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四中学、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福建省莆田市第四中学、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莆田市第四中学、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 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四、六中联考试卷语 文(必修)注意: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4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 92 万个,并正以每天 1.6 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 10 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 “空心村”现象等。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
2、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 ,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在这里,
3、“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 ,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 700 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
4、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
5、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B. 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保护村落,有助于我们解决“从哪里来” “向何处去”的问题。C. 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D. 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B. 作者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分析了原因及做法。C. 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D. 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
6、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最主要的缘由是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B. 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C. 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D. 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和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乡村不无关系。【答案】1. A 2. C 3. A【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
7、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B 项, “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保护村落”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根据第三段结尾部分内容“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可知,文章意在强调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我们解决“从哪里来” “向何处去”的问题。C 项, “只要就”关系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原文是“唯其如此才能” 。D 项, “不是而是”关系错,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
8、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 。故选 A。【2 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 “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说法错误,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故选 C。【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
9、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 项, “其中最主要的缘由是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中“最主要的缘由”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是说“12 月 10 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 空心村现象等” 。
10、故选 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
11、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
12、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13、 3 小题,1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天湖海桀走进西部,你不可以不去看湖,看那高天大地上独有的液态的翡翠,看那独属于世界第三极的纯粹的原始,看那浑古苍茫中的生命的鲜活。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倒映在湖中的雪山冰肌玉骨,水面莹波荡漾。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你向她走去。天地安详,净若装饰,却又毫不虚玄,那实实在在的鲜美质感,那青春弥漫的天灵之光,使人在茫茫然然,浩渺无涯的醺然里,充满生命的自豪。心灵里清辉熠熠,通明如澈。恍恍惚惚之间,似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洒满光斑的湖面上诱惑着、浮迤着它伸向太阳,伸向尽头,伸向谜一般的深处,却又分分明明
14、铺展在脚下地球上的喜马拉雅海消失了。而这片湖水却更加年轻,更加美丽,更加温情,像一位默默无语的仙女,静静偎依在雪山的怀抱;又像是一轮永远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在那幽远而又孤独的清澈里,在那只会消失不会变老的诗意中,守望着那个终极的谶语天湖的独异举世无双。她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没有园艺,没有楼阁;不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棵小树都不长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是草显示出的坦然。所有的只是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无限静卧于斯。面对这样的境域,你生命的孤独,本能的渴望,会就此蜕变。距离消失了,坦途历历。你只想再看一眼真切的雪山、冰川、草原;你只想再
15、领略一次三伏的清凉,超凡的意味,归宿的自然;你只想在荒野的深处,看着瀚海落日的苍凉,走向真朴,走向纯粹既而,在突如其来的孤寂中,在恍如隔世的空落里,在幽梦般的清逸和爱悦般的境界中,忘记尘世的喧嚣和魅惑,忘记所有的烦闷和苦恼。心啊,如汪洋中的船,高扬着鼓胀的帆,全部的目的和向往都只会是那可以真正落脚的坚实的彼岸火热,温情,弥漫着人烟和爱的祥祺的所在。然而,像日落后星辰的闪耀一样,当你回到都市,回到那个被欲念之力旋转不已的尘世的轨道上。你会在楼群的挤压中、酸雨的雾霭中、烦嚣的昏冥中、应酬的喟叹和无常之苦的缘分中想起这片美如理想的蓝色,想起她乳汁般的纯净;想起她超拔的仙姿,恍然间,别梦依稀心里充满空
16、寥的忧伤。于是,你在自我的影子里结识安慰,在人生的沉浮中呼唤真情,在迷惘的苦痛中虚拟现实,在无序的回味里吟诵自然既而,怀着稽首的肃穆,怀着洗礼的庄严,怀着对阴柔的向往,怀着对挚情的依恋,思念那西部的奇伟浩瀚,思念那独属于荒野的纯净,思念那原始的真实,思念那你曾触摸过的鲜活的梦境。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在那片超凡的泰然里,在那摇篮的煦暖里明亮着、闪烁着你或许会说,西部的天湖的确很美,可我更喜欢长江黄河,我赞美大海的瑰丽,我崇拜汪洋的宏伟。我知道,在你心的屏幕上,一旦离开,天湖就正在远去,像退潮的浪花,苍茫在微濛濛的天际一片片鱼鳞状的沙滩裸露出来。一块块赤褐色的废墟袒呈开来。可是我要说,你
17、还是忘不了天湖啊!那天外世界的干净,那自然原始的真朴,那对生命本质的贴近,多么深孚,多么坦然;多么沉静,多么空灵;多么神秘,多么纯粹。寻阅一次,就会成为生命链条上的一个链扣。无须想起,不会忘记。没有痛苦,不思喜悦;没有哀伤,不求幸福所有的只是那亲爱之中的本真的渴望,所有的只是那深不可测的生命的悲壮和交响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选自经典美文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天湖的特异,主要表现在她生存的环境只有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和仙灵的水上。B. “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抒发了作者离开天湖后对天湖真挚而纯
18、洁的依恋之情。C. 这篇散文以深邃凝重的意蕴、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而独具魅力。D. 本文写出了天湖的独特之美,她美丽迷人的景色比长江黄河还要宏伟瑰丽,让人的心灵为之震撼。5. 文章用“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作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天湖的美?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4. C 5. 与文章开头部分 “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 ”遥相呼应,使结构更加严密完整。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天湖的深沉怀念,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6. 直接描写,绘形绘色,写出了天湖的清澈、静谧、古朴而神秘之美。运用比喻、比拟手法,将天湖比作“液态的翡翠”
19、“天然的水墨” “静默的仙女” “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天湖纯朴、柔静之美。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天湖的开阔、明净、静谧、安详与都市的拥挤、污染、烦杂、喧嚣对比,更鲜明地突出了天湖迷人的优美景色。【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A天湖的特异主要不是她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山和水,而是她古朴、安谧、空灵、和谐等优美动人的意境,这些才给作者以深深的生命感悟。B运用比喻手法。D “比长江黄河还要宏伟瑰丽”说法欠妥,于文无据。原文是说有人喜欢长江黄河,这是为了说天湖具有另一种独特的美。【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作答,本题
20、作答为“与文章开头部分“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遥相呼应,使结构更加严密完整。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天湖的深沉怀念,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点睛:散文的结尾在内容上一般有深化或升华主旨的作用,在结构上要注意照应的作用,答题时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即可。【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手法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两方面去找,散文的写作手法一般就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修辞手法涉及的范围就广了,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文句理解和分析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53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邵雍字尧夫。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
21、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 ”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 ”遂不复出。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 ”乃事之才,受河图 、 洛书 、 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及执亲丧,哀毁尽礼。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 ,因自号安乐先生。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
22、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 ”不复称其姓字。或留信宿乃去。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 ”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不设防畛,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
23、为,或投劾去。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嘉祐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赐谥康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 ,有删节)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尝造其庐 造:建造B. 躬樵爨以事父母 樵:砍柴C. 父子昆弟每相饬曰 饬:告诫D. 士之道洛者 道:取道8.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
24、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B. 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C. 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D. 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邵雍少时志向远大,广泛阅读,刻苦磨砺,周游四方。后来拜北海的李之才为师,学习河图 、 洛书 、 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B. 邵雍安贫乐道,司马光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邵雍常到田间耕作,把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 ,自号安乐先生。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莆田市 第四 中学 第六 2018 2019 年高 上学 期期 联考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68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