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2019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2019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2019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湖南师大附中 2019 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中国历史上存在 1300 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上。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
2、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在 1300 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
3、、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
4、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股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
5、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那里找得到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1. 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B. 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C. 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现实问题的见解。D. 20 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
6、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B. 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的西学东进。C. 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D. 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 1300 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 1300 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7、。B. 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其三场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C. 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他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D. 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答案】1. C 2. C 3. D【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A 项, “明清时期” ,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错” 。由原文可知,明清的科举考试依然不是单一的,三场考试内容也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B 项, “八股文过关了”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错” 。原文是“只
8、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D 项, “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错,原文是“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2 题详解】试题分析:C 项, “它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错,由第二段“科举考试内容繁多” “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 “经史时务策”可知,科举制度不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
9、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D 项,朱熹、顾炎武不是科场“屡试屡败”的学者,也没有对科举制度本身进行过批判,原文说的是“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股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灯塔看守人【波兰】亨利克显克微支离巴拿马不远的阿斯宾华尔岛外的灯塔看守人失踪了。这个灯塔极为重要,必须在十二小时内找一个新的灯塔看守人,这是驻巴拿马美国领事的任务。但根本没人愿意应征。灯塔看守人差不多
10、就等于一个囚犯,除星期日外,不能离开这个不过一亩的孤岛,每天有一条小船给他送粮食和淡水来。他的工作就是每天黄昏爬上四百多级台阶,到达塔顶上的灯边,打开导航灯,黎明时再关掉它。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僧人般的生活。正当领事法尔冈孛列琪着急万分时,有一个老人来自荐继任此职。来者约七十来岁,精神矍铄,腰背挺直,举止风度宛然一个军人。“你从什么地方来?”“我是波兰人。 ”“你办过公事没有?有没有公职人员的证明文件?”老人从怀里掏出一块褪色绸子,把绸包解开来,说道:“这些就是证件。这个十字勋章一八三年 得到的;这个西班牙勋章从卡罗斯党战争里得到的;这是法国勋章;这在匈牙利得的。后来,我又在美国跟南方打仗,可他
11、们没给勋章。 ”于是,法尔冈孛列琪先生拿起那张文件来看。 “哦,史卡汶思基?哦!在短兵相接的时候,缴获两面旗。你真是个勇敢的兵士了。 ”“我也能做一个忠诚小心的灯塔看守人。 ”当晚,那新任的灯塔看守人显然就职了,灯塔已照常把明亮的光映射在海面上。史卡汶思基立在露台上,他此时的感觉,有些像一头被追赶的野兽,终于在人际所不能到的洞窟里,获得了藏身之处。他想起了平生经历的种种旧事,一部分惊险的生活,他曾对法尔冈孛列琪说过了;但是此外还有无数的没有提起。他在澳洲做过金矿工,在非洲掘过钻石,又在东印度做过雇佣兵,经营过牧场,开办过铁厂,不幸都破产了。在他看来,冥冥之中有一只巨大而仇怨的手,在到处跟着他。
12、但是史卡汶思基有着印第安人的坚忍,还有极大的镇静的抵抗力。终于他老了,渐渐地失去了精力,逐渐憔悴下去。最后,只剩下一个念头在支配着他,那就是希望休息。老年人大概都喜欢离群独处,好象先已有了入墓之感。对于史卡汶思基,这座灯塔也就一半等于坟墓。现在,在这个小岛上,回想起从前种种漂泊,不幸和失败,简直可以付之一笑。但是警醒的时候来了。某一天,小船送来了淡水和食物,除了平时的东西外,还多了一个包裹。老人满心奇怪地解开包裹,是几本书;他拣起一本,看了看,他的手大大地颤动起来。他遮掩着眼睛,好像不信似的,仿佛在做梦一般。原来是一本波兰诗集。他忘记了自己曾给波兰侨民协会捐助了半个月薪俸,那协会就赠他这几本书
13、,以示答谢。他心跳得更厉害了,他好像在这孤岛上将要举行什么庄严的典礼了。阿斯宾华尔的大钟,正在鸣报下午五时;天宇清朗,净无云翳,只有几只海鸥在空中盘旋;大海摇摇欲睡,波浪喁喁低语。远处阿斯宾华尔的白色房屋好像在微笑。忽然,在这大自然的肃穆中,可以听到那老人的颤抖的声音:圣母啊,你守护着光明的琛思妥诃华,你照临在奥思脱罗孛拉摩谢天主予我以重生现在又何不显神迹使我们回到家乡。他读不出声了,哽咽起来,颓然仆地,银白色的头发拌和在海沙里。已经四十年了,不听见祖国的语言;而现在这语言却翻越重洋,到另一半球上访孑然独处的他。这是多么可爱可亲,而又多么美丽啊!老人哽咽不止,他只能以一场伟大的哭泣来祈求热爱的
14、祖国给他以饶恕,他的确已经把祖国丢在一边。终于,短如一瞬的暮色沉下来,遮隐了白纸上的文字。老人便枕在石上,闭着眼睛。于是,那“守护着光明的琛思妥诃华”的圣母便把他的灵魂送回故土。忽然,有人在史卡汶思基头上喊道:“喂,老头儿!起来!怎么回事?”老人睁开眼来,吃惊地看着站在他面前的人。站着的是港警约翰生。“怎么啦?你病了吗?”“没有。 ”“可是你没点灯。一条船出了事,亏得没淹死人,要不你得吃官司呢。你被免职了。 ”几天之后,有人看见史卡汶思基在一条开往纽约去的轮船上了,腰背伛曲,但目光很亮。他怀中带着一本书,不时地用手去抚摸,好像唯恐连这一点点东西也会离开他。(选自二十世纪外国小说读本 ,有删改)
15、【注】1830 年,波兰贵族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在华沙起义,史称“十一月革命” ,失败,以后几十年中多次起义。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篇写小岛生活单调乏味,为史卡汶思基的出场和介绍其曲折经历做铺垫;写灯塔的重要,为主人公失责被免职埋下伏笔。B. 老人对法尔冈孛列琪讲了部分惊险生活,但破产逃债等没有提起的事还很多,让他产生了被追赶的野兽暂获藏身之处的感觉。C. 文中划线句子视听结合,写出了海面清朗洁净、柔和肃穆的特点;表现了老人阅读诗集时的觉醒和沉浸其中的独特感受。D. 小说把民族的兴衰和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艺术地表现了一条朴素的真理;心理描写、情景交
16、融都显示了其特色。5. 小说对史卡汶思基做灯塔守护人之前经历的叙写独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 主人公最后因失职被解聘而不得不再流浪,作者想借这个结局表现哪些意蕴。【答案】4. B 5. 借助人物的简要对话,通过一枚枚勋章的来历扼要介绍了他的从军经历;就职后,通过史卡汶思基的心理活动(回忆)补叙了他复杂的经历。 6. 因思恋故国而失职,表现了史卡汶思基对祖国无限的眷恋和热爱;突出了史卡汶思基苦难辛酸的命运,赋予人物强烈的悲剧色彩;表明了祖国和故土会给予苦难的人们强大的精神力量。【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
17、一项” ,B 项, “破产逃债”说法不正确,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九段,原文为“他在澳洲做过金矿工,在非洲掘过钻石,又在东印度做过雇佣兵,经营过牧场,开办过铁厂,不幸都破产了” ,并没有提及逃债的事情。还有并不是因为没有对法尔冈孛列琪“破产等没有提起的事还很多” ,而让老人产生了被追赶的野兽暂获藏身之处的感觉。故选B。【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对史卡汶思基做灯塔守护人之前经历的叙写独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某情节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答出补充的内容是什么,重点答出“介绍了他的从军经历” “补充介绍了他复杂的工作经历” 。【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主人公最后因失职被
18、解聘而不得不再流浪,作者想借这个结局表现哪些意蕴” ,这是一道根据人物的结局分析文章的意蕴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是分析在人物的身上表现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此题答题的重点在于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对祖国无限的眷恋和热爱” “命运苦难辛酸” ,表达的主旨为“表明了祖国和故土会给予苦难的人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 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
19、,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 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
20、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 , 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
21、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B. 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 ”C. 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D. 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字而幼孩,遂而鸡豚。8. 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轮扁,斫车轮的木工称“轮” , “扁”是该木工的
22、名字,这是古汉语中一种人物称谓法,如弈秋、庖丁、孟姜等,均属此类。B. 夫子,有时特指孔子,一般是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现在用来称呼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略含讥讽。C. 我国素有“丝绸之国”之称,丝织品主要有绮、锦、缎、绫、缣、纱、縠、罗等重要品种。缣素,是供作书画用的白色细绢,洁白的称素,带黄色的称缣。D. 墨竹一派,即湖州画派,是中国画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北宋文同、苏轼等,长于画竹,画竹叶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主张必先“胸有成竹”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墨竹赋中,苏辙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为喻,认为文同画技固然高超,但画竹只是表象,真正的目的是
23、借此表达自己对万事万物规律的深悟,即“有道” 。苏轼并不赞同,认为苏辙只得其意,未得其法。B. 第二段二人围绕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之竹的玩笑辩论,实际上是彼此心照不宣地谈论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即艺术美不等同于自然美,如筼筜谷偃竹 “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C. 前人评此作“戏笑成文” ,文章颇多诙谐之语,妙趣横生,惟其如此,乃见二人“亲厚无间” ,如文与可“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与下文苏轼“废卷而哭失声”形成映衬,以喜写悲,益见其悲,体现的也是艺术的辩证法。D. 本文先议“胸有成竹”画论,是画偃竹图的基础;再叙二人诗歌酬答,是偃竹图的由来;后写见画思人,抒悲怆之情:通
24、篇以画相贯穿,以怀念故人为中心,挥洒自如又章法谨严,形散神聚。10. 把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答案】7. B 8. A 9. A 10. 所以, (对事情)常常是在心里认识到了,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平时自认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忽然不明白了, (这种现象)难道只是画竹才有的吗?拿着丝绢来请他作画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厌烦他们,把丝绢丢在地上骂道:“我要把(这些丝绢)去做袜子!”士大夫们传着他的话,把这作为话柄。【解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 师范大学 附属中学 2019 年高 学期 第一次 阶段性 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69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