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18 级高一(下)入学考试语文试题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左传的“闲笔”“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笔法。从左传中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 “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 ,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 ,由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恢
2、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泽之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 “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 “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 “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 , “正笔”也显得
3、呆板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而从主题上说, “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 “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左传常常在风云激荡处宕开笔墨,写出一两件小事件、小情节,以小事件显示大历史发生的具体情景,以细微处展示大人物真实的心理动态。 左传定公十年,宋景公宠爱向魋,将公子地的四匹白马转送给向魋,引起公子地的不满,向魋准备逃亡,宋景公伤心欲绝,竟然“目尽肿” ,一个细节写出了景公内心的无限悲伤,这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次写出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钱钟书管锥编有“一饭之恩仇”的论述,他指出,一饮一饭,分配不均,看似小事却往往引
4、发政治的连环报复,甚至造成激烈的流血冲突、朝野动荡。 左传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件记载。宣公四年,郑国大夫子宋、子家一起朝见,子宋以其“食指动” ,预言此日“必尝异味” ,而恰逢郑灵公烹制楚人送来的大鼋,两人相视而笑。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子宋染指而出,两人最终杀死了郑灵公。襄公二十八年记齐国“公膳日双鸡” ,而饔人却将鸡更换成鸭子,御者又换掉鸭肉只送上肉汁残汤,这让子雅、子尾愤怒异常,从而导致齐国庆氏集团被逐事件的发生,而这场宫廷流血事件又恰恰改变了齐国的政治走向,致使陈氏家族在崔、庆之乱中渔翁得利,篡取了齐国的政权。“细笔”不细, “闲笔”不闲, 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
5、细微处走来,大历史常常是由一连串小事件构成的。(摘编自光明日报 )1.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闲笔”往往是叙事愈紧张出现的频率愈高,它的出现使历史故事的叙述张弛有度,制造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B. 左传中“闲笔”涉及的小事件、小情节常在风云激荡处出现,看似无关紧要,却有叙事结构与主题上的双重意义。C. “正笔”的生命活力离不开“闲笔” , 左传也正是借助“闲笔”才显示出其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D. “闲笔”既是一种文学笔法,也是春秋文学艺术品格的体现,某些叙述还能够体现出春秋人的精神世界、审美偏好。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依
6、据左传中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大量运用,推论出“闲笔”这一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在春秋时期已经成熟。B. 文中举晋人张骼、辅跞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的例子,主要证明了“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这一观点。C. 文章通过对“闲笔”不闲、 “细笔”不细的探讨,揭示了左传独到的眼光,也印证了细微处、小事件影响大历史的观点。D. 文章围绕美学效果和文学价值这两个角度,列举了相应的事例,论证了“闲笔”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观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历史的发展过程是跌宕起伏的, “闲笔”更能显示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因此, “闲笔”比“正笔”具有更高的
7、艺术成就。B. 左传中“目尽肿”这一个细节展现出宋景公的伤心欲绝,此前中国叙事文学中并未出现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C. 左传记述了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终招致杀身之祸这一事件,钱钟书“一饭之恩仇”的观点就是据此提出的。D. 齐国“公膳”上双鸡被替、只送上肉汁残汤,激起了大臣的愤怒并最终导致齐国易主,这足见小事件能够直接改变国家的政治走向。【答案】1. C 2. B 3. B【解析】【1 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C 项, “左传也正是借助闲笔才显示出其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
8、步”错误, “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不意味着“借助闲笔才显示出其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故选 C。【2 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 B 项, “主要是为了证明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这一观点”错误。为了证明“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 。故选 B。【3 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
9、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A 项, “闲笔比正笔有更高的艺术成就”在文中没有依据;C 项,钱钟书据左传中的事例提出“一饭之恩仇”的观点于原文无据;D 项, “小事件能够直接改变国家的政治走向”说法错误,小事件为政治走向的改变作铺垫。故选 B。【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辰州途中
10、沈从文小船去辰州还约三十里,两岸山头已较小,不再壁立拔峰,渐渐成为一堆堆黛色与浅绿相间的丘阜,山势既较平和,河水也温和多了。两岸人家越来越多,随处可以见到毛竹林。山头已无雪,虽尚不出太阳,气候干冷,天空倒明明朗朗。小船顺风张帆向上流走去时,似乎异常稳定。但小船今天至少还得上三个滩与一个长长的急流。大约九点钟时,小船到了第一个长滩脚下了,白浪从船旁跑过快如奔马,在惊心眩目的情形中小船居然上了滩。小船上滩照例并不如何困难,大船可不同一点。滩头上就有四只大船斜卧在白浪中大石上,毫无出滩的可能。其中一只货船,大致还是昨天才坏事的,只见许多水手在石滩上搭了棚子住下,且摊晒了许多被水浸湿的货物。正当我那只
11、小船上完第一滩时,却见一只大船,正搁浅在滩头激流里。只见一个水手赤裸着全身向水中跳去,想在水中用肩背之力使船只活动,可是人一下水后,就即刻为激流带走了。在浪声哮吼里尚听到岸上人沿岸追喊着,水中那一个大约也回答着一些遗嘱之类,过一会儿,人便不见了。这个滩共有九段。这件事从船上人看来,可太平常了。小船上第二段时,河流已随山势曲折,再不能张帆取风,我担心到这小小船只的安全问题,就向掌舵水手提议,增加一个临时纤手,钱由我出。得到了他的同意,一个老头子,牙齿已脱,白须满腮,却如古罗马战士那么健壮,光着手脚蹲在河边那个大青石上讲生意来了。两方面都大声嚷着而且辱骂着,一个要一千,一个却只出九百,相差那一百钱
12、折合银洋约一分一厘。那方面既坚持非一千文不出卖这点气力,这一方面却以为小船根本不必多出这笔钱给一个老头子。我虽立即答应了不拘多少钱统由我出,船上三个水手,还是一面与那老头子对骂,一面把船开到急流里去了。见小船已开出后,老头子方不再坚持那一分钱,却赶忙从大石上一跃而下,自动把背后纤板上的短绳,缚定了小船的竹缆,躬着腰向前走去了。待到小船业已完全上滩后,那老头就赶到船边来取钱,互相又是一阵辱骂。得了钱,坐在水边大石上一五一十数着。我问他有多少年纪,他说七十七。那样子,简直是一个托尔斯泰!眉毛那么长,鼻子那么大,胡子那么多,一切都同画相上的托尔斯泰相去不远。看他那数钱神气,人快到八十了,对于生存还那
13、么努力执着,这人给我的印象真太深了。但这个人在他们弄船人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小船上尽长滩后,到了一个小小水村边,有母鸡生蛋的声音,有人隔河喊人的声音,两山不高而翠色迎人。许多等待修理的小船,一字排开斜卧在岸上,有人在一只船边敲敲打打,我知道他们正用麻头与桐油石灰嵌进船缝里去。一个木筏上面还搁了一只小船,在平潭中溜着。忽然村中有炮仗声音,有唢呐声音,且有锣声,原来是村中人正接媳妇。锣声一起,修船的,放木筏的,划船的,无不停止了工作,向锣声起处望去。多美丽的一幅画图,一首诗!但除了一个从城市中来的人觉得惊讶,难道还有谁看到这些光景矍然神往?(沈从文湘行散记 ,略有删改。 )4. 下列对
14、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段的内容,既表现了作者对辰州途中自然山水及相关风物的喜爱之情,也为下文的小船上滩及“老头子”的出场作了铺垫。B. 一个水手跳入水中,岸上人沿岸追喊,听到一些关于“遗嘱”之类的回答,既表现了他们的互助精神,也说明“为激流带走”的事时有发生。C. 增加一个临时纤手的钱,不拘多少,全由我出。一方面表现我的慷慨,更重要的是,我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和敬意。D. 最后一段的内容,与边城中的渡船、爷孙俩、黄狗、吊脚楼、端午捉鸭等,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具有一种“田园牧歌”之美。5. 结合全文,怎样理解文中第五段“但这个人在他们弄船人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
15、罢了”这句话?6. 本文是一篇旅行记,在文章结尾,作者描写了一幅小小水村如诗如画的生活景象。从全文看,这样安排有何好处?【答案】4. C 5. (1) “老头子”年纪大了,还是想方设法多挣点钱,表现了“老头子”艰难的生活境遇。 (2)弄船人认为他狡猾,说明他们已经对生活的苦难习以为常,并不觉得年近八十的老人这样卖命地拉活有什么不合常理。 (3)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悲苦生活状态的深切同情和对他们漠视生命意义的委婉批判。 6. (1)小船上尽长滩后,看到小小水村,使辰州途中的内容更为完整。 (2)途中看见一位水手意外身亡和一位老纤夫执着于生存的故事,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苦难结尾转而对一个典型的水村风物进
16、行描绘,点面结合,更显真实,写出水村淳朴的民风,美好的生活。【解析】【4 题详解】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 项, “一方面表现我的慷慨,更重要的是,我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和敬意”分析错误,主要是担心到这小小船只的安全问题。故选 C 项。【5 题详解】该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不能只抓住所给句子作表面解读,要深入文本
17、,关注前后文进行分析。理解时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分析研究,几个分句的要对分句逐个解读,有使用修辞手法的要还原。此题要求理解“但这个人在他们弄船人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这句话的含义。抓住关键词理解分析,表层含义:“又老” ,老头子七十七,快到八十了,对于生存还那么努力执着,表明他生活的艰难。 “狡猾” ,是因为老头子和他们讲价钱,在他们看来,年近八十的老人卖力气赚钱好像是正常现象,表明无论是老人还是那些弄船人,他们对生活的苦难早已习惯了。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角度分析,那些弄船人认为老头是“又老又狡猾的东西” ,表明他们对生命的漠视,作者对此种态度有委婉的批判。深层含义:作者对老人的态度从前
18、句“人快到八十了,对于生存还那么努力执着”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悲苦生活状态的深切同情。【6 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手法的角度分析其作用。此题要求回答结尾的好处,从内容看,结尾描写一幅画面,使辰州途中的内容更为完整;从手法看,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主旨,前面写“一位水手意外身亡和一位老纤夫执着于生存的故事”是“点” ,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苦难,结尾转而对一个典型的水村风物进行描绘,是“面” ,这样点面结合,更加细致的写出水村淳朴的民风,美好的生活。【点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
19、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1911 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她感到恐怖。出于叛逆和反抗,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生活。这使她由
20、一个地主的女儿沦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为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 ,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在萧红笔下,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侮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迫。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联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
21、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重视角,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源” ,恬淡、空灵,周作人称之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 。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 ,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
22、生活。比如张爱玲,在她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 。五四时期的涂女士、卢隐,都是持女性视角的,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唯一的。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同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需依赖虚构的想象。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生机勃发。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赏作者的描写细致、明丽和新
23、鲜。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 。他认为作者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范式”或者“顶峰” ,不同意对她的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她坚持自己。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现代的,开放的,尊重个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
24、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摘编自林贤治回首看萧红)【相关链接】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 ,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整个民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对“生”的追求的,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阅读萧红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这些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成都市 新津 中学 2018 2019 年高 一下 学期 入学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68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