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教学案之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教学案之文言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教学案之文言文阅读(24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本要点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二是“翻译成现代汉语” 。“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基本包括三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够概括其主要内容或含义;二是能够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文言语句翻译题成为常考、必考内容,其分值也在逐年上升,因此,我们必须“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 。文言文断句,是考查考生诵读文言文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特别是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和理解。近几年许多省份都考查了文言文断句。由此看来,文言文断句在今后的高考中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将有许多省份步入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
2、因此,在复习中,文言文断句不可忽视。一、粗读,明白文章大意针对文言文阅读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考生在第一遍整体阅读原文的时候,要找出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相关的地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呼;主角是谁,与他人有什么关系,有怎样的性格、怎样的品质,行为有哪些特征;事有几件,由谁所为;事与事有何关联,有什么思想意义。粗读时,对其中的某些细节,此时只要能“以意会之” ,看懂七八成就可以了。粗读文章,可采用以下技法:1以表明时间的词语为纲绳,去串起人物的一生经历。古人写人物传记,大多以时间为序,表明时间的那些词语就像是一条条的纲绳,把传主一生所遇到的、所经历过的事情串联在了一起。所以我们在阅
3、读人物传记时,抓住了这些词语就能把握传主一生的经历。2以表明官职的升贬为轴心,去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古代人物传记所写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所记的事迹也大多与治国安民有关,所以在记述人物时,往往以担任某某官职始,以升或贬为某某官职止。人物传记中官位的升迁或贬谪,表明了这件事情最后取得的结果,所以它就像是记述传主某件事情的一根轴,把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贯串了起来。3以传记的写作特点为楔子,去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观点。古代人物传记,从司马迁开始就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那便是先交代传主的名、字、号,接着上溯到他的祖先,再写他从小就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才开始正式写他一生所做的几件主要事情,最后得到了什么
4、封号,留下了多少子孙等。名、字、号以及死后的封号(谥号)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记载,往往与传主的思想品行有关,尤其是封号,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理想追求、志趣爱好,体现的是传主的性格特征等,绝非多此一举之作。4借助分析概括题目的选项信息,去理解文言文的传主信息。“分析概括题”尤其是选出“错误的一项” ,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语境。二、细读,突破关键语句分析关键词句,对文章做进一步解读。在这里重点强调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解答问题,这是解答所有阅读理解性试题的关键。
5、在文言文中,对所有问题的解答 ,最终都要落脚到对关键词的理解上,而古汉语中的词,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和用法绝大部分都不止一个,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的还会产生出一些新的意义和用法,倘若脱离了上下文,要对这些词做出准确的理解和判断几乎是不可能的。应当注意的是细读并不代表每个词的意思都要弄明白,特别是对一些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词语,只要知其所指即可,不必深究。同理,对于一些不在设题区间,不影响理解文意的一些难懂的晦涩词句也不要过于纠缠。三 比对,分析综合信息解答该类试题,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其次,要理解所给选项文句的含意;最后,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与题干的所指是否契合。具体而言
6、,应采用以下四个步骤进行:1明要求题干信息是我们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应对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解答时,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准确把握题干的关键词,尤其是内涵丰富的概念;其次要弄清所考查的设问方式,如是“正确”还是“不正确” ,是“直接表明”还是“间接表明”等,这是解答信息筛选题的前提和关键。2读全文要以试题为依据,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明确筛选的目的,确定筛选的范围。3找信息就是要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对于信息筛选题,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要从文章中的关键句意、层意入手,发掘其
7、隐含信息。要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或遗漏、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4巧比对一般来说,题目所给的信息选项中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信息,要想筛选出正确的就必须对所给信息句进行认真比较,仔细遴选,明白每一个信息句对或错的原因,一旦拿定哪一个信息句与题干要求不相符时,就可排除包含该信息句的选项。【难点探究】难点一 文言虚词的推断技巧:1辨明词性,判定用法看该虚词的词性,词性不同,用法肯定不同。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如“于
8、”一般为介词,而“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诗经)中的“于”为助词,无实义;“乎”一般为助词,但在“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中为介词,当“于(在)”讲。除此以外, “以”可作介词、副词、连词、助词, “其”可作代词、连词、副词、助词。明确了句中虚词的词性,有利于考生准确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时,应特别注意有些文言虚词虽然意义相同,但词性却不相同,因此其用法也不同。2明其位置,细加区别可根据虚词的不同位置,判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往往处于不同位置上的虚词,其意义和用法也不相同。常见虚词中的有些词语在某些语句中可能不再是虚词,而是实词,考生须要根据其具体语境加以区别。如“佯狂不知所之者”(五
9、人墓碑记)中的“之”为动词,意思是“往” 。再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中的“与”是动词,意思是“亲附、亲近”。多数情况下,实词与虚词的意义相去甚远,根据词语的意义就可以区分。分清实词与虚词,同样能帮助考生更方便、更快捷地解答试题。如“为” ,常有动词“做、干”之类的意义,可如果在“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中“为”是动词,有“写下”的意思。这类词虽然不多,却是高考的“常客” ,属于实词虚词同时考查的形式,考生在复习备考时须要特别注意。3认定其一,代入定夺可以先将试题中引自课本的文言虚词的含义译出,再将其代入选文中,就能判断其意义是否一致;同时,也可结合选文上下文以及课文的上下文
10、,来判断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此方法尤其适用于“课内课外,两相比照”的命题类型。如果考生对选自课文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能够认定其意义和用法,就可以把这种“意义和用法”代入相应的试题中的语句,如果能够使其语意通顺,则可以判定为两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反之,则不同。难点二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一、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是指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的句式不同的特殊的语法现象。最常见的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主谓倒装)、省略句和文言固定结构。 1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
11、者也。(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汝是大家子(5)用“即” “乃” “则” “皆” “本” “诚” “亦” “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梁父即楚将项燕。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臣本布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且相如素贱人。予本非文人画士。(6)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
12、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2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过秦论)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
13、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 (5)无标志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特别提示】“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 “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3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
14、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文:“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文:“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 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宾语放在动
15、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a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 b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c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d何伤乎?(论语) 译文:“有什么担忧的呢?” e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译文:“大王问: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 f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g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a不然,籍何
16、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b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d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姓呢?”e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唉!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f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介动 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
17、这件事” 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地作战的。 ”(4)用“之” 、 “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宾之(是)动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那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呢?”唯弈秋之为听(弈秋)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 ,下同)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唯马首是瞻(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
18、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 ,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 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并序) 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 儿童相见不相识。(回乡偶书) 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 ,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并序) 译文:“(
19、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译文:“(我)生下来才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 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状语后置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
20、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 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覆之以掌。(促织) 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 (2)格式:动于(或:乎,相当“于”)宾 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1、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生乎吾前。(师说) 译文:“在我的前面出生。 ” 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文:“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3)格式:形于宾 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他,指项伯)比我大。 ”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5定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之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
22、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 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 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 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千里马。 ” 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
23、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译文:“在朝廷做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 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词数量定语 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6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1)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4、!”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7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4)介词宾语的省略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古代汉语中一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其词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另外,词类活用还包括词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的使动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教学 文言文 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71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