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微”视角下的“大”能量彭 榕网络谣言是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下,网络使用实体以特定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务、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解释。也有络谣言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由此可见,网络谣言是基于网民通过网络对某一事件表达立场、观点,并传递事件本身的信息(非全面也非客观),网络谣言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也并非完全与事实真相相悖,只是未经证实的一种舆论形态。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并非都经过求证,也不排除个别人通过微博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和言论,以制造舆论焦点的目的。绝大部分微博博主都来自社会底层,与传播新闻媒体、主流门户网站的从业人员不同,他们很少带有预设立场和功
2、利性,但也缺少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理性思维,微博博主发布信息更多是率性而为,其优势与不足都是显而易见的。绝大多数微博博主身上的“民粹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且往往以弱者面孔出现。在平民话语权得到伸张的今天, “有话要说”的人越来越多, “屌丝”声讨“二代” 、官员腐败等能得到诸多网民的回应与关注,但往往很少有人去确认这些信息本身真实与否。这些现象都在客观上促进了谣言的产生和扩散。基于信任人际群体的传播特征。微博传播信息基本遵循博主发布信息,粉丝接收信息,并进行下一轮次传播这一规律,微博传播信息一般情况下是基于信任的人际群体。而信息在信任的人际群体里传播时一般会呈现出传播者不过多考虑信息的真伪而
3、直接进行下一轮次传播的现象。这种基于信任群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插上了翅膀。谣言酿成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谣言一旦产生,就会借助互联网这样开放的平台呈“爆炸式”的扩散,大量的网民和普通民众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接触到谣言信息。此时,有的民众会出于不同目的或相信或半信半疑,并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民众的实际行动又反过来印证着谣言,从而引发谣言在更大范围的传播。例如,在“抢盐风波”中,网络传播盐要涨价或吃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的谣言,大批民众便涌到街头抢购,抢购行为也似乎印证了谣言的内容,从而引发了更大范围的抢购风潮。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一旦有公众将传闻付诸行动,必然会引发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难免酿成
4、公共危机事件。由于微博发布信息多属于个体行为,受信息发布者素质、知识视野、判断能力等因素影响,多加入了发布者个人的理解,往往不能全面地反映客观事实。此外,在微博发布信息的过程中,不可否认有个别博主不经过求证,就将道听途说的信息通过微博发布出去,甚至个别怀有不良用心的博主歪曲客观事实来发布微博信息。在此,需特别指出的是,微博实现了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影响力大的博主发布的信息更容易扩散并引发二次传播。当这些不能准确反映客观事实的信息对公众有足够的吸引力时,网络谣言将不可避免地产生。(节选自人民论坛)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必须经过论证
5、,符合事实。微博则明显不同,发布的信息无须经过论证,也有人借微博传播虚假信息与言论。B. 网络谣言主要通过微博这个媒介传播没有事实根据、未经证实的信息,且这些信息反映的是广大网民感兴趣的事务、事件或问题。C. 微博发布信息的轨迹:首先博主发布信息,其次粉丝接收信息,基于信任,稍加过滤筛选,他们就进行了下一轮次传播。D. 微博传播的模式为一对多,网络谣言主要产生于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博主发布的不能准确反映客观事实的信息,并引发了再次传播。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着谣言传播的原因及危害,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结构十分清晰。B. 第四段中,作者列举“
6、抢盐风波”一事,是为了论证谣言有二次传播的“爆发力” 。C. 文章第二、三段从客观事实出发,从两个层面阐述了谣言得以快速传播的深层次原因。D. 文章最后指出微博发布受发布者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直接决定了发布内容的真伪,当发布的信息不能反映客观事实时,网络谣言必定发生。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某一事件表达的立场与观点,传递未经证实的信息即为网络谣言,其实这些谣言并非完全空穴来风与事实真相相悖。B. 绝大部分微博博主之所以发布信息率性,是因为他们来自于社会底层,很少带有预设立场与功利性,缺少媒体人的专业素养与理性思维。C. 网民传播
7、谣言信息,一些民众出于不同目的相信和半信半疑,民众采取行动来印证着谣言,谣言在更大范围传播,从而酿成公共危机事件。D. 微博发布信息大多数属于个体行为,一般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主要与信息发布者的素质、知识视野、判断能力等因素相关。【答案】1. D 2. B 3. C【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A项, “发布的信息无须经过论证”错误,根据原文“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并非都经过求证”可知,该项曲
8、解原意, “并非都经过求证” ,说明有些信息经过了求证。B 项, “主要通过微博这个媒介传播没有事实根据、未经证实的信息”错误,由原文可知,微博只是互联网传播媒介之一。C 项, “稍加过虑筛选”有误,原文的表述是“不过多考虑信息的真伪” 。故选 D 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B 项,是为了论证“谣言有二次传播的爆发力 ”错,由原文可知,是为了论证谣言会借助互联网这样开放的平台呈“爆炸式”的扩散。故选 B 项。
9、【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C 项,混淆关系, “出于不同目的相信和半信半疑”错误,根据原文“有的民众会出于不同目的或相信或半信半疑”可知, “出于不同目的相信”和“半信半疑”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应该是选择关系。故选 C 项。【点睛】第 2 题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
10、。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二)文学类作品阅读(15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白玉盅林清玄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 。 “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
11、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苦瓜俗称“锦荔枝” “癞葡萄” , “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所无法表达的。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在灶台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偏偏家
12、里就种着几株苦瓜,有时抗议无效,常被妈妈逼着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是因为家中的苦瓜生产过剩。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惯生吃” ,把苦瓜切成透明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有一回和画家王蓝一起进餐,他也最嗜苦瓜,一
13、个人可以吃下一大盘,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点也不苦。有一家江浙馆里别出心裁,把这道菜叫做“白玉生吃” ,让人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味,吃在口里自然想起故宫的“白玉苦瓜” ,里面充满了美丽的联想。画家席德进生前也爱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还能下厨。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灌肉,每次请客都亲自做这道菜。上市场挑选最好的苦瓜,还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细心地捣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瓜里,要塞到饱满结实,或蒸或煮,别有风味。一次,画家请客,我看到他在厨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时,真觉得人生的享受无过于此。我们开玩笑地把画家的拿手菜取名为“白玉盅” 。如今画家去了,他拿手的“白玉盅”也随他去了
14、。我好几次吃这道菜,总品不出过去的那种滋味。苦瓜真是一种奇异的蔬菜,它是最美和最苦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 。以前有一种酸酸甜甜的饮料,广告词是“初恋的滋味” ,我觉得苦瓜可以说是“失恋的滋味” ,恋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恋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个人不能尝苦,那么也就不能体会到那苦中的美。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去年我在南部,看到一大片苦瓜田里长出累累的苦瓜,农民正在收采,他们把包着苦瓜的纸解开,采摘下来,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颗的白玉。我站在田边,看着篮中满满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里的美,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我买了一
15、个刚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几天以后,苦瓜枯萎了,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丝毫不苦,风味尽失。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它是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白玉盅”为题,不仅点出了写作的对象,而且突出了苦瓜的外表美,流露出作者对苦瓜深深的喜爱之情。B. 苦瓜不但外表美,而且切开也是美的,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人站在苦瓜面前,特别是在夏天,心中就会有凉意的感觉。C. 作者在第段说苦瓜“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 ”,
16、在第段又说“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 ,这貌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D. 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苦瓜来寄托人生的感悟,告诫世人要像苦瓜一样,不但要有外表美,而且要拥有心灵美。5. 作者在第段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苦瓜之美的?请结合文本简析。6. 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最后要写看苦瓜树和买苦瓜的经历?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4. D 5. 从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写苦瓜白玉般的色彩,疣状突起部分长得细致。从触觉的角度进行描 写苦瓜触摸起来清凉滑润。运用衬托手法,用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来衬托苦瓜的颜色质地,衬托之中既突出了苦瓜的颜色质地之美,又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
17、 运用比喻,把苦瓜比作白玉,表现对苦 瓜的喜爱。联想,由苦瓜联想到了清朝的玉雕 “白玉苦瓜” 。 6. 作者通过写看苦瓜树,表现了自己在田里看到颗颗白玉般苦瓜的喜悦激动之情;通过对买苦瓜的描述,表明了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的观点。 与第段照应(与前文的“白玉苦瓜”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考核标题,BC 项考核内容,D项考核手法,其中 D 项,错在“告诫人要像苦瓜一样,不但要有外表美
18、,而且要拥有心灵美” ,犯了牵强附会的毛病。故选 D。【5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表现手法的题目,要求分析作者在第段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苦瓜之美,答题时先明确手法,然后解释,再分析效果,从着眼点看,写苦瓜白玉般的色彩,疣状突起部分长得细致,苦瓜触摸起来清凉滑润,视觉和触觉相结合;从艺术手法看,用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来衬托苦瓜的颜色质地,衬托之中既突出了苦瓜的颜色质地之美,又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把苦瓜比作白玉,表现对苦瓜的喜爱。【6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某情节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分析在文章的最后写看苦瓜树和买苦瓜的经历的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作答,从内容看,作
19、者通过写看苦瓜树,表现了自己在田里看到颗颗白玉般苦瓜的喜悦激动之情;通过对买苦瓜的描述,表明了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的观点,升华了文章的主旨;从结构看,与第段“白玉苦瓜”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 1035 所
20、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 )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 31 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 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
21、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摘自 2018 年 2 月 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材料二: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材料三:2014 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
22、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 “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 ”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摘自 2016 年 12 月 17 日中国教育报 ,有删节)材料四: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
23、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 ,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 “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 “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 ,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 ,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
24、”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 “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 2017 年 12 月 6 日中国教育报 ,有删改)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 31 个省(区、市) ,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 55%。B.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教师本身的素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C. 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是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郎溪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69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