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语文之抒情性文体阅读(解析版)
《2018中考语文之抒情性文体阅读(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中考语文之抒情性文体阅读(解析版)(4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聚焦考点温习理解考点分析抒情文体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文体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作为更能充分体现出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抒情文体,就成了近年来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的命题热点。主要考察:(1)理解主旨。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2)文意概括。概括文章或段落内容,说出所描述的景物的特点。(3)情感把握。能够准确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4)写法探究。品味作品的妙处,说出文章在内容选择、结构安排、情
2、景结合、角度转换等方面的特色。(5)品读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说出其中渗透的感情,把握作品的语言风格。(6)个性解读。结合自己的体验,对文章的整体或局部内容谈自己的感受、感悟。(7)迁移模仿。连接生活,谈相关的经历、感受或是进行片段的写作训练。考点 1:把握作者感情的波澜抒情文体常常抒写作者的心灵历程,以饱满的、诗情画意的感情波涛来激起读者心潮的浪花,因此,阅读抒情文体,首先要把握作者的感情波澜。作者一般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展示感情波澜。第一,借助画面吐露真情,即寓感情于物象之中,以情为经,以词为纬,织出充满激情的风景画、风俗画、人物画。阅读时要善于把握作者这种构图的主体形
3、象。第二,凝结作者诗情的警句或为表达中心思想而反复出现的中心句。读者抓住了这些语句就能抓住作者抒情的脉络。第三,通过曲中见直、欲扬先抑、虚实相生和浓淡相衬等手法表现。考点 2:挖掘生活哲理阅读抒情文体,要挖掘作品蕴含的深刻的生活哲理,要以把握作品的意境为基点,以发掘作品的哲理为目的。阅读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探寻作品所蕴含的哲理。(1)警句剖析。(2)从篇末结语中探寻升华主题的语句。(3)从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象征作用中探索深化的哲理。(4)发掘作者寓于形象中的哲理。考点 3:品读语言揣摩、品味作品的语言色彩、音韵、节奏、句式结构、修辞方法等,这些都是抒情的表现形式。感情是倾注在语言中的,语言是
4、表达感情的凭借和媒介。考点 4:赏析艺术手法欣赏抒情文体,要重视艺术手法的赏析。艺术手法因文而异,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将自己的情怀植根于生存环境当中,通过这些环境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追求。象征是抒情文体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要充分理解抒情文体中的形象和事物、景物的象征意义。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种独特的地方也是需要我们着力思考、探讨的地方,是我们鉴赏的重点。名师点睛典例分类【真题呈现】【2017 届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至深至纯师生情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周有光先生给我们讲授文字改革课程,这样,我便有幸成了先生的
5、学生。后来,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为此也和几家出版社联系过,但都未能成功。2000年 2 月初,我向上海文化出版社郝 铭鉴先生提及为周先生出版文集的事。郝先生对 周先生素来敬仰,很爽快地同意出版四卷本周 有光语文论集 ,并由他自己担任责编,不过要 我大力协助。我把这件事报告给周先生,他也很 高兴。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 “主编是苏培成”。我拿到这份合同稿把它转交 给出版社时,删去了这句话。因为这些文章是周 本文作者苏培成先生的著作,我很愿意做一点编辑加工,谈不到什么名利。这部论集出版时没有具体署名由谁主编,只在出版说明里提到“论集的编选工作主
6、要由北京大学苏培成同志承担”,这就足够了。我和周先生很快就开始了论集的编选。周先生极为认真,经过多次商讨,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前三卷收录单行本著作,第四卷收单篇论文。每一卷文稿先由我复印做编辑加工,整理好后由周先生审定。周先生同意后,再寄到出版社。我、周先生和出版社三方面合作愉快,工作进展顺利。论集出版后,郝先生亲自带着样书来京,我们一齐到周先生家。周先生专注地翻看样书,表示满意,至此,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2007 年 5 月,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开展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奖的评奖活动。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按要求买了三部周有光语文论集 ,亲自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申请参评。事有凑巧,过了不久,我
7、收到吴玉章基金会的聘书,聘请我为这次评奖的评委。我被分在语言学著作评选小组,组长是胡明扬先生。8 月份,评选开始。我所在的小组专门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座谈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郭锡良说:“我认为在语言学类参评的图书中,只有周有光语文论集够得上特等奖!”他的意见得到了其他专家的响应,这部书最后被评为特等奖。在那次评选活动中,有一部参评图书是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 胡明扬先生要我仔细看看这本书,提出初步的意见供各位评委参考。我认真读了这本书,可是有的地方自己也拿不准。我就想起了周先生,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把书转给周先生,没几天就收到了周先生写来的读后意见。指出:“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不
8、妥。这种旧说法,不符合事实。汉字中有假借字和形声字,都表音,而且数量大。汉字是表意和表音的意音文字。 ”“书中胡乱混淆语言学和文字学。不妥。文字学在逻辑分类上属于语言学,但是语言学的理论不能胡乱用于文字学。 ”虽然这部作品最后未能获奖,但书中引用的美国学者 DS白瑟拉托文字以前中的话引起了周先生的注意。周先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很想读一读。他对我说,你看看北大图书馆有没有。我到北大图书馆一查,还真有,于是借出来给周先生送去。那时周先生已经 102 岁了,正在生病住院,我到医院把书交给他。这是本很厚的英文书,但不到半个月,周先生就把书读完了,这令我十分敬佩。今年 6 月,周有光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
9、简出版。书中收入我们之间往来的信件 118 封。语文书简出版后,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给我发来邮件,谈了他的读后感。他说:“昨天一口气读完了语文书简 ,这才知道您和周先生之间的师生情有多深、多纯,多么珍贵。我也从中获得做人、做学问的许多教益。 ”我受了他的鼓励,就写了这篇文章,用以自勉。(选文有改动)(1)选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2)选文第段“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一句中, “这桩心事 ”具体指什么?(3)从选 文第段看,周有光先生的哪些精神品质令人敬佩?(4)选文第段引用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专家的话,有哪些作用?(5)你认为选文中哪件事能够从正面充分体现“至深至纯师生情”?【答案】
10、(1)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与周有光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2)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文集。(3)活到老,学到老;治学严谨,求知欲强。(4)点明中心(揭示主题) ;照应题目(点题) 。(5)示例一:“我”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文集,不计名利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 ,而“我”删去了这句话。示例二:“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购买了三部周先生的文集,亲自申请参评,最终被评为特等奖。示例三:“我”担任评委时,对一参评书有的地方拿不准,请周先生帮助审阅,很快就收到周先生的读后意见。示例四:周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我们之间往来信件 118 封。【解析】(1)
11、试题分析:记叙顺序主要包括:顺叙、倒叙、插叙从文中不同段落中出现的时间词:“2000 年 2月初” “2007 年 5 月” “今年 6 月” ,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按时间先后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2)试题分析:代词的指代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这”代指的一般是上文, “那”是代指下文内容。结合两段的内容来看, “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指的就是第段首提到的“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
12、本文集”一事。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4)试题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专家的话,表现了周先生对我的影响重大,而且他的信对别人也有重大的教育意义,以此来突出周先生的人格魅力,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从结构上看,这句话中的“师生情有多深、多纯,多么珍贵” ,正是本文的标题,起到了篇末点题的作用。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5)试题分析:本文标题为:“至深至纯师生情” ,文章选取的事都能
13、表现我与周先生的这种情感,解答时从文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能正面体现这种情感的事情,加以分析与阐述即可如:我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文集的过程中,不辞辛苦,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 ,但我就删去了这句话,表现我为了老师不计名利,我们之间的真情是深厚且纯真的。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技巧点拨】一、明确特点,了解分类。明确抒情性的内容和形式特点,了解抒情性文体的分类。是阅读鉴赏抒情性文体的基础,前文已经介绍,在此不再赘述。二、抓线索,识文眼。抒情性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就是把珍珠贯穿起来的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文体中的线索可
14、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感情,或者是时间、空间等。复杂时,线索不只一条。抓线索一是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二是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如白杨礼赞;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如海燕);三是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四是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文体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文眼,是指文章中能点明内容情感与谋篇布局的只言片语或语句,即文章的点睛之笔。读抒情性文体识得了文眼,就等于拿到了入门的钥匙。文眼通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的就是标题,也有嵌于文中的。例如背影就是抓住“背影”命题立
15、意,组织材料的。“ 背影 ”在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情况不同而抒发父子深情的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背影”既是线索又是文眼。再例如白杨礼赞中作者几次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 “我要赞美白杨树 ”,这种包含象征意义的议论抒情句正是文眼所在。抓住它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脉搏,抓住了阅读的关键。三、巧借联想,领会意境。抒情性文体在行文上常常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因景写情。充分地展开联想,是文体做到情景交融的重要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抓住联想的“联系点”形与神的共同点,能更好地体味文体的感情,领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社会及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受,真正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四、揣摩词句,品味语言。抒情性文体
16、的语言要比其他文体更严格,更凝练。品味抒情性的语言,一方面要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另一方面也要了解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情等。因为抒情性的语言美,不只在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的精炼和优美,更在那由作者个性同语言美所共同融合成的独特美感。体会抒情性文体的语言美,就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在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前提下去积极修辞、表达情感,使语言产生特殊审美效应的。课时作业能力提升一、 【18 届四川省成都市高新东区九年级下期中】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小题。会思想的芦苇赵丽宏最近回到我曾经“插队落户”的故乡,一下船,就看到了在江堤上迎风摇曳的芦苇。久违了,朋友!芦苇,曾经被人认为是荒凉的象征。然而在我的心目中,这
17、些随处可见的植物,却代表着美丽自由的生命,它们伴随我度过了艰辛的岁月。从前,芦苇是崇明岛上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芦苇的一身都有经济价值。埋在地下的嫩芦根可解渴充饥,也可入药。芦叶可以包粽子,芦叶和糯米合成的气味,就是粽子的清香。芦花能扎成芦花扫帚,这样的扫帚,城里人至今还在用。用途最广的,是芦苇秆,农民用灵巧的手,将它们编织成苇帘、苇席、芦篚、箩筐、簸箕,盖房子的时候,芦苇可以编苇墙,织屋顶。很多乡民曾经以编织芦苇为生,生生不息的芦苇使故乡人多了一条活路。我在崇明“插队”时,曾经和农民一起研究利用地下的沼气来做饭。打沼气灶,也用得上芦苇。在艰苦的“插队” 生涯中,芦苇给我的抚慰旁人难以想象。我是
18、一个迷恋自然的人,而芦苇,正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美妙礼物。在被人类精心耕作的田野中,几乎很少有野生的植物连片成块,只有芦苇例外。没有人播种栽培,它们自生自长,繁衍生息,哪里有泥土,有流水,它们就在哪里传播绿色,描绘生命的多姿多彩和坚韧。春天和夏天,它们像一群绿衣人,伫立在河畔江边。我喜欢看它们在风中摇动的姿态,喜欢听它们应和江涛的簌簌絮语。和农民一起挑着担子从它们中间走过时,青青的芦叶掸我衣,拂我脸,那是自然对人的亲近。最难忘的是它们开花的景象,酷暑过去,金秋来临,风一天凉似一天,这时,江边的芦苇纷纷开花了,那是一大片皎洁的银色,在风中,芦苇摇动着它们银色的脑袋,在江堤两边发出深沉的喧哗,远远
19、看去,犹如起伏的浪涛,也像浮动的积雪。使我难忘的是夕照中的景象,在绚烂的晚霞里,银色的芦花变成了金红色的一片,仿佛随风蔓延的火苗,在大地和江海的交界地带熊熊燃烧。冬天,没有被收割的芦苇身枯叶焦,在风雪中显得颓败,使大地平添几分萧瑟之气。然而我知道,芦苇还活着,它们不会死,在冰封的土下,有冻不僵的芦根,有割不断的芦笋。只要春风一吹,它们就以粉红的嫩芽,以翠绿的新叶为人类报告春天的消息。冬天的尾巴还在大地上扫动,芦笋却倔强地顶破被严霜覆盖的土地,在凛冽寒风中骄傲地伸展开它们那柔嫩的肢体,宣告冬天的失败,也宣告生命又一次战胜自然强加于它们的严酷。我曾经在日记中写诗,诗中以芦苇自比。帕斯卡说:“人是一
20、棵会思想的芦苇 ”,这比喻使我感到亲切。以芦苇比人,喻示人的渺小和脆弱,其实,可以作另义理解,人性中的忍耐和坚毅,恰恰如芦苇。在我的诗中,芦苇是有思想的,它们面对荒滩,面对流水,面对南来北往的候鸟,舒展开思想之翼,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中。我当年在乡下所有的悲欢和憧憬,都通过芦苇倾吐了出来。我曾经担心,随着崇明岛的发展和进步,岛上的芦苇会渐渐消失。这次去崇明,我专门到堤岸上去看了芦苇。芦苇还和当年一样,在秋风中摇晃着银色的花朵。那天黄昏,我凝视着落霞渐渐映红那一大片芦花,它们在天地之间波浪起伏,像涌动的火光,重又点燃我青春的梦想12阅读文章第段,说说作者写出了芦苇的哪些特点。13文中的两处画线句子联
21、系紧密,试从结构及内容上分析其作用。14第段末句中加点的“顶破”一词精练传神,试分析其表达效果。15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春天和夏天,它们像一群绿衣人,伫立在河畔江边,我喜欢看它们在风中摇动的姿态,喜欢听它们应和江涛的簌簌絮语。16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答案】12芦苇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或具有实用价值) ;芦苇具有多姿多彩的美(或具有审美价值)和坚韧的品质。 13结构上:照应(呼应) ,使文章结构紧凑。内容上:(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秋日夕阳下芦苇犹如熊熊烈火燃烧的美丽景象,表现出芦苇多姿多彩的特点,突出芦苇顽强蓬勃的生命力,使“我”受
22、到了巨大的感染和鼓舞。 14 “顶破”这一动词,准确传神的写出了芦苇在严霜之下破土而出的动态及力量,表现了芦苇坚韧顽强的品质。 (意近即可) 15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夏之时的芦苇繁盛,生机盎然(摇曳多姿)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芦苇的喜爱之情。 16 “我对芦苇的喜爱,赞美之情;“我” 对人性中“忍耐”“坚毅”品格的追求;“我”对过去艰苦“插队” 生活的怀念;“我”对自然美景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抒情对象特点的概括。文章第三段,主要写了芦苇的作用,表现它具有一定点睛:记叙类文章常用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景物特征,赏析时应扣住词义,
23、准确理解语言环境中词语在表现人物特点、景物特征中的具体作用,体会其用语精妙之处。1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 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它们像一群绿衣人”“ 它们应和江涛的簌簌絮语”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春夏时的芦苇的繁盛之景。16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分析能力。此题难度较大,要注意抓住文中的写景抒情句来分析。 “久违了,朋友”“它们伴随我度过了艰辛的岁月”可见我对芦苇的喜爱与感激之情; “哪里有泥土,
24、有流水,它们就在哪里传播绿色,描绘生命的多姿多彩和坚韧”表现了我对芦苇的赞美情;“人性中的忍耐和坚毅,恰恰如芦苇”又可以看出作者对芦苇品质、精神的赞美;文章第七段,我的担心以及“芦苇还和当年一样,在秋风中摇晃着银色的花朵”,可见对“芦苇” 的难忘,还暗含着对过去那段插队生活的难忘。据此分析归纳作答即可。二、 【18 届上海市徐汇区初三二模】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陀螺高洪波在我的故乡,陀螺不叫陀螺,叫做“冰嘎儿”,顾名思义,就是冰上的小家伙。冰嘎儿的前身是木头,好的冰嘎儿要在尖部嵌一颗滚珠,转起来便能增加许多妩媚。顶不济的,也要钉上一枚铁钉,否则转不了几圈,就会头重齿豁,不堪造就了。无论嵌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中考 语文 抒情性 文体 阅读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71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