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17课《游褒禅山记》学案(含答案)
《2018_2019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17课《游褒禅山记》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17课《游褒禅山记》学案(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17 游褒禅山记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舍于其址( ) 庐冢( )褒禅( ) 音谬( )仆道( ) 窈然( )何可胜道( ) 王回深父( )【答案】 sh zhn chn mi p yo shn f第 2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道有 碑 仆 道 ( )何 可 胜 道 也 哉 ( )师 道 之 不 传 也 久 矣 ( )得 道 多 助 , 失 道 寡 助 ( )道 之 所 存 , 师 之 所 存 也 ( ) )2舍 始 舍 于 其 址 ( )退 避 三 舍 ( )客 舍 青 青 柳 色 新 ( )逝 者 如 斯 夫 , 不 舍 昼 夜 ( ) )3乃 以 其 乃 华
2、 山 之 阳 名 之 也 ( )良 乃 入 , 具 告 沛 公 ( )乃 不 知 有 汉 ( )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 ) )4胜 何 可 胜 道 也 哉 ( )沛 公 不 胜 杯 杓 ( )予 观 夫 巴 陵 胜 状 ( )战 胜 而 得 者 ( ) )5得 此 予 之 所 得 也 ( )古 人 往 往 有 得 ( )不 得 极 夫 游 之 乐 也 ( )此 言 得 之 ( ) )6然 有 穴 窈 然 ( )然 视 其 左 右 ( )理 固 宜 然 ( )吴 广 以 为 然 ( ) )7其以 故 , 其 后 名 之 曰 褒 禅 ( )距 其 院 东 五 里 ( )独 其 为 文 犹
3、可 识 ( )问 其 深 ( )则 其 好 游 者 不 能 穷 也 ( )盖 其 又 深 ( )则 其 至 又 加 少 矣 ( )以 其 求 思 之 深 而 无 不 在 也 ( )其 孰 能 讥 之 乎 ( )而 予 亦 悔 其 随 之 ( )既 其 出 ( )视 其 左 右 ( )谬 其 传 ( )咎 其 欲 出 者 ( ))8常 非 常 之 观 ( )常 在 于 险 远 ( ) )9以 夫 夷 以 近 , 则 游 者 众 ( )余 与 四 人 拥 火 以 入 ( )以 其 求 思 之 深 而 无 不 在 也 ( ) )【答案】 1.名词,道路 动词,说出 名词,风尚 名词,道义 名词,道理
4、 2.动词,居住 名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名词,房舍 动词,停止 3.副词,表判断,是 连词,于是 副词,竟然 代词,你的 4.副词,尽 动词,禁得起 形容词,优美的 动词,胜利 5.动词,得到 名词,心得,收获 动词,能够 形容词,适宜,正确 6.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连词,然而 代词,如此,这样 形容词,对,正确 7.代词,那,指褒禅埋葬地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代词,它,指仆碑 代词,它,指洞穴 代词,那些,指好游者 代词,它,指后洞 代词,他们,指游客 代词,他们,指古人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代词,指自己 助词,无义 代词,它,指洞壁 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8
5、.形容词,不平凡 副词,常常 9.连词,表并列关系 相当于“而” ,表修饰 连词,因为第 3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慧褒始舍于其址 ( )_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_3莫能名者 ( )_4有泉侧出 ( )_5而其见愈奇 ( )_6则其至又加少矣 ( )_7入之甚寒,问其深 ( )_8常在于险远 ( )_9至于幽暗昏惑 ( )_10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_11火尚足以明也 ( )_【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 居住 2.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3.名词用作动词 识其本名,弄清真相 4.名词用作状语 从侧面 5.动词用作名词 见到的景象 6.动词用作名词 到达的人 7.形容词用作名词 深度
6、 8.形容词用作名词 险峻僻远的地方 9.形容词用作名词 幽暗的地方,令人迷乱的地方 10.形容词用作动词 走到尽头 11.形容词用作动词 照明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_今义:基数词,表数目。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_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3此所以 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古义:_今义:常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古义:_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4于是余有叹焉古义:_今义:合用为连词。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_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起一事。【答案】 1.十分之一。 2.不平凡。 3.相当于“的缘故” 。 泛指求学
7、的人。 4.两个词。于,介词,译为“对” 。是,代词,代“这件事” 。 5.到。第 5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译文:_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译文:_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译文:_4此予之所得也。 ( )译文:_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译文:_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译文:_7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 )译文:_8其孰能讥之乎? ( )译文:_9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译文:_【答案】 1.判断句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墓旁
8、的屋舍。2判断句 现在把“华”读为“华实”的“华” ,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3判断句 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命名。4判断句 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5判断句 这就是读书人不可以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采取的缘故。6状语后置句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7省略句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8固定句式 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9状语后置句 唐代僧人慧褒开始在此筑屋定居。常识速览识作者改革家和文学家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
9、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识背景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 1054 年 4 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 7 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文章说明要实现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 。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 “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
10、,一个人要想对社会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 。 “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推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 “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探究精研文本整体感知全文六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最后一段,说明记游的时间及作者。文脉梳理【答案】 游华山洞的经过 借仆碑抒发感慨文本深读自主探究 1第一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_【答案】 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
11、思慎取”的依据。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_【答案】 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的道理,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 “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
12、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3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_【答案】 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
13、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合作探究 4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这是王安石在游山时的深刻感触。谈谈你的理解。_【答案】 (示例一)本文的主题是“有志才能成功,立志乃成功之秘诀”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论断可以为证。(示例二)王安
14、石的“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症结在于一个“随”字。韩愈“行成于思,毁于随”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取“思”而舍“随” ,做到“三思而后行” 。(示例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对我们个人来说,攀得越高,认识就越深远。我们若充分运用“志” “力” “物”三个条件,就不会像王安石那么后悔了,一定能达到一个理想的高度。文白.对译褒 禅 山 亦 谓 之 华 山 。 唐 浮 图 慧 褒 始 舍 于 其 址 ,褒 禅 山 也 叫 华 山 。 唐 代 僧 人 慧 褒 开 始 在 此 筑 屋 定 居 ,而 卒 葬 之 。 以 故 , 其 后 名 之 曰 褒死 后 葬 在 这
15、 里 。 因 为 这 个 缘 故 , 从 那 以 后 人 们 称 这 座 山禅 。 今 所 谓 慧 空 禅 院 者 , 褒 之为 “褒 禅 ”。 现 在 人 们 所 说 的 慧 空 禅 院 , 就 是 慧 褒 和 尚 墓 旁庐 冢 也 。的 屋 舍 。 慧 褒 : 唐 代 高 僧 。 卒葬 之 : 死 后 葬 在 这 里 。 距 其 院 东 五 里 ,离 那 禅 院 东 边 五 里 ,所 谓 华 山 洞 者 , 以 其 乃 华 山 之 阳 名 之 也 。是 人 们 所 说 的 华 山 洞 , 因 为 它 在 华 山 的 南 面 而 这 样 称 呼 它 。距 洞 百 余 步 , 有 碑 仆 道
16、, 其 文距 离 山 洞 一 百 多 步 , 有 一 块 石 碑 倒 在 路 旁 , 那 上 面 的 碑 文漫 灭 , 独 其 为 文 犹 可 识 , 曰 “花 山 ”。已 经 模 糊 不 清 , 只 有 从 它 残 存 的 字 还 可 以 辨 认 出 “花 山 ”的 名 称 。今 言 “华 ”如 “华 实 ”之 “华 ”者 , 盖 音 谬 也 。现 在 把 “华 ”读 为 “华 实 ”的 “华 ”, 大 概 是 读 音 上 的 错 误 。 华 山 洞 : 南 宋 王 象 先 舆 地 纪 胜 写 作 “华 阳 洞 ”。 据 下 文 “华 山之 阳 ”, 应 作 “华 阳 洞 ”。 乃 : 表
17、判 断 , 有 “为 ”“是 ”的 意 思 。 其 文 )Error!Error!其 下 平 旷 , 有 泉 侧 出 , 而 记 游 者华 山 洞 下 边 平 坦 空 旷 , 有 泉 水 从 旁 边 涌 出 , 题 字 记 游 的甚 众 , 所 谓 前 洞 也 。人 很 多 , 这 是 人 们 所 说 的 “前 洞 ”。 其 : 指 前 洞 。 记 游 : 指在 游 览 处 题 字 留 念 。 由 山 以 上 五 六 里 , 有 穴 窈 然 , 入 之 甚 寒 ,顺 山 而 上 走 五 六 里 , 有 个 洞 穴 幽 暗 深 远 , 走 进 洞 穴 十 分 寒 冷 。问 其 深 , 则 其 好
18、 游 者 不 能 穷 也 , 谓 之问 它 的 深 度 , 就 是 那 些 喜 欢 游 览 的 人 也 不 能 走 到 尽 头 , 人 们 叫后 洞 。它 “后 洞 ”。 窈 然 : 幽 暗 深 远 的 样 子 。 则 :即 使 。 穷 : 尽 , 达 到 尽 头 。 余 与 四我 和 同 游 的 四人 拥 火 以 入 , 入 之 愈 深 , 其 进 愈 难 , 而个 人 拿 着 火 把 走 进 去 , 进 洞 越 深 , 前 进 越 困 难 , 然 而 见 到其 见 愈 奇 。 有 怠 而 欲 出 者 , 曰 : “不的 景 象 也 越 奇 特 。 有 松 劲 懈 怠 想 要 退 出 去 的
19、 伙 伴 说 : “如 果出 , 火 且 尽 。 ”不 出 去 , 火 把 将 要 烧 完 。 ” 拥 火 : 拿 着 火把 。 拥 , 执 、 持 。 遂 与 之于 是 跟 他 们 一 起俱 出 。 盖 予 所 至 , 比 好 游 者退 出 洞 来 。 大 约 我 走 到 的 地 方 , 比 起 那 些 喜 欢 游 览 的 人 来 说 ,尚 不 能 十 一 。 然 视 其 左 右 , 来 而 记 之 者还 不 到 十 分 之 一 。 然 而 看 那 左 右 的 洞 壁 , 来 到 这 里 题 字 记 游 的已 少 。已 经 少 了 。 盖 : 发 语 词 , 有 “大 概 ”的 意 思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 粤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17 课游褒禅山记学案含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74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