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遂川县二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江西省遂川县二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遂川县二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吉安县中、遂川中学 2017-2018 学年度高一联考语文试卷第 I 卷 阅读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 “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 。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
2、为“赋” , 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楚地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 采菱劳商 九辩 九歌 阳春 白雪 。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 。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 离骚 招魂 天问 ,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 ,却
3、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 ,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 。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 汉书地理志及王逸楚辞章句等,都言及楚人信巫而好祠, “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
4、神”的风俗。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九歌 ,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 ,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摘编自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楚辞”一词,目前已知最早出自司马迁,用来泛指楚地的歌辞。宋人黄伯思的观点认为, “楚辞”具有浓厚的楚地文化色彩。B. “楚辞”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后来专指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不使用四
5、言句。C. 继诗经之后, 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影响深远的诗歌总集,其内容不仅包括屈、宋等人的作品,还包括后人的模仿之作。D. 楚辞与汉赋是有区别的,虽然汉代人把楚辞称为“赋” ,但为了区别这两种文体,现代人已经不大将“楚辞”称为“屈赋”了。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诗句的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B. 楚辞的诵读不同于歌唱,也不像散文的读法,而是“不歌而诵” ,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吟唱” 。C. 与整齐四言体的中原歌谣不同,楚辞属于每句长短不一的杂言体,这是其体式上的显著特征。D. 楚辞的篇幅较长,虽然已经不适宜歌唱,
6、但是文辞繁丽,富有内涵,能够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楚辞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楚地发达的音乐与歌谣的影响,二是楚地盛行的巫教的渗透。B. 楚辞,特别是屈原的离骚 、 天问等一些长篇巨制,在形式上已经完成了对歌谣的突破。C. 楚国君臣百姓崇信巫术,以歌乐鼓舞祭祀诸神,这种文化氛围使屈原作品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D. 与楚辞相比,同时期的中原歌谣很少 运用神话材料,缺乏浓厚的神话色彩,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答案】1. B 2. C 3. D【解析】【1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
7、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 项, “专指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分析有错。这种诗体不是不使用四言句而是“不是整齐的四言体” 。故选 B 项。【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 项, “每句长短不一
8、”句意理解错误,原文是说“每句可长可短” 。故选 C 项。【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D 项, “中原歌谣很少运用神话材料”无中生有。文中没有相关内容。故选 D 项。【点睛】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的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
9、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绳子的故事莫泊桑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只见牛的犄角,富裕农民的长毛绒高帽,农妇们的头巾在集市上攒动。尖厉刺耳的嘈杂声嗡嗡声一片,持续不断,气息粗犷。不时还可听到一声从乡下人结实的胸脯里发出的开怀大笑,或者系在墙边的母牛的一声长哞。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布雷村奥士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
10、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村乌勒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大声喊道:“奥士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 “奥士纳大爷, ”
11、他说, “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乌勒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具商马朗丹先生,他看见您捡到了啦。 ” 老人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 “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
12、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村的长工马利,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村的乌勒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在酒馆里、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
13、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有了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然而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
14、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 文章开始的一、二段属于环境描写,它为奥士纳的出场提供了舞台,也为奥士纳的悲剧命运提供了社会背景。B. 小说对马具皮件商仅写了三次,着笔不多,因为他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可有可无。C. 奥士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D. 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
15、风格特点。5. 小说中置奥士纳大爷于死地的外部力量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奥士纳的?他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案】4. A 5. 小说中置奥士纳大爷于死地的外部力量有三种:一是马具商的诬告,二是乡政府的审问,三是周围群众的奚落。在这场逼死奥士纳大爷的围攻中,马具商是发难者;乡政府的审问,代表官方压制,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猜测与不信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奥士纳大爷忧郁而死的第三方面力量是众人的嘲笑和奚落。这三股力量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无形的罗网,而其核心又是社会的道德堕落、愚昧的偏见和可怕的习惯势力。 6. 从动作、神态(外貌) 、语言、心理上对奥士纳进行描写刻画的
16、。奥士纳大爷是法国北方诺曼地区一个勤俭、诚实、爱面子而又执拗的下层劳动人民形象。【解析】【4 题详解】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 项, “因为他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可有可无”分析有误,因为没有马具皮件商的诬告,就没有奥士纳的悲剧。C 项, “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分析不准确,主要反映的应是当时法国社会的道德堕落问题。D 项, “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与“含蓄冷峻的
17、风格特点”分析错误,小说把作者自己的爱憎、褒贬寄托在情节中,体现出对人物的深深同情,没有讽刺之意,也并非冷峻,而是将激情隐藏在内容的描写之中。故选 A 项。【5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小说中置奥士纳大爷于死地的外部力量。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领悟小主的主旨。理清情节,小说中,奥士纳大爷是个农民,他在赶集的路上偶然拾了一根绳子,偷偷藏了起来,但就这一藏,使他陷入被人污陷的泥淖。置奥士纳大爷于死地的外部力量有三种。曼纳村乌勒大爷丢了钱包后,乡政府首先审问奥士纳大爷,因为马具商说是亲眼看见他捡的,这当然是污告,马具商是发难者
18、;乡政府的审问,代表官方压制。他们都是置奥士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除此之外,周围群众的嘲笑和不信任,又把奥士纳大爷往死路上推了一把。这三股力量加在一起,构成一张无形的网,将奥士纳大爷牢牢地网住。这些无形的外部力量中,核心是人的愚昧、偏见和可怕的习惯势力。【6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文中从各种角度对奥士纳进行描写刻画,有动作“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 “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 ,有神态描写“气得满脸通红” “奥士纳大爷目瞪口呆” ,有语言描写“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 “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19、”有心理描写“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 “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 “越来越感到不安。 ”“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 。奥士纳大爷连地上是法国北方诺曼地区一个下层劳动人民形象。他连地上的一根绳子都要捡,表明他勤俭。他只是捡了根绳子,当被人污陷时,他老实地掏出那根绳子想自证清白,表现他诚实。当有人还了曼纳村乌勒大爷丢的钱包后,奥士纳大爷一遍又一遍地向别人说明这件事,表明他爱面子。然而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一直放不下这事,又表现了他的执拗。【点睛】解答关于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题
20、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线索,理清内容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实用
21、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城镇化”一词的出现显然要晚于“城市化” ,这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
22、的研究成果。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中共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这是近 50 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 。(摘编自“360 百科”)材料二(摘编自19502025 年中国与世界城镇化率比较)材料三:依法执政能力是党领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增效剂,具体表现为依法决策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城镇化进程中依法执政对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破解制度难题、统筹城乡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面对城镇化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法治是最好的化解
23、之道。一方面,建立健全以保障农民权利为核心的法治体系。从人口学意义上看,城镇化的本质问题是农民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保障农民的各项权利。通过立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构建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通过司法保障农民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长期帮扶机制;等等。另一方面,提高党对新型城镇化的依法决策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党领导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始终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制定发展规划,推进制度改革,保障农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要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坚持依法决策和科学决策,城镇化政策的调整
24、、农地征收补偿制度的修改、城镇地址和规模的确定等都要依法依规进行。(摘编自焦晓云加强党的领导,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力)材料四: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但在过去的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重物轻人、 “兴城不兴业,见物不见人”的现象,违背了城镇化规律。所以,中央一再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明确提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摘编自彭焕才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城镇化的关键)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城镇化率起步低,但是一直在增长,特别是 1980 年以后,我国城镇化率增长迅速,预计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遂川 中学 吉安县 2017 2018 年高 学期 联考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文档标签
- 语文试题
- 江西省遂川中学
- 2021年八年级上学期第四次大联考答案
- 江西省2020-2021学年五校联考试题高三年技术试题答案
- 2020-2021学年壶关县千校联考
- 2021届江西省九年级第四次大联考
- 2020-2021学年七校联考八年级上期末
- 江西省2020届九年级第五大联考
- 江西省2020届九年级第五次大联考
- 2020江西省第五次大联考
- 2020江西省九年级第五次大联考
- 2020-2021学年西安五校高三文综联考考试题文综
- 江西省2020届第五次大联考历史
- 江西省2021第五次大联考九年级
- 江西省第四次大联考试卷
- 江西省2021届九年级第五次联考
- 江西省2021届第五次大联考
- 江西省2021年九年级第五次大联考
- 江西省2021届九年级第5次大联考初三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69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