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2学案:第11课 鸿 门 宴
《2018-2019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2学案:第11课 鸿 门 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2学案:第11课 鸿 门 宴(2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 11 课 鸿 门 宴本课话题细节一、从课本中积累“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是樊哙在鸿门宴上劝说刘邦的一句话。意思是,做大事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不躲避小的责备。当时宴会上的形势对刘邦极其不利,刘邦借上厕所之机准备逃走,但又担心失了礼节,故樊哙如此劝说。刘邦当时处境凶险,也就顾不上什么“细谨”“小让”。但今天我们应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并不是说干大事可以不顾细节,相反要想干出一番大的事业,对自己平时的一言一行等细枝末节更应加以重视,小的过失要时常防范并及时改正,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成就一番宏图伟业。二、从生活中积累某学校招聘教师,要通过试讲从几名应聘者中选出一名。几位应试者都做了精心的准
2、备。铃声响了,一个个试讲者分别微笑着走上讲台。师生互相致意后,开始讲课。导入新课、讲授正文、总结概括、复习巩固各项工作进行得还算顺利。为了避免满堂灌,有一个试讲者也效法前面几位试讲者的做法,设计了几次并不高明的课堂提问,但效果一般。下课时,比较自己与前几名试讲者的效果,这名试讲者估计自己会输。谁知,第二天他即接到被录取的通知。惊喜之余,他问校长为什么选中了他。“说实话,论那节课的精彩程度,你还稍逊一筹。”校长微笑着说,“不过,在课堂提问时,你叫的是学生的名字,而他们却叫学号或用手指点。试想,我们怎能录用一个不愿去了解和尊重学生的教师呢?”叫学生的名字而不是学号或用手指,事情虽小,却反映了讲课者
3、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了一片爱心。同时,对于应试者来说,记住学生的名字,也是一种应试准备,而且是更精细的准备。正是这种细节上的准备,使他与其他应试者区别开来。三、从历史中积累风越刮越紧,猛烈的北风向士兵们扑来,战斗一触即发,英国国王查理三世率领军队向敌军进攻,瞬间,厮杀声弥漫天际。查理正在浴血奋战,突然,战马跌翻在地,查理也重重摔在地上,被敌军所俘。原来,就在当天早晨,查理让马夫给自己的爱马钉掌,然而,由于缺少铁片,马少钉了一个掌。查理望着天空,心中有说不出的悔意:要是战前细心检查一下多好啊!后来,有了这样的民谣:铁钉缺,马蹄裂;马蹄裂,战马厥;战马厥,骑士跌;骑士跌,军团削;军团削,故事折;故事
4、折,帝国灭。一枚小小的铁钉,瞬间造成了一个帝国的覆灭。一个小小的细节,也有改变国家命运的力量。成败在于细节,如果查理注重细节,在战前做好每个细节,他就不会因小失大,或许历史就要重新改写。一、作者简介纪传体的开创者司马迁司马迁(约前 145 或前 135? ),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公元前 108 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父职做了太史令。公元前 104 年( 太初元年 )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 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死刑。为了完成
5、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公元前 96 年(太始元年 )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 55 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 太史公书) 。二、背景回放秦末,反秦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濒于灭亡,反秦力量中的两大主力项羽、刘邦分别向秦的首都咸阳进军,并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结果,刘邦于公元前 206 年破关入秦,抢先占领咸阳,并与民约法三章,废秦苛政严刑,颇得民心。项羽一路与秦精锐部队苦战,大破秦军之主力,乘胜向咸阳进发,听说刘邦已破咸阳,想称王关中,勃然
6、大怒,率四十万大军之主力,乘胜向咸阳进发,破关直入,屯兵鸿门,准备消灭刘邦。“鸿门宴”的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鸿门宴故事就是在这个地方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三、相关知识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 3 000 多年的历史 (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 ( 班固)、后汉书( 范晔、司马彪) 、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7、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 译为“把守”;“内”通“纳”,译为“使进入”(2)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译为“细小”(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译为“忘记”(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译为“早些”(5)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 ,译为“嫌隙,隔阂”(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译为“否则”(7)沛公不胜杯杓 “杓”同“勺”, 译为“酒器”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方今义:山东省(2)约为婚姻
8、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3)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河北省,河南省(6)而听细说古义:小人之言今义:详细说来三、一词多义1幸妇女无所幸 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故幸来告良 幸亏,幸而2故君安与项伯有故 交情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 故意3辞卮酒安足辞 推辞未辞也 告辞大礼不辞小让 计较,讲究4坐项王、项伯东向坐 坐下因击沛公于坐 座位5谢哙拜谢 感谢乃令张良留谢 辞别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道
9、歉、赔罪6胜刑人如恐不胜 尽沛公不胜杯杓 禁得起7因因击沛公于坐 介词,趁机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副词,于是,就8为客何为者 wi,动词,做,干窃为大王不取也 wi,动词,认为我为鱼肉 wi,动词,是为击破沛公军 wi,介词,替吾属今为之虏矣 wi,介词,被何辞为 wi,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可译为“呢”9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连词,尚且若属皆且为所虏 副词,将要且为之奈何 副词,将10于长于臣 介词,比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介词,对,向樊哙覆其盾于地 介词,在11然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连词,然而不然,籍何以至此 代词,这样项王默然不应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12之珍宝尽有之 音节
10、助词,不译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动词,到为之奈何 代词,指这件事吾得兄事之 代词,指他与之同命 代词,指沛公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结构助词,的四、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1)沛公欲王关中 称王(2)籍吏民 造户籍册或登记(3)范增数目项王 使眼色(4)刑人如恐不胜 用刑罚处罚(5)道芷阳间行 取道2名词作状语(1)于是项伯复夜去 连夜(2)吾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那样(3)日夜望将军至 每日每夜(4)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张开翅膀那样(5)头发上指 向上(6)间至军中 从小路(二)动词使动用法(1)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活(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 王使跟从(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使止,
11、阻止;使进入(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此其志不在小 小的方面(2)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危急的事2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 交好,与友善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也”表判断)(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者,也”表判断)(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也”表判断)(4)亚父者,范增也(“者, 也”表判断)(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表判断)(6)此亡秦之续耳(“耳” 表判断)(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为”表判断)(8)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者也”表判断)(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2、 “者,也”表判断)(二)状语后置句(1)具告以事(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事具告”)(2)得复见将军于此(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 “于此得复见将军”)(三)宾语前置句(1)籍何以至此(此句属于介词宾语前置,应将宾语 “何”移至介词“以”之后,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籍以何至此”)(2)大王来何操(此句属于动词宾语前置,应将宾语 “何”移至谓语动词“操”之后,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大王来操何”)(3)沛公安在(此句属于介词宾语前置,应将宾语“安”移至介词“在”之后,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沛公在安”)(四)被动句(1)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 表被动)(2)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被动 )(五)固定结构(1)
13、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2)孰与君少长(“孰与” ,表选择疑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3)何辞为(“何 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 “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4)军中无以为乐(“无以” ,可译作“没有用来的”)鸿门宴记叙了刘邦与项羽之间的一场藏杀机于四面宴会中的斗争,情节跌宕,有张有弛,生动地表现了项羽自矜功高而存“妇人之仁”,刘邦机智狡诈而善于用人的性格特征,这也从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即将拉开的长达五年的楚汉争霸的结局。一、阅读课文第 1 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无伤告密是“鸿门宴” 斗争的根本原因。
14、B项羽“怒”,表明其是一位性格火暴,极易冲动,城府不深的人。C本部分点明双方的驻地和兵力,说明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为后文的故事作了铺垫。D范增指出刘邦的天子气,目的就是要项羽抓住时机消灭竞争对手。解析:选 A A 项,曹无伤告密是 “鸿门宴”斗争的导火索,不是根本原因。二、阅读课文第 2 段,回答下面的问题。2下列各句都属于刘邦笼络项伯、拉近关系的一组是 (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A BC D解析:选 D 是张良的话语,表现张良的智谋;是刘邦对项伯表白不敢背叛项羽。3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为了报
15、答张良的救命之恩,透露了军机,后又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B张良在危机之时仍想着为刘邦谋划,表现了刘邦集团的团结以及刘邦的知人善任。C刘邦说,是一小人为他出谋划策不要接纳诸侯的领土。只要占领秦国的土地就可以称王,其实是他自己的想法。D第二自然段共写了两件事:第一,项伯夜访张良被张良利用;第二,张良献策,情节发生变化。解析:选 C C 项,“不要接纳诸侯的领土”错,是不放诸侯进入;同时,“其实是他自己的想法”在原文中没有依据。三、阅读课文第 34 段,回答下面的问题。4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缺乏斗争经验、政治上不成熟的一项是(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
16、此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A BC D解析:选 D 表现了项羽的骄矜自大;是樊哙的观点。5对本部分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小心谨慎,轻车简从,来见项羽于鸿门。其整个的活动表现,真可以说极尽低首下心卑词厚币以博求项羽信任的能事。在称呼上,对项羽是一口一个“将军”;对自己是一口一个“臣”字。又用共同起义江东的老关系来打动项羽。接着恭维了项羽的功勋,也表白了自家的苦劳。最后,他用真情打动了项羽。B项羽粗豪大意、骄傲自恃,几乎是完全疏于戒备,竟在刘邦一番口蜜腹剑的说
17、辞面前,迅速而又彻底地解除了思想武装,成为刘邦思想上的俘虏。并且把密告给他如此重大消息的曹无伤,轻易地泄漏给刘邦;下面的不听范增、放任项伯、害怕樊哙等自损行为,都是有其由来的。C在击杀刘邦这一问题上,项氏集团内部步调也不统一,并且有人公然出来破坏。而刘邦集团则有组织有准备,步调极为统一,并且能做到互相配合,联合作战。张良看见情况紧急,于是出军门招樊哙,通过张、樊二人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这一方是无一人无一刻不在高度紧张戒备之中。D在本部分最后一节中,是写樊哙的场面;也是写项羽的场面。樊哙一派为刘邦解释的有胆有识的说辞,表明他性格粗豪,也有其精细之处。但他所以受到项羽嘉赏,主要是因为具有“能饮”“
18、健啖”的粗豪风格,这一风格与项羽相投契。解析:选 C A 项,“最后,他用真情打动了项羽 ”错,是他的态度使项羽放松了戒备。B 项,“ 害怕樊哙等自损行为 ”错,他没有害怕,只是樊哙闯进来时的一种戒备。D 项,“主要是因为具有能饮健啖的粗豪风格,这一风格与项羽相投契”错,主要是因为樊哙那一番指责当中包含着尊敬的讲话。四、阅读课文第 57 段,回答下面的问题。6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刘邦脱逃前所做部署的一句是 ( )A乃令张良留谢B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解析:选 D D 项,是张良替刘邦所说的致歉词 。7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乘势逃席,本
19、意就想逃归。但他却假惺惺地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直等樊哙说出“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替他解嘲的话来,他才“于是遂去”。他把带来的厚礼留给张良,以便进一步麻痹项羽。B写刘邦正式逃遁时,他狼狈地扔掉车马,和樊哙等四员心腹将领,走僻路抄近道,急急逃回自己的营垒。临行时,还没忘记告诉张良“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其沉静镇定的心理显现出来。C张良入谢,向项羽、范增献礼。张良的措辞,极为婉惬得体,项羽在听到刘邦逃走的消息时,也没什么明显表现,相反地还“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则大不同。这种场面,无异于在说明他的几次老辣机谋,都归破产。D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密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2019 语文 语文版 必修 11 鸿门宴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77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