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12 第2讲 明确文体特征探知阅读规律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12 第2讲 明确文体特征探知阅读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12 第2讲 明确文体特征探知阅读规律(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 2讲 明确文体特征,探知阅读规律一、掌握论述类文本的三大要素1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论点一般出现在议论文的以下四个位置上:(1)在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如果表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一般就是论点。例如科学需要探索精神 痛苦也是精神财富等文章就是这样。(2)在文章的开头。从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在谈骨气这篇文章中,文章的第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是开门见山的中心论点。(3)在文章的中间。这种论点一般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
2、隐蔽性。(4)在文章的结尾。例如孟子论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分析,最后才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的。2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1)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2)理论论据。理论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运用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3论证论证是用严密的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
3、(1)常见的论证方法有:类比论证通过对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引用论证 引用名言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对比论证 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 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正确合理。(2)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层进式 论述内容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对照式 使用对比的手法论证总分式 一般有“总分总” “总分”等形式并列式 用几个分论点来论述中心论点考生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确定“论”的具体内容,把握每个分
4、论点的具体内容以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等,从篇章结构出发,分析文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二、落实论述类文本的三步读文法论述类文本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明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等为主要内容,读文的重点应放在厘清文章的论述关系和行文的逻辑关系。三步阅读法如下:第一步:边读边标出 3 类关键词根据表达的需要,作者在行文中往往精心选取 3 类词语来强调要表达的内容,有时还有意识地利用这些词语暗示文章的思路,读文时,要能迅速捕捉到并标示出来: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这类词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 及其概括词( 如“多数”
5、“少量”等表范围的词);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 基本” “重要” “最”等词) ;表已然未然的词(如“迄今为止 ”等) ,表或然必然的词 (如“如果” “可能” “一定” “或许” “已经”等);代词(如“这” “那” “它” “其” “此”等) ;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表因果关系的词(如“因为 ”“因此” “因而” “从而”等) ;表转折关系的词(如“但是 ”“反而” “其实” “实际上”等) ;表并列或递进的词(如“也 ”“不仅还”等) ;表分类分层的词(如“首先 ,其次”等) ;举例子的词(“例如” “如” );表解说性的词语(如“换句话
6、说 ”“所谓” “即”等) 。第二步:读文中要梳理出 2 类关系在阅读过程中,要梳理的关系有两类,一是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意;二是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句间关系注意区分各种复句的关系,如注意区分因果、假设、条件、目的、递进、并列、转折、承接、解说等句间关系;注意体会总起句、过渡句、总括句等句子与其他句子的关系。层次 从文本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如总分结构、递进结构等;从局部把握分关系 析段落内部、段落之间的关系。第三步:读完全篇构画行文结构图读完全文,根据前两步落实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梳理出作者的行文思路,形成全文的行文结构图。也可根据第 2 题四个选项对于文章论证关系的分析
7、,进一步矫正所画结构图的相关要素。如鲁迅拿来主义的全文结构图:Error!拿来主义从此结构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全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思路。真 题 示 例(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题目。 (9 分)所谓“被遗忘权” ,即 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 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8、 “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 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首先 , “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 ,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 , “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其次 ,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 “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
9、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 ,那 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 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最后 ,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 ,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 ;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 ,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
10、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 ,数字化记忆 信 息 提 炼抓关键词 理关系“所谓,即”表明开篇即阐释了“被遗忘权”的内涵。“使得”表明后面内容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结果。“意在”表明后面阐述“被遗忘权”的意义。就全文来说,本段的内容是全文的“总” 。本段共 4 句话,先阐释本文话题“被遗忘权”的内涵,接着介绍在大数据时代,记忆与遗忘平衡反转,遗忘变得困难,引出了“被遗忘权”出现的意义。题源对接信息有助于第 1 题 B 项的判断;信息 有助于第 2 题 D 项的判断。题源对接厘清第 1 段的关系有助于第 1 题 A 项和第 2题 A、D 项的判断。抓关键
11、词 理关系“首先” ,表分类分层的词,暗示段首是本段的中心句。“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 “进一步说”起阐释作用,这些词强调了“被遗忘权”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不同”表明此句重在阐释“被遗本段是论述全文的第一个分论点,表明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隐私的影响。本段共2 句话,第一句提出分论点,第二句从区别“被遗忘权”与“隐私权”的不同的角度进一步阐释分论点,因此两句是解说关系。忘权”与“隐私权”的不同。题源对接信息有助于第 2 题 B 项的判断;信息 有助于第 1 题 C 项和第 2 题 C 项的判断。题源对接厘清第 2 段的关系有助于有助于第 2 题 B 项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讲义 部分 专题 12 明确 文体 特征 探知 阅读 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70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