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陕西省咸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咸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咸阳市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第 I 卷(阅读题 共 70 分)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对联的起源,就其两两相对的艺术哲理来说,源于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的天地赋予万物的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就其两两相对的表现形式来说,则源于我国远古的民谣和古代诗文的对偶句,是由对偶句嬗变而来的。古代民谣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 ”诗经上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在屈原作品中,对偶句更是不乏其例。以上各类对偶句,都含有对联对句的因素,但严
2、格说来,都只能算作对联的影子,还不能说这就是对联的开端。对联的正式开端究竟始于何时?以往一般都遵从清代著名联家梁章钜在他的楹联丛话中所言:“楹帖(楹联)始于桃符。 ”据蜀祷杌所载:“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梁氏所言,即据于此。于是,我国对联界即普遍认为“联萌五代” 。但近代以来,我国许多对联学者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普唐而兴于五代。因此, “联萌于五代”之说是不对的,至于说“联兴于五代”则符合事实。据(晋书记载,张华曾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互作通报,陆以“云间陆士龙” ,荀以“日下荀鸣鹤”互报姓名。这
3、被许多人认为是我国古代的第一联。而我们能见到的保存至今的唐代规范联作则更多。如夏民安联人心声中有唐太宗在藏晋祠贞观宝翰门前题的“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莫高窟发现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等,还有日本人写的史馆茗话一书记载的唐人联“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 。到了宋元阶段,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又有了题赠联、书院联、名胜联、喜庆联、哀挽联,谐音联、灯联等等。就其语言运用和表现形式而言,不但坚持了从律诗借鉴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实破,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特点,以长短句创作对联,形式更加变化多姿。同时,出现了不少联作名家,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陆游、文天
4、祥等等。明初,由于洪武皇帝除夕传旨,无论公卿士庶,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对联创作进入繁荣阶段。清朝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对联创传更是盛极一时。 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得对联语体多样化,连同对联篇幅的增长,使其不仅可以写景、抒情,而且可以叙事、议论;不仅可以用来谐谑,而且可以讽刺。这一时期,不仅运用范围大为扩展,涌现出大批如解缙、纪昀般的联坛高手,甚至出现了理论研究与专论著作。(选自戴本恒对联艺术探微 ,有删改)1. 下到关于对联起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对联起于哪个朝代,有很多说法。对联界根据梁章钜 楹联从话的相关记载普遍认为
5、对联起于五代,但作者并不赞同这一说法。B. 我国古代很多诗文里有对偶句,对联两两相对的表现形式就是起源于我国远古的民谣和古代诗文的对偶句。C. 作者认为,古代民谣、 诗经以及屈原作品中的对偶句,尽管也有对联的一些因素,但还不能算是对联的开端。D. 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的天地赋予万物的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是对联两两相对的艺术哲理的来源。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五代时,蜀地的孟昶在除夕日让学士辛寅逊题写桃符,因为对辛寅逊的题词不满意而自己题写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B. 据 晋书记载,张华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以对联的形式互作通报,陆
6、以“云间陆士龙”为上联,荀以“日下荀鸣鹤”为下联互报姓名。C. 中国许多对联学者近代以来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晋唐而兴于五代,否定了“联萌于五代”之说,得出“联兴于五代”的结论。D. 唐代出现了许多规范的对联作品,如:“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等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元时期,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 ,又有题赠联、书院联等;同时,还出现了王安石、苏轼等不少联作名家。B. 宋元时期,对联形式变化多姿。因为对联不但保持了从律诗借鉴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吸收词曲
7、语言变化特点,以长短句创作对联。C. 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对联语体多样化,使对联的篇幅增长,使对联的运用范围大为扩展。D. 明代洪武皇帝下令无论公卿士庶,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使对联创作进入繁荣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清代以后的对联创作更是是盛极一时。【答案】1. A 2. B 3. C【解析】试题分析:【1 题详解 】A 项“对联起于哪个朝代,有很多说法”于文无据。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2 题详解 】B 项原文这样表述:“张华曾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互作通报” ,陆以“云间陆士龙”、荀以“日下荀鸣鹤”互报姓名。
8、所以说张华建议二人互作通报,并未要求以对联的形式,二人的通报在当时也并非是上联和下联,属曲解文意。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3 题详解 】C 项“ 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对联语体多样化,使对联的篇幅增长,使对联的运用范围大为扩展”有误,属强加因果关系。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李娟我妈是擅于到来的人。她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坏天气和无数行李。她冒雪而来,背后背一个大包,左右肩膀各挎一个大包,双手还各拎一只大包
9、。像是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一见面,顾不上别的,她先从所有包的绑架中拼命脱身。气儿还没喘匀,就催着我和她去拿剩下的东西。我跟着她走到楼下,看到单元门外还有两倍之多的行车。我妈为我带来的东西五花八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两根长棍。准确地说,应该是两棵小松树的树干。笔直细长,粗的一端比网球略粗,细的一端比乒乓球略细,大约三米多长。难以想象她是怎么把这两根树干带上班车的。要知道,在当时,所有的班车都不允许在车顶上装货了。放进下面的行李仓?也不可能。放到坐椅中的过道里?更不可能。况且她还倒了三趟车。总之这是千古之谜。她把这两根树干挂在我的阳台上方,然后让我晾衣脚她骄傲地说:“看!细吧?看!长吧?又长又细
10、又直!我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么好的木头!真是很少能见到这么好的,又长又细又直!”于是就给我带到阿勒泰了。是的,她扛着这两根三米长的树干及一大堆行李,倒了三趟车。没有候车室,没有火炉。她在省道线或国道线的路口等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她守着她的行李站在茫茫风雪之中,不知车什么时候来,也不知车会不会来。头一天她也在同一个路口等了半天,又冷又饿,最后却被路过的老乡告之班车坏了,要停运一天但第二天她仍站在老地方等待,心怀一线希望。后来车来了。司机在白茫茫天地间顶着无边无际的风雪前行,突然看到前方路口的冰雪间有一大团黑乎乎的事物。据他的经验,应该有三到五个人在那里等车。可是走到近前,却发现只有一个人和三到五
11、个人的行李。总之,她不辞辛苦给我带来了两根树干。它们又长又直又匀称,最难得的是,居然还那么细。她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完全能配得上城里人。却没想到城里人随便牵根铁丝就能晾衣服。后来我搬家了。那两根树干实在没法带走,便留给了房东。不知为什么,当时一点也不觉得可惜。又过去了好几年,搬了好几次家,最后打算辞职。我妈说:“你要是离开阿勒泰的话,一定记得把我的木头带回来。 ”到那时,才突然间感到愧疚。我告诉她早就没了。她伤心地说:“那么好的木头!那么直,那么长,关键是还那么细!你怎么舍得扔了!”却丝毫不提当年把它们带到阿勒泰的艰辛。那是 2003 年左右,我在阿勒泰上班,同时照料不能自理的外婆。工资六百块,两
12、百块钱交房租费,两百块钱存到冬天交暖气费,剩下两百块钱是生活费。也就是说,日子过得相当紧巴。我妈第一次来阿勒泰时,一进到我的出租屋,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房间的 30 瓦灯泡拧下来,统统换成她带来的 15 瓦的。第二件事是帮我灭蟑螂。那时我不敢杀生,后果便是整幢楼的邻居都跟着遭殃。我妈烧了满满一壶开水,往暖气片后面猛浇。黑压压的蟑螂爆炸般四面逃窜,更多的被沸水冲得满地都是。接下来的行程内容是逛街。乡下人难得进一次城,她列了长长的清单,然而什么都嫌贵,最后只买了些蔬菜。菜哪儿没卖的?但是阿勒泰的菜比富蕴县的便宜。还买了几株带根的花苗。天寒地冻的,她担心中途倒车的时候花苗被冻坏,便将它们小心地塞进一个
13、暖瓶里,轻轻旋上盖子。她每次来阿勒泰顶多呆一天。一天之内,她能干完十天的事情。每次她走后,好像家里搬走了一支部队。走之前,她把她买的宝贝花慷慨地分了我一支。我家没有花盆,她抬回一只塑料油桶,剪开桶口,洗得干干净净。又不知从哪儿挖了点土,把花种进去,放在我的窗台上。因为油壶是透明的,她担心阳光直晒下,土太烫了,对根不好,特意用我的一本书挡着。她走后,只有这盆花和花背后的那本书见证了她曾到来。而我,我最擅长离别。迄令为止,我圆满完成过各种各样的离别。我送我妈离开,在客运站帮她买票,又帮她把行李放进班车的行李厢,并上车帮她找到座位。最后的时间里,我俩一时无话可说,一同等待发车时间的到来。那时,我想起
14、来很久很久以前的另一场离别。旧时的伤心与无奈突然深刻涌上心头。我好想开口提起那件事,我强烈渴望得知她当时的感受。却无论如何都说不出一句话来。此时此刻,彼此间突然无比陌生。甚至微微尴尬。我又想,人是被时间磨损的吗?不是的,人是被各种各样的离别磨损的。这时,车发动了。我赶紧下车,又绕到车窗下冲她挥手。就这样,又一场离别圆满结束了。最后的仪式是我目送这辆平凡的大巴车带走她。然而,车刚驶出客运站就停了下来,高峰期堵车。最后的仪式迟迟不能结束。我一直看着这辆车。我看着它停了好久好久。有好几次强烈渴望走上前去,走到我妈窗下,踮起脚敲打车窗,让她看到我,然后和她再重新离别一次。但终于没有。(本文节选自遥远的
15、向日葵地)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 文中画线句采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母亲来看望 “我”时负重劳顿的艰辛,蕴含着深沉朴实的母爱。B. 母亲念念不忘两根木头,说明生活中的母亲是个勤俭节约的人,文中多次重复这件事,也说明生活中的母亲是个爱唠叨的人。C. 文章结尾 “但终于没有“独立成段,语言精练,韵味深长,耐人寻味。D. 本文写得跌宕起伏,将往事不断穿插叙述,表现母亲不计回报关心子女的慈爱形象,也蕴含了”我”的愧疚之情。5. 简要分析“树干”在文中的主要作用。6. 文中对“到来”和“离别”的叙写一详一略,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这样安排的好处。
16、【答案】4. B 5. 树干是母亲给“我”带来的东西中最值得一提的特别之物。在搬运树干的艰难中表现母亲的坚韧执着和母爱的深切。(或树干是母亲性格、母爱的寄托物)。以“我”舍弃树干的随意表现为人子女者对母爱的轻忽。在对树干态度“重”与“轻”对比中,表现母爱的伟大而子女往往忽视乃至轻视这种爱。 6. 一详:母亲到来时极尽铺陈,写母亲带的东西多,写母亲长途劳顿的艰辛,写母亲做的家务多,写母亲对“我”的照顾无微不至。在记叙和描写中表现母亲对“我”的深沉、细腻、无怨无悔的关爱。一略:写“我”送别母亲的流程化、形式化,写“我”无话可说的尴尬,表现出“我”对母爱受之无愧而对报答却疏于表达的冷漠惫懒。通过详略
17、对比鲜明地表达出“我”作为子女,顿悟到母爱的伟大无私和子女报答母亲的迟钝疏忽。表现了作者的反思,也引发了读者共鸣。【解析】【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 项, “文中多次重复这件事,也说明生活中的母亲是个爱唠叨的人”错误,此处多次出现主要是为了表现母亲坚韧和母爱的深沉。【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
18、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简要分析“树干”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明确树干是物象,再看物象与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从文中来看, “我妈为我带来的东西五花八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两根长棍”可以看出树干有着特殊的意义。 “树干的样子” “如何带树干上车”母亲多次提到树干的情节,表现母亲的坚韧执着和母爱的深切。从我和母亲对待树干的不同态度,表现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反思,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注重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思考,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详略在文中的运用。本文对母亲等车、我对母
19、亲如何带树干上车的猜测、灭蟑螂、栽花等内容都属于详写;本文对我送别母亲的流程化、形式化, “我”无话可说的尴尬属于略写。详略对比突出母爱的伟大和子女的疏忽迟钝。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随着经典琵琶古曲阳春白雪的响起,中央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家于源春的音乐课开始了。虽然课堂现场没有学生,但在直播平台的另一边,却是湖南、贵州、山西、陕西、甘肃、河北、黑龙江、广西、云南等 9 个省份 22 所学校的孩子们。这堂音乐课是“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大型扶贫公益活动中的一场。据悉,活动将邀请包括书法、民乐、戏曲、节俗等各领域的专家,打
20、造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直播课程。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让乡村里的孩子们也能体验艺术之美,是当下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也是美育的难点所在。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美育教育资源覆盖面”是重要的一条。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和辅导教师用好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将优质美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学校。在农村边远地区的学校上好传统文化课,最重要的还是解决师资问题。在传统授课上,应继续推进特岗教师计划,并在更大程度上向音体美教师倾斜,同时鼓励文艺工作者、文艺志愿者开展课外辅导;在网络授课上,要调动起社会各方面
21、积极性,联合建设美育资源的网络平台,开发更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育。(摘编自农村娃,上堂传统文化直播课 , 人民日报2018 年 6 月 27 日)材料二:图 1 人们对传统文化淡漠的原因图 2 人们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建议(摘编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的调查报告)材料三:当前,全球经济、文化交融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压力。一直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没有明确界定范围,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解释不够清晰。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解读不够,使得传统文
22、化与当代文化出现割裂现象。并且,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社会参与度不高,多是由政府实施的传统文化“包办传承” 。而社会各界参与文化传承的意愿不强,参与文化传承的渠道也不够通畅,文化传承成了政府的自娱自乐、自拉自唱,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同时,政府传承方式较为单一,无法引起公众兴趣,也不能形成有效对接,使得传播效率受到影响;或者部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片面地将文化传承当成一种宣传方式,将人民群众当成被动接受和训导对象,这也使得传播受到影响。当前的传播手段还主要在纸媒,网络上应用较少,这也从侧面抑制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摘编自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传承 , “人民网论坛”2018 年 5 月 9 日)材料
23、四:怎样才能让文物活起来?专家坦言,要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利用好文化遗产;要让人民群众零门槛、无障碍地接触到文化遗产;要推出更多的精品展览,满足人民群众的鉴赏需求。在文物之外,文化遗产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主要有赖于艺人代代相传。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除了需要孕育和培养“工匠”和“土壤” ,如何让其焕发新生同样不可忽视。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曾提议,将传统文化和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实施“手艺农村”计划,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不少专家也指出,传统文化的复兴应当有所扬弃,须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陈霞也认为,不能盲目“复古” “泥古”,要选择其与现代社会更契
24、合的内容,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摘编自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两会上这些声音值得关注 , “中国新闻网”2018年 3 月 16 日)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的活动采取了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直播课程形式,属于文化公益扶贫项目。B. 人们对传统文化淡漠,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人认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学校教育的缺位是重要原因。C. 当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的压力来自于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而其他方面对其影响微乎其微。D.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要有所选择,有所扬弃,避免全盘接受,可采用现代表达形式来保护、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陕西省 咸阳市 2018 2019 年高 上学 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68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