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方略】高考语文总复习板块二 专题二 第六讲 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考方略】高考语文总复习板块二 专题二 第六讲 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6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演练巩固提升,备考方略突破,板块二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第六讲 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课时作业检测,高考要求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整体情感类题目是面向整篇的考查,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要求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题型一 概括分析思想情感 一、古代情感常见内涵类型和表达类型 1情感内涵类型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诗歌没有两首感情相同的诗篇。但是,相对来讲,古诗传达的感情还是有大致相同的类型,以下八类情感是最常抒发的:,(1)忧国忧民之情:体验战乱离散的痛苦,同
2、情人民的疾苦,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制度的腐朽和统治者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 (2)建功立业之情: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热忱报国的激情,赤诚献身的心声等。,(3)思乡怀人之情:天涯羁旅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勉励,难舍难分的惜别。 (4)寄情山水之情: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归耕隐居的自在。 (5)感时伤逝之情: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与的焦虑
3、,凄美惆怅的记忆,悠长寂寞的思念。,(6)热情赞美:对英雄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亲情、爱情的赞美。 (7)人生梦幻之感:抒发青春的梦幻,理想的追寻。 (8)吟唱自然:自然的美妙,天地景观的美。,教材助解 1判断下列诗句抒发的情感类型。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类型: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类型: (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类型:,(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类型: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类型: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类型: 答案:(1)忧国忧民类 (2)感时伤逝类(或人生梦幻类) (3)建功立业类 (4
4、)思乡怀人类 (5)热情赞美类(或吟唱自然类) (6)寄情山水类,2.情感表达类型 古人写诗抒发情感,有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和委婉含蓄。就其表达的数量和层次看,主要有四种类型: (1)情感变化型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的情感往往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某种时空条件发生了变化,其情感在诗歌的前后文中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包括由喜转悲、由悲伤转为豁达释然等。赏析时应抓住其情感是怎样变化的,理解变化的原因。,(2)情感丰富型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表达感情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以某种情绪为主导,很多既相近又相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诗人没有相互矛盾的情绪,他(她)或喜或愁,或忧或惧,但这种情绪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动因相互作用
5、的结果。 赏析时应指明它表达了哪些情感,分析产生这些情感的原因。,(3)矛盾统一型 这类诗歌,诗人的情感由两种或多种差别较大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因为诗人的某种特殊境遇,或诗人所面对的事物较为复杂,对此,诗人产生了既悲又喜或既失落又充满希望等矛盾的心态,但这种矛盾情感又有机地统一于诗人的情绪中。 赏析时应指明有着怎样的矛盾情感,如指出“一方面(情感);另一方面(情感)”,或者“表面上看(情感);实际上(情感)”。,(4)情感单一型 所谓“情感单一”型,首先,其思想感情是相对固定的,前后没有变化,也没有矛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其次,感情内涵相对单一或固定。在浩瀚的诗歌宝库中,这类诗歌的总体数量要远远大
6、于其他三种类型的诗歌。,教材助解 2(1)宋代罗大经指出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含有“八悲”,你能读出几层来?试具体分析。 (2)曹操短歌行中“忧”字出现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有没有变化?,答案:(1)一悲地之远,距故乡千里万里;二悲秋之凄惨;三悲“作客”他乡;四悲“作客”之“常”,多年在外;五悲人已晚年;六悲衰体多病;七悲“台”之高迥;八悲孤独无亲朋。 (2)作者“忧”的可能是人生短暂,自己老年将至而大业未成;也可能是渴求贤才而难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有变化,由开头的低沉转到后来的昂扬。,二、概括分析情感方法要把握 典例1 (2018江苏卷)阅读
7、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寄和州刘使君【注】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 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题思路 这道题考查诗人含蓄、复杂的思想感情,“尾联”指明了思考的方向,“什么样”从分值来看应为3点。解答此题,要抓住分析情感“4途径”,从整体出发来规范答案。,形成答案 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
8、面题目。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注】 三晋:古晋国,春秋末韩、魏、赵三家分晋,故有此称。二陵:指崤山南北二陵,据左传载,崤山南陵是夏帝皋的陵墓,北陵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指白衣送酒的典故,晋代王弘遣白衣使者送酒给陶渊明。,这首诗是如何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借景抒情。登上望仙台见到“曙色开”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登山的畅快之情;借“云山皆北向”“风雨自东来”,抒发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借古伤今。“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表达了作者深
9、沉的历史感喟:历史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用典抒情。使用“彭泽宰”陶渊明嗜酒爱菊的典故和白衣送酒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并向友人寄出了愿与之陶然共醉的愿望。,分析诗歌情感“4角度” 1时间角度 以不同的时间段给诗歌划分层次,提出多个感情要点,从而把握作者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关键词角度 作者在诗歌中往往会用一两个词语或句子来点明诗歌的感情,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3描述对象角度 通过对情感的解读,从描述主体和客体的角度全面准确地把握作者复杂、变化的情感。 4意象角度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鉴赏分析诗歌的情感,
10、必须从意象入手。,题型二 评价观点态度 一、评价观点态度“3要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类题主要考查对诗歌所抒之情的理解、对诗歌内涵的揭示、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考生要达到如下三点要求:,1明确自己的观点。提炼观点一定要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 2结合诗(词)句进行细致分析,找到原诗(词)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来阐述理由和原因。 3分析评价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具体剖析。,掌握关键能力 评价观点态度“6角度” 1了解创作背景。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 2理解
11、诗歌内容。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前提和关键因素。 3把握作者情感。把握诗情,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4关注隐含信息。要能够听出弦外之音,以正确感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5要由表及里。从不同层面深入分析,体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关键因素。 6要全面准确。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剖析,避免架空分析。,二、解题思路示范 典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 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
12、、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翁:苏轼自称。,请结合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题思路 第一步:通读这首诗,整体理解该诗的主要内容 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外的天涯,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第二步:理解诗歌中的观点态度,需要抓住关键词、关键句 苏轼虽一生屡遭磨难坎坷,但因其思想受佛道思想影响颇深,所以总能以乐观旷达的胸怀来应对人生世事。另外,从诗歌前两句可看出黎族百姓对作者的热情,从而引发作者“莫作天涯万里意”的感慨,“莫作”二字写出作者虽远在天涯(海南)却不必有伤
13、怀之感;接着运用论语中曾皙言志的典故,借曾皙的志向说出自己现时的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感受。,对点训练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峡中览物 杜甫 曾为掾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 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 舟中得病移衾枕,洞口经春长薜萝。 形胜有馀风土恶,几时回首一高歌。 【注】 此诗是作者大历元年在夔州时作。三辅:作者曾任华州司功,华州属三辅,其地在长安附近。,有评论家认为本诗七、八句“近庸率,断非少陵真笔”,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阐述理由。 答案:不同意。七、八句意思是:夔州这个地方虽然山川壮美,风景秀丽,但风俗、生活环境不好,我什么时候才能离开此地回到家乡,并纵情高歌呢?
14、这两句中的“风土恶”与颈联中的“舟中得病”有内在的照应,第八句表达出强烈的回归家乡、回到京城的意愿,从而抒发思乡心切之情。不仅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同时符合律诗的,章法结构。“庸率”意为直白浅陋,此诗七、八句直抒胸臆,并非庸率,借此断定这首诗不是杜甫的作品,过于武断。 同意。七、八句意思是:夔州这个地方虽然山川壮美,风景秀丽,但风俗、生活环境不好,我什么时候才能离开此地回到家乡,并纵情高歌呢?作者在抒发归乡心切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眼下所居之地的不满,“风土恶”明显,表达出作者的不满甚至厌恶,而离开此地便要“高歌”,不符合杜甫温柔敦厚的性格。“庸率”意为直白浅陋,直接抒发思乡之情在情理之中,但直白地
15、表达对本地风土的不满,有失含蓄。评论者据此推断此诗不是杜甫原作,是有一定依据的。,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过 岭 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 【注】 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庾岭作此诗,时年66岁。 毵毵(s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甘”突出了“甘”之少,与“七年”之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情更加强烈。 B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梦里”对“醉中”,似梦似幻;“海
16、外”对“江南”,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睡梦,今日北归如醉里。,C颈联用典。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一词表明在山涧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心灵之尘。 D尾联中“谁遣”一句笔调活泼,是谁让山鸡忽然惊恐地飞起;“毵毵”运用叠词,新鲜贴切地写出了山中细雨纷纷洒洒的样子。 解析:突出的不是甘之少,而是甘之甜。 答案:A,(2)本诗表现了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这首诗既有叙事,也有描写。梳理作者的人生经历,从中把握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作答时,可逐联进行分析。,答案:诗的首联,写作者贬官归来,再饮曹溪甘甜之水,尽显他热爱生活的乐观;颔联写南迁海外如一梦,北归
17、江南如醉里,尽显他视世事如醉梦的洒脱;后两联波鸣空涧,雾绕征衣,山鸡惊起,花雨纷落,尽显他置身自然的畅快。,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晚桃花 白居易 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 【注】 亚,通“压”。校,通“较”,比较,较为。白侍郎:白居易时为刑部侍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勾画出桃花灼灼盛开、绰约动人的形象,以及它的清幽的生活环境。 B颔联写作者只因为忙中偷闲,这才发现了幽僻处“竹遮松荫”下的桃花。 C颈联采用议论和比喻的手法,既显露出
18、锐利的讽喻,又含蓄蕴藉,发人深思。 D尾联紧承颈联的议论和慨叹,写出了诗人的独具慧眼,以及惜花之情。,解析:选项分析错误,不仅是因为作者是悠闲、不被重视的人,才会发现晚桃花,还有若不是斜日临照,与红花相映,人们便观赏不到这“一树红桃”,故此项说法错误。 答案:B,(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解析:这首诗属于咏物言志,通过对晚桃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晚桃花的怜惜之情。同时通过颈联与尾联的分析,可以看出诗人对选拔人才的不同观点,诗人当时在朝为官,对于人才的选拔非常重视,选拔人才不应该看出身,而应该唯贤是举。,答案:对迟开的桃花的喜爱,同时也对晚来的桃花充满了怜惜之情;诗人自折一枝,也表
19、达了诗人对人才的不同看法,识别人才不应因其家世贫寒而不用,选拔人才应当唯贤是举;隐含了对官场上选拔人才时看重门第、不重贤能的风气的不满(或讽刺)。,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元日田家 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出门儿妇去,乌龙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 蛮榼:酒器。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士林:此处指读书人。,(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标题中,“元日”点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田家”点明了诗歌的内容。 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
20、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D“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解析:“元日点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错。诗中写的是百姓元日的情形,不一定是诗人写诗的时候。 答案:A,(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愉悦之情。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
21、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全诗自始至终无一句直写离情别绪,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义相近。 C“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
22、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D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解析:“语言直白浅显”错,语言不全是直白浅显的,全诗多处运用比喻,语言委婉含蓄。 答案:D,(2)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同情:颔联是对其长期得不到升迁的同情与安慰。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鼓励(期望):尾联鼓励其不辞辛劳,努力施展才华,建功立业。,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卜算子慢 柳永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砧、
23、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伬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三句点出当时已是深秋时节了,整个画面呈现出红和绿两种对比色,不是鲜红嫩绿,而是黯淡、憔悴的红和绿。 B上片前三句描绘出一幅大笔渲染、充满画面感的深秋枫叶图,秋色极浓,“登临”补出了上文之秋景是他登高所见,鲜明地点出主题。,C上片最后两句写浓重的秋声秋色深深地触动了词人的离情,从写景过渡到抒情,此刻涌上心头的愁恨是多么地浓重。 D全词的艺术特点主要是衬托渲染的手法和婉转往复的情思,
24、上片正衬,以苦景写悲怀,下片采取了总起总收、间以分述的笔法,使感情的抒发步步加深。 解析:选项中说“鲜明地点出”错误,应是“暗示出”。 答案:B,(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时,重点抓典型的意象和情语,“楚客登临”点明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份,正值暮秋,无限伤感。“脉脉”三句、“雨歇”两句写两相怀念的情状。“无言”句深进一层,表达作者无人可诉说的心情。“纵写得”两句表现了作者无可奈何之情。,答案:漂泊异乡的伤感。“楚客登临”点明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份,正值暮秋,无限伤感。对远人的思念。“伤怀念远”“脉脉人千里”直接抒发了对远人的思念。无法传递消息的无奈。纵然将离
25、肠万种尽情表达出来,但无人传递书信,也是枉然。,(1)下列对上阕“闲”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是说隐居之地有自然赠予的树林池塘,林木高耸,小路有清风绿竹,一切清幽野趣,体现了隐逸环境的“闲”。 B“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是说虽然年老但知足常乐,而且田园生活有更加难忘的快乐,真正做到了“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这体现了内心的“闲”。,C“旋移梅、要教当户,新插柳、须使依墙”写作者不迟疑立即行动,在门前墙边移梅插柳,不仅便于观赏更表明心志,这在行动上体现“闲”。 D“更论量,水田种秫,辟圃栽桑”,表明作者亲自从事农耕,体现了“闲”的生活方式与人生选择。,解析:“闲”是隐逸悠闲之意。“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是说词人知道田园常乐,又有“难忘”之事,内心并未平静;词人意在清除杂念以坚定隐逸之志,为下文铺垫。 答案:B,(2)请简要分析下阕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先写生活清贫困苦,家贫无人光顾,只有燕子筑巢做窝与己相伴,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闲居之乐。客人来访就烹茶焚香对饮,进一步写闲适之趣。接着表面是说自己年老,不能做官,配不上“紫绶金章”,实际上进一步表明自己无心官场终老田园的心态和志向。最后词人对于世人的嘲笑不以为然,反过来嘲笑那些汲汲于世俗功名的人太忙了,表现自己高洁独立、安贫乐道的人格操守。,课时作业检测,点击进入word,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69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