繁叶茂的几株大树,开始了删减的旅程。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曾有人对我说,讨厌寺院的格局,不论东南西北,不分大寺小寺,格局大抵是千篇一律的,重视中轴线、对称、比例、规矩。即使是当今空间造型艺术走向跌宕变化、奇诡不测的创造,古寺翻新或重起楼台,宁愿割舍富于联想万端的诗情画意,铩去鲜活想象不可端倪的翅羽,也要保持那种千年一贯制的平衡和中正。宗教殿堂就是宗教殿堂,这么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代代
11、传承它的凝重和厚实,越是往后,人们仰之弥高的心理越是难以改变,更不敢别出心裁去随意改动。以不变而应世间万变,能使一代又一代的信徒初衷不改,也真算得上大智慧了。我面前这座古寺,这么小的格局,当然舍弃了诸如地藏殿、大悲殿、普贤殿这些非在中轴线上的建筑,油彩焕然的也只有大雄宝殿,其余的都在剥落古旧中,可是这些古旧处,在夕阳的照射下,罄露着古朴深沉的意味。古寺最让人流连并印上心头的,正是这种洞见岁月风霜的真实写照。剥蚀就剥蚀吧,又何必遮掩粉饰,包裹上隔代的不谐色泽;残损就残损吧,这种沧桑感理应更能传唤出生命代谢的过程。现实中的人们是十分乐意解囊装扮这宗教殿堂的,让佛光彩照人富丽堂皇,一身新饰,没有风霜
12、感,也辨识不出年代远近。在我眼里,一代代的雕饰敷彩,越发走向世俗的技艺和心境,把原先带有灵气的寺院转换成了媚俗。用审美眼光巡弋,宗教教堂也就是艺术殿堂。可往往在洗去风霜的补救中,艺术性日渐消散,佛性怂恿了求索者的奢华,也纵容了艺术败笔的任意涂抹。夕阳已经掠过寺顶的飞檐,院内一片空旷,只有那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同嫣红的葡萄酒的醉意里。(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 第自然段将北方某古寺和那些皇皇大寺相对比,意在突出它的不清净,流露出作者对它的惋惜。B. 寺庙格局千百年来重视平衡和中正,既表现出宗教的独特文化,也与它凝重和厚实的传统息息相关。C. “
13、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同嫣红的葡萄酒的醉意里”,作者运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展现了黄昏古寺的画意美。D. 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不仅写出了作者对黄昏古寺的所见所思所感,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思。5. “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对于装扮和粉饰寺庙,作者持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4. A 5. 用意:总括上文内容,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 (意思对即可)理解:黄昏时分,人迹萧然,拂去了世俗,回归了清净,呈现出古寺苍老朴实的本色;而人在黄昏时候,卸去了重负,身心得以舒展,心境获得安宁,呈现
14、出自然、自在的本我。 6. 作者对于装扮和粉饰寺庙持否定态度。寺庙的剥蚀与残损更能显示出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更能传唤出生命代谢的过程;世人粉饰寺庙,把原先带有灵气的寺院转换成了媚俗;寺庙殿堂也是艺术殿堂,补救不当,艺术性会日渐消散。【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A. 第自然段将北方某古寺和那些煌煌大寺相对比,意在突出它的不清净,流露出作者对它的惋惜。 “意在突出它的不清净,流露出作者对它的惋惜。 ”应该是突出黄昏后小寺庙的清净。【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句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按照题干的要求作答本题,用意:总括上文内容,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理解:黄昏时分,人迹萧然,弗去了世俗,
15、回归了清净,呈现出古寺苍老朴实的本色;而人在黄昏时候,卸去了重负,身心得以舒展,心境获得安宁,呈现出自然、自在的本我。 点睛:综合赏析语段的从语段的内容、手法、侧重点和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语段的位置,开头、结尾还是中间,情感要联系文章的主旨。【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类试题,考生要认真研读文本,明确文中的我的态度,并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作者对于装扮和粉饰寺庙持否定态度。寺庙的剥蚀与残损更能显示出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更能传唤出生命代谢的过程;世人粉饰寺庙,把原先带有灵气的寺院转换成了媚俗;寺庙殿堂也是艺术殿堂,补救不当,艺术性会日渐消散。二、古代诗文阅读(一
16、)课内文言文 9 分7.下列对词类活用现象分组正确的一组是()死生亦大矣所以游目骋怀一死生为虚诞侣鱼虾而友麋鹿舞幽壑之潜蛟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群贤毕至顺流而东也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大”形容词做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游”使动用法,使纵展,“舞”使动用法,使起舞/“一”意动用法,把生和死等同,“侣”意动用法,以为伴侣/“舍”
17、名词做动词,建造屋舍,“名”名词做动词,命名,“东”名词做动词,向东行驶。故答案选 B。8.下列各项从特殊句式角度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 客有吹洞箫者高余冠之岌岌兮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B. 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不吾知其亦已兮C. 为仲卿母所遣府吏见丁宁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 步余马于兰皋兮此余之所得也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汉语特殊句式辨识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
18、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选项 A,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高余冠之岌岌兮” 定语后置;“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式。选项 B,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安”做宾语;“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疑问词“何”做宾语;“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吾其亦已兮。选项 C, “为仲卿母所遣”被动句式;“府吏见丁宁”宾语前置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式。选项 D, “步余马于兰皋兮”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故答案选 B。9.下列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府吏闻
19、此变,因求假暂归虎因喜,计之日:“技止此耳!”B.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C. 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转头向户里,新见愁煎迫【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 项,前一个“因” ,副词,于是、就;后一个“因” ,连词,因此。C 项,前一个“以” ,介词,把;后一个“以” ,连词,相当于“而” 。D 项,前一个“见” ,动词,见面;后一个“见” ,介词,表被动。B 项,两个“相”都是指代性副词,可译作“他” 。故选 B
20、。【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二)
21、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游龙鸣山记【明】陶安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日“禅寂” 。
22、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 。其西有“听松轩” ,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 。又北,上为“招云亭” ,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 。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
23、,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选自陶学士集 ,文字略有改动)【注】章:大材。褰裳:撩起衣裳。沆瀁:水深广的样子。心平气易:心情和悦。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B
24、. 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C. 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D. 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11. 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春霁既久,风日暄丽峭壁对立,状若华表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其北有“甘露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A. B. C. D. 1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 双峰县 2018 2019 年高 一下 学期 开学 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68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