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教学案之古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
《高考语文教学案之古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教学案之古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11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1.诗歌取材范围主要以唐宋作品为主,主要是为了突出唐宋诗歌的“霸主”地位,而宋代诗歌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因此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歌备考的力度。 2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备考。 3分题材对诗歌鉴赏进行备考,明确各题材的主题内容和情感方向,规范各考点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4.“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指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旨在引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接受熏陶,提高语文素质。所谓“常见的” ,一是
2、知名度高,二是常被引用。所谓“名句” ,是指在内容方面,或揭示人生的哲理,或反映生活的真谛,或描摹人物的情貌,或表现事物的真相,或抒写爱国情怀、崇高理想、坚强意志、博大胸怀,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在表现手法方面,构思精巧,想象、联想丰富,角度新颖,手法独特;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具体内容包括格言(含有劝诫意义的语句 )、名言警句(语言精练、内容丰富的语句)和名篇中的主旨句等。所谓 “名篇 ”,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答题技巧(一)解读形象、情感。解读形象情感,先要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形象,再结合诗句
3、分析所咏形象的基本特征,再指出所塑造形象的意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诗歌的形象、情感,通常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从题目序言切入,有的题目序言中点明事件的时间、地点、写作缘起等;从关键的标志性、暗示性词句入手;从背景、作者切入,比如宋代的很多诗词都与破碎山河相联系等;从具体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动作等方面切入,具体细节具体分析能发现抒情主体的情感变化等。具体解答时一般的答题模式: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 或意境)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意境。分析意境就是先描述一番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再用概括的语言总结出其整体上的特色(如氛围特点 “孤寂清冷” “恬静优美” “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
4、等) 、给人的感受,当然意境的分析离不开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 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鉴赏语言。如果是“炼字炼句”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应首先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然后指出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并分析其效果,必要时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果是“语言风格” ,需用一两个词准确地点明语言特色,举诗中例证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表明在表情达意、描绘形象等方面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解答这类题时,要先简要给语言分一下类别,再根据不同类
5、别分析鉴赏:典故性词语,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诗歌之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 “含蓄” “蕴藏”等词语;描写性语言,确定语体之基调,分析所塑造的意境 (其中注意衬托) ,体会流露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 “生动” “清新质朴 ”“含蕴丰富” “耐人寻味”“朴实” “隽永”等词语;动作性语言,采用对照法,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 “简练” “形象”等词语。(四)掌握表达技巧。熟练地掌握各种常见的表达技巧并准确地识别判定是关键,答题时,要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手法)(总述) ,结合诗句具体的内容来体会运用了技巧的句子或词语,并还原诗境(
6、分述 )。明确此技巧(手法) 的表达效果,它描写了事物怎样的特点,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五)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地点明思想感情(伤感、寂寞、闲适等),并点明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 (如漂泊天涯、思念家乡 );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思想感情。答题时可以:1.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2.以意
7、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是以意逆志。可以通过理解文辞,揣摩情意。解读过程中,要“识字” ,正确理解字义、词义,关注古典诗词中常见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只有准确解读,才能窥见诗词的意旨、作者的情感。还可以通过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调动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去解读,从诗词中领会生活的情趣。如杜牧山行诗中“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妙句,一般说是从中看到了作者心情之悠闲,但有着山行经验的人发现诗人行色匆匆,绝不只是漫步山间悠然看景, “停车”赏看枫林,凸现了霜染枫叶之美,诗人爱赏之深。(六) 古诗词比较鉴赏。比较鉴赏的通常答题格式是
8、:扣住比较角度探究差异,即:(比较对象)A 侧重于,(比较对象)B 侧重于。当然因比较的点不同,答题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比较鉴赏的点主要有:1.比较创作背景。诗人总是最敏感的,他们往往比一般人更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社会的声音。他们的呼声常常是历史前进的脚步声,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是我们把握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2.比较意象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怎样的情感,完全是作者的主观行为,即使是同一种意象,在不同的作者笔下,所表达的情感也可能不同。3.比较情感基调。通过字里行间去捕捉情感信息,感受作者的感情基调。4.比较遣词造句。古人讲究炼字炼句,其根本就是炼意,也就是努力选择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
9、5.比较表达技巧。不同的作家往往擅长或习惯于采用不同的表达技巧,同一作家在不同的作品中出于表达的需要而可能采用不同的手法,以至于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诗词。6.比较意境的营造。抒情诗十分讲究意境的营造,而优秀的诗篇情与景、意与境相互交融的情形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感染力。二、阅读鉴赏诗词八法(一) 从题目抓住题材即题材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高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咏怀或托
10、物言志的作品。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梦微之 白居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注】 微之指诗人元稹。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 从题目上一看就知道是一首思念友人的作品,再结合诗句,通过咏物、回忆、写梦来表达思念之情的。【答案】 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二) 从关系分析技巧关系即诗文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方法。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采桑女唐唐彦谦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
11、才努青鸦嘴。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眠 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注】 初眠:蚕虫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 。七日一眠,经过四眠,才吐丝结茧。作者运用了描写人物的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请结合全诗分别举例说明。【解析】 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外貌、动作、心理、神态、语言等描写手段,结合诗中的“手挽长条泪如雨”和“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可知本诗使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段。【答案】 动作描写:“手挽长条泪如雨” ,写出了采桑女辛勤劳动而又悲切愁苦的形态。心理描写:“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点出了采桑女因官府催逼新丝的焦虑之情。(三)
12、从褒贬辨别倾向褒贬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这一点从词语的褒贬中流露出来。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梅花绝句陆 游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这首诗从哪些词语中可看出作者流露出的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 诗人闻说梅花盛开,冒着严寒去赏花,惊奇地发现满山的梅花盛开,却做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这就是“化身千亿” ,至此感情完全显露。【答案】 从“何方” “化身千亿”等词语可看出作者的痴情狂态,欲站在梅花树前尽情欣赏,表达了对梅花盛开的惊喜之情。(四) 从辞色把握风格辞色即词语传达出来的各种色彩。包括:1.感情色彩,像褒贬( 赞美、批评)、冷暖(悲喜)等;2.性
13、格色彩,像显隐(明快、含蓄)、直婉( 直抒胸臆、委婉)、刚柔(豪放、婉约) 、庄谐(严整、幽默)等;3.语体色彩,像文白(文采绚丽、文采朴实) 、散整(句式错落有致与整齐有力)等。风格即由选材、表达、语言等方面综合形成的艺术特色,如雄浑、旷达、豪放、俊逸、朴实、冲淡、沉郁、悲凉、清新、婉约等。要把握风格,就要特别注意词语的性格色彩和语体色彩。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湖洲歌(其六)南宋 汪元量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注】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
14、感。【解析】 汪诗中的“不尽头” “燕云” “夕阳” “寒鸦” “目断”等,冷暖、语体色彩等都在给人传递伤感的情绪。结合注释的背景可知,诗人是在表达一种家国之痛,与苏轼对英雄人物的呼唤自然不同。【答案】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则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侧重怀古。(五) 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七情。 ”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当然,词语表达感情多因境而变,婉转曲折,风情万种,阅读时应深加
15、体味。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绝 句杜 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二两句写景中哪些词语传递出作者怎样的心情?【解析】 这里主要指运用了带有色彩的词语,诗歌中形象的色彩往往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答案】 “黄” “翠” “白” “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作者无比欢欣的心情。(六)从背景联想意图背景包括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时的思想背景,前者是“文为世”的反映,后者是“诗言志”的表现。所以,要很好地理解一首诗词,一定要联系有关背景。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书边事张 乔调角
16、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注】 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又出现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解析】 仔细看注释,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再结合诗歌的内容,可得出答案。【答案】 全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民族安定团结的愿望。(七) 从尾句了解主旨许多诗词,往往在最后一两句升华,较为鲜明地表达出主题来。所以,应注意末句,从末句把握诗词的主旨。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题 画李 唐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
17、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 画牡丹。【注】 李唐,宋代画家,他初到杭州时,靠卖画糊口,但当时之人多崇尚艳丽的花鸟画,无人赏识他的画。燕脂,即胭脂,画画的红色颜料。诗的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解析】 前两句写景、评论,说掩映在云雾中的山村、雨水冲刷过的河滩具有一种朦胧美,村子在云雾中隐约可见,河滩被雨水冲刷之声隐约可闻。后两句才点明观点,可见主旨表达在末两句。【答案】 讽刺(幽默)中透着愤怒( 愤激、愤慨)之情。这是句反语,意思是说,早知道我的画不被人欣赏,就多买些胭脂,浓墨重彩地去画人人都喜欢的牡丹了。既是讽刺“时人”不懂得欣赏自己的画,更透着一种愤激之情。(八) 从整
18、体品评意境意境是指由言、景、情、意和谐统一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只有从整体上品评诗歌的言、景、情、意,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注】 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之时。西园在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结合全诗,说说诗的前六句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解析】 从景上看, “露”是“坠”的, “月”是“寒”的, “泉”是“响”的, “鸟”是“喧”的;从心情上看,是“寂寞”的。据此可以分析出作者营造的意境了。【答案】 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 三、易错提示(一)以译
19、代析,没有鉴赏。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鉴赏诗歌时往往有串释一下诗句内容的必要,但是这种串释只是鉴赏的前提,而不是鉴赏本身。回答时如果只是对诗句作简单的翻译,没有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阐述,显然不符合鉴赏题的要求。 “以译代析”的结果是没有赏析。(二)南辕北辙,答非所问。鉴赏诗歌的题干往往都有具体的要求,如果题干要求回答“怎样表现” ,而考生却回答“表现什么” ,这就是南辕北辙、答非所问。 “怎样表现”也就是作者使用了何种方法、技巧、手段去表现;而“表现什么”一般却是思想情感一类的问题。(三)浮在表面,缺乏分析。有的考生的答案表面上似乎该答的都已经一网打尽,无一遗漏了。按说该万无一
20、失了,其实不然。如果是回答像“怎样表现 ”一类的题目,能将诗歌中用以表现的意象等答全是必要的,但它的重点在“怎样” ,也即艺术技巧。考生如果只是 将意象当作一个个例子,用来证明自己的某些观点,缺少结合诗句本身的分析,将导致观点与例子之间只是一种水与油的关系,观点脱离诗句本身,诗句成了观点的外衣,停留在“观点”加“例子”的层面上,不能体现诗句蕴含的思想内容,没有分析出 “意象”的寓意,更没有分析这样表现的艺术技巧。(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如语言的鉴赏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对词语内容的正确理解,第二步是对其“表现力”也即表达效果的赏析。没有正确理解也就谈不上赏析评价,而正确的理解又来自对诗歌的
21、整体阅读和把握。也就是说,鉴赏词语时眼里不能只有词语,而应该兼顾全篇,胸有全局。否则就很容易使分析离谱走调,造成只是分析了局部,而割裂了它和整体的联系,从而犯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在整体把握上出现偏差,就会造成观点的偏差或者将有些需要回答的问题遗漏掉了。(五)望文生义,任意发挥。诗歌中的词语往往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不少考生在答题时不领会具体语言环境,常常用词的基本义替代词的语境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以致误入歧途。如由“春”想到“万物复苏” ,想到“希望” ,想到“热爱生活” ,就是典型的以基本义替代语境义的错误。不少考生在答题时抛开诗歌的思想内容大谈自己的感想,结果离题万里。这种任意
22、发挥的答案,无视诗歌鉴赏的根本前提是“鉴” ,信马由缰,偏题在所难免也是失分的症结所在。(六)无中生有,盲目套用。即考生喜欢先从政治角度切入,绞尽脑汁地从字缝里发掘诗的所谓政治意义。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有的考生可以由“春”想到“热爱生命” “为国效忠” “怀才不遇” ,乃至“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壮志” 。这种凭着自己的想象而出现的随意答案,其原因是想用一些名词术语当作万能钥匙,盲目照搬,乱贴标签,以图能骗得一些分数。还有一种就是盲目套用。如鉴赏山水田园诗时就套用“隐逸” “闲适”“热爱自然” ;诗词中若有花落飘零之景,就认为是“伤春惜春” ;若作者是杜甫、白居易,则主题多是忧国忧民这
23、种推测,某些时候会侥幸“命中”部分答案,但如果不结合诗人的生平、思想、艺术风格,尤其是诗歌作品本身进行理解判断,分析综合,其结果的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与灵性的所谓鉴赏只会让阅卷老师产生厌倦。一、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所谓“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就是要求了解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作家所处的时代及其代表作。所谓“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就是要了解在中学课本基本篇目中涉及的,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作品集、代表作及其体裁、主要特点、典型形象等。二、识记文学体裁常识。所谓“识记文学体裁常识”就是主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特点和分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教学 古诗词 鉴赏 名言 名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71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