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四川省雅安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雅安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雅安市 2018-2019学年上期期末检测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近几年,以汉服圈为代表的古装文化实践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态势。在文化传播领域,例如方文山在 2013年创办“西塘汉服文化周” ,建构了一个以汉服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场域。在产业资本领域,与汉服相关的产业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现在,身穿汉服的身影已经时常出现在大学校园、商业广场和地铁公交等公共场域,进一步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不过,有的汉服爱好者却表达了不同的焦虑, “现在的汉服圈都很浮躁,很多人已经退圈,因为已经背离了初衷” 。有人曾对汉服文化内部的构成做过普及:
2、一是汉服爱好者,即已接触汉服,对汉服有一定了解,认同汉服复兴的主要观点与理念;二是汉服生活者,即将汉服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三是汉服复兴者,主要进行理论研究或服饰考据,或负责引导社团、举办活动,较大范围地复兴推广汉服。显然,一种内部的阶层被呈现了出来。在公共场合身穿自制汉服的第一人王乐天等,同汉服生活者一起,他们构成了金字塔结构的塔尖和塔身。而汉服爱好者则是金字塔形结构的基座。汉服复兴者规定汉服文化的边界,而汉服生活者则以一种与世俗生活决断的决心进行实践。例外的是汉服爱好者阶层,他们的参与程度显然要低,远没有生活者“壮士断腕”式的决心。因而,在汉服文化越来越被关注的当下
3、,汉服圈内部的焦虑情绪,也许可以解释为汉服爱好者同另两个阶层的脱节。而这种愈发不稳定的结构,则正是汉服文化在持续冲顶过程中的隐忧和未来可能遇到的发展壁垒。汉服爱好者介入汉服圈的动力,往往来自动漫文化的影响。如果要进一步厘清这一群体的文化需求,则必须首先将他们从汉服圈中剥离出来,去放置在青年亚文化实践的脉络中进行观察。汉服爱好者首先关注的是亚文化实践的满足形成的对主流文化的仪式性抵抗策略和沟通尝试。然而,汉服文化复兴者和生活者强调汉服文化的正统性,这就造成汉服圈内出现了爱好者同“考据派”的二元对立。随着汉服文化热度升高,传统影楼写真为代表的行业也开始介入古装拍摄。此时,为了维护亚文化内部的纯洁性
4、,汉服爱好者又斥其为“影楼装” ,拒绝承认同汉服文化的关系。这种内部分裂导致的不稳定结构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如何尽快理解汉服文化金字塔基座的庞大人群的构成成分和文化诉求,保护他们的参与热情,是夯实传统文化复兴人群基础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摘编自赵运涛画里有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近年古装文化实践呈上升态势,商场及车站等公共场所常见身穿汉服的身影。B. “西塘汉服文化周”创办人方文山,是汉服复兴者,属于金字塔形结构的塔尖。C. 汉服生活者与汉服爱好者、汉服复兴者相比,参与汉服文化实践的程度不高。D. 继承传统文化主要需要文化精英的引
5、领,也需要庞大的基层爱好者的支撑。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汉服文化在文化传播与产业资本领域的突破,证明汉服文化实践呈上升态势。B. 文章区分了汉服文化圈不同构成人群的特点,对汉服爱好者的相关论述较多。C. 文章从汉服圈内部阶层脱节、正统性与纯洁性二元对立等角度论述了其焦虑。D. 文章先交代汉服文化实践近况,再分析复兴的焦虑,后指出要注意的方面。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汉服圈内的阶层分化与阶层之间的脱节,可能成为汉服文化实践的发展障碍。B. 汉服爱好者的介入动力首先是亚文化实践的满足,其次才是被主流文化吸引。C. 汉服圈出现二元对立现象,表现为
6、汉服爱好者与汉服复兴者和生活者的对立。D. 厘清汉服爱好者的文化诉求,保护他们的热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复兴。【答案】1. B 2. C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A项,以偏概全, “古装文化实践呈上升态势”缺少定语限制,原文为“以汉服圈为代表的古装文化实践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态势” 。B 项,根据原文方文山创办“西塘汉服文化周”可推知此项正确。C 项,对应错位,原文为“例外的是汉服爱好者阶层,他们的参与程度显然要低” ,应是“汉服爱好者
7、阶层” “参与程度低” 。D 项,无中生有, “文化精英的引领”于文无据。故选 B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C 项, “正统性与纯洁性二元对立”不正确。从原文来看,文章从汉服文化的实践壁垒、汉服爱好者的诉求等角度展开论述,正统性并不与纯洁性形成二元对立。故选 C项。【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这类题目解答时
8、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B 项, “被主流文化吸引”不正确,由原文可知,汉服爱好者的介入动力中没有“被主流文化的吸引” ,而是对主流文化的仪式性抵抗。故选 B项。【点睛】第 2题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渐渐朱以撒空无一叶的九重葛,整个冬日在寒风中抖瑟。近日发现有星点紫红色的叶芽从枝条的骨节探出,每一日都非常微弱地发展。与此同时,朋友赠送的洋兰,细细地看,正在敛约着极盛时刻的嫣红,细微地走向它的反面。这两种走向,因为太细了,往往让人浑然无觉。正常的生长或者凋零,都是在难以分辨中进行的。在叙述这种进展程度时,我经常运用两个字渐渐。一滴融入了清水的墨,坠落在白色宣纸上会有多大,效果如何,一般人是难以言说的。有的人挥毫时左手总是攥着一团卫生纸,墨一入纸,便飞蛾扑火般地敷上去,吸干。于是右手不断地写,左手不断地吸,一眼可见手头功夫的匮乏。同时,左手这个寒酸的动作与优雅的右
10、手难以匹配。我习惯了墨汁垂落,宣纸柔软承露般地接住它的圆润,然后缓缓化开。其向着外围扩散的模样毛茸茸的,内浓外淡,内黑外白,非人工可以合成。搁笔后挂起,品一盅茶后再去看看,晕化恰到好处,比挥毫时刻多了一些水乡气息。因为渐渐,才如此微妙。深沉的夜色里,宁静中传来更夫的脚步声,还有低沉的梆声。好像时间是由更夫带来的,由他来向梦中人传达时间的进度。在一个缺乏钟表的年份,更夫出现,在深夜里,替人守时,使梆声飘入睡意里。夜,在渐渐中流转。那些赶早的人满怀感激,起身收拾行囊,穿过夜幕渐淡阗寂的街巷,悄悄地消失在远处。不少旧日的文本都展示了这个情节,甚至由更夫把夜间许多叙事的残片缝缀起来,让深沉的夜晚有一些
11、动感在更夫的步履下,舒缓的、浸润的青石板路面上,共同地流露出连绵的湿意。一位小姐倚在临街窗旁,右手执一柄描花纨扇,正朝窗外张望。街面上耍把戏的正在调遣三寸不烂之舌,寻常话语一经渲染,灿若桃花。小姐渐渐笑了,很平和。她把手抬起来,让纨扇更近于自己的脸庞,一旦笑颜大展,纨扇已经遮掩了春色。春色三分毋须多,泛滥起来就不那么可爱了。像一夜秋风凌厉,打落万千叶片,这与我偏重于渐渐的心理相违。有的黄叶就能生出一些美感。它是先落下两片,再落下两片。一点点地递进,含蓄文雅,有一种长调般的韵味。让人端详着树顶,晚秋正在缓步移近,天空在落叶的疏朗中渐大,这个秋天才算是一步一步被拥有了。孩子渐渐地长大了,长辈渐渐地
12、老去,每个人都朝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进展,由小到大,由壮而衰。老子是不看好强壮的,物壮则老,他说。在他眼里,人最好不要长大,永远地柔、弱,这样就有无限生机。生活慢下来时,孩童说着稚气无忌的话语,无知以至无畏。疏离了天性,超常地精明有心计,善于察言观色,在我眼里,这样的孩童就让人讨嫌了。我读到几幅儿童书法,笔下老到,甚至老气横秋,心里就十分惋惜。在这个变数很大的空间里,没有多少人乐意那么长久地等待。一粒花蕾,不要急于让它成为一朵花。生活的节奏在看不见的地方支配着我们的手脚呢。主人从草地上觅食的鸡群里挑了一只芦花色的公鸡,作为款待客人的佐食佳肴。从炖罐里飘出来的肉香,让人贯串起放纵奔跑于田畴地角、花径
13、草丛中正常生长的过程。从出壳到长成,完全是自然而然的积累,允许生长的缓慢。主人安时处顺的生存观,显然有过人的耐心。我们在口舌感到快感的同时,还有一种美感,渐渐递增起来的美感。像自然草木那样,渐渐地生,渐渐地长,渐渐地枯黄;像自然四季那样渐渐地来,渐渐地渗透,渐渐地转换。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九重葛与洋兰让人浑然无觉的向上生长过程写起,显示出作者是个生活的有心人,也引发了下文关于渐渐的思考。B. 本文思路开阔,今古相接,由物及人,形散神聚,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渐渐”的感悟与思考。C. 本
14、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例如第三段,将有的人书法手头功夫的匮乏、书写动作的不协调和“我”从容不迫的书写、悠然自得的心态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渐渐”的体悟。D. 作者善于借生活片段来表达情感,如老到乃至老气横秋的儿童书法,既表现出对孩子的惋惜,也包含着对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5.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关于“渐渐”的多个场景,请分两类概括,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场景组织到一起的?6. “渐渐”在本文中有哪些意蕴?“渐渐”在行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答案】4. A 5. 主要写了两类场景,一类是自然场景:九重葛与洋兰等草木正常生长与凋零,秋天等四季自然转换;一类是生活场景:书法作品自然晕化,
15、更夫步履舒缓为人报时,小姐以纨扇遮挡住笑颜,小孩子稚气与老成,主人安时处顺地养鸡与炖鸡等,作者是通过感受、观察和想像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的。 6. (一)意蕴:自然万物生灭兴替的进程节奏多是缓慢渐进的;社会生活的众多情景也因从容渐进而显示出美好;作者主张的生活态度要安时处顺,遵循自然渐进的节奏,而不要急功近利。 (二)作用:“渐渐”明示了各材料的共同性,是贯穿材料的线索;以之为题,总领全文,点明主旨。【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 项,
16、 “文章从九重葛与洋兰让人浑然无觉的向上生长过程写起”不正确。九重葛是生长过程,洋兰是盛极转衰凋零过程,第二段开头句点明生长与凋零。故选 A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题干给出的关键句,通读全文,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子加以概括。从原文来看,第段描写了九重葛和洋兰的自然生长与凋零,第段描写墨迹的晕染,第段描写更夫打更,第段描写小姐掩笑,第段写人生的成长与更替,第段写芦花鸡的自然成长和主人的安时处顺,可以从自然场景和生活场景角度将其归类。这些场景,既有作者的亲身感受,也有作者的想象,可见是被作者用感观和想象
17、串联起来,服务于“渐渐”这一主题的。【6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再通读全文,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如本题要求答出“渐渐”的意蕴和作用,第一问,可通读全文逐段概括。从全文来看,作者先写了自然界中的九重葛与洋兰等的生长与凋零,反映出自然万物生灭兴替多是缓慢渐进的。接着写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场景中的人,表明社会生活的众多情景也因为从容渐进而显示出美好。第段又将自然与人合起来写,表达出作者安时处顺,遵循自然渐进的生活态度。第二问,从结构上来看,全文围绕“渐渐”展开, “渐渐”明示了各材
18、料的共同性,是行文线索;并且“渐渐”是文章的标题,有总领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得出本题答案。【点睛】第 1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语言和手法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通读全文,关注细节。 (1)快速通读全篇,依据写作顺序理解思路;(2)找出议论性的段落和语句,快速把握作者情感及全文思想主旨;(3)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品味语言特色及创作风格;(4)分析写作手法;(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 最近,11 岁的
19、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为了短短 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 3万多元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 5000元。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 ,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很难达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
20、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 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摘编自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 , 中国青年报)材料二图 1 2017 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说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各有四个柱状图表示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情况,分别依次表示该学段学生“参加一个辅导班” “参加两个辅导班” “参加三个辅导班” “没有辅导班”的情况统计)图 2 2017 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类型的比例(摘编自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状况的调查报告)材料三剧场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
21、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不了, “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都坐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这种情景被称之为“剧场效应” 。(摘编自校外教育须警惕“剧场效应” ,光明网 2018年 1月 8日)材料四“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 。对于“减负” ,要坚定地“减” ,更要科学地“加” 。“加”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比
22、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读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内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摘编自减负:“减”的背后应科学地“加” , 中国教育报)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被调查的各学段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参
23、加了课外辅导班,说明在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课外辅导是非常受重视的。B. 从数量上看,大多数被调查学生参加过辅导班,初中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比重最高。在所有被调查学生中,参加两个及以上课外辅导班的学生人数比重最小的有 36.5%。C. 选择证书考级培训、学科竞赛辅导的比例达到了 21.6%,说明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也不完全是为了学习文化,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D. 调查发现,选择纯文化课程补习的远超过其他类型,几乎撑起了课外辅导的半边天,可见,来自文化学科方面的压力仍是主要的。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堆砌时间与金钱的
24、“烧钱游戏” ,而不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这样必定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B. 面对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负”口号,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地“减” ,更要科学地“加” ,这种“加”包括降低课程难度,有效介入课后活动。C. 中小学生假期竞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剧场效应”在教育中的典型体现。它折射出公众对教育的焦虑、无奈以及随大流的态度。D.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孩子们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暑假,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9. 假期“补课热”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说明。【答案】7. C 8. C 9. 负面影响:家长经济负担增加,不堪重负;违背教学教育规律,孩子容易滋生厌学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雅安市 2018 2019 年高 上学 期期 检测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68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