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1学案:第12课 项脊轩志
《2019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1学案:第12课 项脊轩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1学案:第12课 项脊轩志(2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 12 课 项脊轩志本课话题读书一、从课本中积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优美的文字呈现给我们的是归有光静心读书轩中的情景,他在小轩中大声吟诵读诗,陶醉于读书中,有时又独自端坐,思考着书中的问题。归有光刻苦读书,静心思考的背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从历史中积累1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候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 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2司马光的“警枕”。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很差,
2、别人背一篇文章,读三四遍就可以了,差一点的读十遍也差不多会背了,可他每次都要读几十遍才行。为了背文章,他常常看书看到深夜,但是因为白天也在看书,所以一到晚上他就困得睁不开眼睛,有时候竟会迷迷糊糊地躺在那儿睡着了。后来,他拿了一段圆木头当枕头。半夜,他一翻身,圆木头就滚走了,头部跌下来就会马上清醒,又可以起来继续看书了。他把圆木头叫做“警枕”。三、从名言中积累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6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7旧书不厌百回读,熟
3、读精思子自知。苏轼一、作者简介明文第一人归有光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昆山 (江苏昆山)人。明代著名散文家,黄宗羲推他为“明文第一人”。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学,9 岁能作文,20 岁时尽通五经三史和唐宋八大家文。35 岁时,乡试中举。但以后 8 次会试都未及第。嘉靖二十一年(1542)迁居嘉定安亭江上( 四川乐山),读书讲学,远近从学者常达数百人。直到 60 岁时,才中进士。初任浙江长兴县令,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后被人推荐,任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 世宗实录,积劳成疾,卒于南京。作品:三吴水利录马政志易图论震川文集震川
4、尺牍震川先生集等。项脊轩志是其名篇。二、背景回放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祖父归隆道曾居住在太仓县( 今属江苏) 的项脊泾,作者用它来作为室名,以示纪念。作者自号“项脊生”,含有怀宗追远之意。轩,小室。志,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是作者年轻时学习、生活的地方,它牵系着一些人和事的变迁。小小的书斋是作者家庭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哀。晚年的归有光一直是郁郁不得志,回首往事,情不自已,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三、相关知识关于“志”这种文体“志”,为文体的一种,性质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两者还有着明
5、显的区别。“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归有光自己对“志”“记”的用法也是这样有着严格区分的。例如,在他的文集中有双鹤轩记沧浪亭记等,都用以记“事”,而如寒花葬志等,则以“志”为篇名。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一、古今异义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古义:一丈见方 今义:寺院主持2墙往往而是古义:到处 今义:时常、经常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义:古代称男子十五岁 今义:把头发扎起来4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古义:学习写字 今义:学习读书二、一词多义1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放置
6、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设置置若罔闻 搁置2故轩东故尝为厨 从前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缘故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旧的西出阳关无故人老交情此物故非西产(聊斋志异 促织) 本来3当他日汝当用之 一定以当南日通“挡”, 遮挡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对着今当远离(出师表) 将要旗鼓相当对待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 把守4殆殆有神护者 大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 谋攻) 危险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危而不安丧失殆尽几乎, 差不多5过日过午已昏 偏过大母过余曰 到来,引申为“看望”从轩前过 经过6归后五年,吾妻来归 女子出嫁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出嫁的女子回娘家诚如是也,民归之 归附田园将芜
7、胡不归 回去,归隐完璧归赵 归还改邪归正 回到7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写,动词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文字,“学书”即学写字家书抵万金 书信,名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文书,名词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书籍,名词8为余既为此志 写庭中始为篱 做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作轩东故尝为厨 作为9之儿之成,则可待乎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凑足 音节,不译先妣抚之甚厚代词, 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那三五之夜 的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1)雨泽下注 向下,往下(2)使不上漏 从上面(3)前辟四窗 在前面(4)东犬西吠 向西(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亲手2名词作动词(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喂
8、养(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上朝(3)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筑起围墙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也”表判断)(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无标志的判断句)2省略句(1)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垣墙 ”后省略“于”)(2)语未毕,余泣(“语未毕” 前省略主语“妪”)(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轩中 ”前省略“于”)3被动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动词“ 焚”本身带有被动语态)4状语后置句(1)鸡栖于厅(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鸡于厅栖”)(2)其制稍异于前(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 “其制于前稍异”)(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 “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4)而母
9、立于兹(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 “而母于兹立”)本文借写项脊轩的兴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和场面,写出了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物在人非、家境衰微、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一、阅读课文第 12 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作者说“居于此,多可喜”,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作者“喜”的一组是(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A BC D解析:选 D 说明项脊轩的面积狭小;说明项脊轩的年久失修。2下列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
10、的一项是( )A本段从狭小、破漏、昏暗等几个方面来写老屋,突出老屋条件之差。B老屋一经修葺,便生机盎然,作者开始对它充满喜爱。C叙写老屋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老屋的由衷热爱。D作者写出了居室及四周环境的优美、宁静,表达了愉悦恬适的心情。解析:选 B B 项,说老屋经过修葺后才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表述失当,作者本身就对项脊轩充满了深情。二、阅读课文第 36 段,回答下面的问题。3下列对第 34 自然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由“篱”到“墙”,变厚的不仅是隔离的材料,而且还是一个大家族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B选文
11、对父母和祖母的回忆,直接描写了她们的语言,都属于正面描写,如:“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C作者采用白描和细节描写的手法,描写了与母亲、祖母相关的日常琐事,用语清新淡雅,却自成风格。D选文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三种伤痛:家道中衰的沉痛、幼年丧母的哀伤、科举之途的忧虑,且哀痛之情逐渐加深。解析:选 B 选文对母亲的回忆是通过老妪之口,属侧面描写;对祖母的回忆才是正面的描写。4下面句子分为四组,全都体现归有光丧妻后悲痛感情的一组是(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12、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A BC D解析:选 A 是归有光和妻子快乐生活的片断,是写丧妻后的悲痛。5对这两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 5 段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欢乐和悲痛的心情,是前半部分的追叙和补充。B第 6 段宕开一笔,写枇杷树葱茏、俊美、婆娑、挺拔的风姿。作者早失母爱,功名科举上又屡遭打击,婚后精神上才有了抚慰和寄托。C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 “相敬如宾”之类的字眼,而伉俪深情自见。主要是因为作者借助细节描写的手法,抓住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写的。D结尾的妙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作者睹物思人,以轻快显露的笔法结束全篇,言
13、简义丰情深,耐人寻味。解析:选 D D 项的“轻快显露 ”错。作者睹物思人,情何以堪?“轻快”应为“沉重”,“显露”应为“含蓄”。旧:旧日的,原来的。方丈:一丈见方。南阁子:南边藏物的小房间。雨泽:雨水。渗(shn)漉(l):从小孔慢慢漏下。下注:往下流。下,名词作状语,往下。注,流。案:书桌。顾视:环视。者:代词,与动词“置”构成名词性词组,用以指放置的地方。北向:窗户向北。修葺(q):修理,修补。前:指阁子北面,因这阁子是“北向”的。垣墙周庭:即“垣墙于周庭”,院子周围砌上墙。周庭,院子周围。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围墙。洞然:明亮。 楯:栏杆。增胜:增加美景。胜,美。偃(yn)仰:俯仰。指
14、生活悠然自得。啸歌:放声吟唱。这里显示豪放自若。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万籁(li):各种声音。籁,孔穴中发出 的声音,此处泛指声音。庭阶:庭院中的台阶。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斑驳:错杂。珊珊:美好的样子。然:然而。可:值得。先是:这以前。通南北:南北相通。为一:成为一体。迨(di)诸父异爨(cun):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了。迨,及,等到。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各自起灶(做饭)借指分家。往往而是:到处都是。往往,到处。东犬西吠: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就对着西家叫。西,名词作状语,向西边。逾:越过。庖:厨房。宴:吃饭。为:做。凡再变:总共变了两次
15、。Error!老妪(y):老妇。先大母:已死的祖母。婢:婢女。乳二世:喂养过两代人。乳,名词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先妣(b):已故的母亲。古时称已去世的母亲为“妣”,称已去世的父亲为“考”。抚:对待。中闺:内室。每:不止一次。而:通“尔”,你。某所:某个地方。呱呱:婴儿哭的声音。为:对。束发:古人十五岁(一说八岁)时,把头发挽起来,盘到头顶上表示成童。过:看望。若:你。大类:很像。类,像,动词。竟日:整天。比去:等到离开的时候。比,及,等到。阖(h):关闭。久不效:长久没有得到效果,指科举上无所成就。顷之:不久。之,音节助词,凑足音节。象笏(h):象牙做的笏板。笏,笏板,也称手板,古时官员朝见
16、皇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记事。用玉或象牙制成。太常公: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宣德年间曾任太常寺卿。朝:上朝。瞻顾遗迹:回忆旧日事物。瞻顾,泛指看。长号(ho):大哭。故:从前,以前。为:是。扃(jin)牖(yu):关着窗户。以:根据。得:能够。凡:总共。殆:大概。为:作,写。此志:指本篇中这一句之上的文章,从这一句以下是后来补写的。来归:嫁到夫家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几:书案。学书:学习写字。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述:转述。诸小妹:众小妹。且:有“还有”“那么”的意味。制:规制,指建造的格局和样式。其后:此后。自后:从此以后。亭亭:高高耸立。盖:车盖,车篷。1善于撷取生活的细节和
17、场面来表现人物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对祖母的回忆尤其感人。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门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此外,婚后妻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不真切感人。2结构严谨,文脉贯通本文虽然明显有两部分,不是写于同一时期。同一时期又叙写各种不同的琐事,但并没有松
18、散、拖沓的感觉。相反由于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意脉,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3语言清淡,不事雕琢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用白描手法,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时,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诙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
19、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慈祥、平易的老妇人形象。考点对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判断句是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特殊句式,它对事物的性质、情况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即指明了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辽宁高考,有删改)阅
20、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译文: 解析:引号内的句子为判断句,“荒政”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恤”是体恤;“论
21、”是论处。答案:“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参考译文:王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考取了进士的第一名,被授予将作监丞、湖州通判。皇帝下诏面试他,凭借著作佐郎的身份当值集贤院,出任光州知州。这一年光州(发生) 严重饥荒,许多强盗掠取百姓的粮仓,按照法律要以死罪论处,王尧臣说:“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这之后就撰写进了规章制度,到现在还在使用。郭皇后被废黜,居住在瑶华宫,生了病,皇上很是同情怜悯她。在郭皇后被废时,宦官阎文应曾经帮助过皇后,等皇后生病了,文应又主管监察医治的情况。皇后将死时,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语文版 高中语文 必修 12 课项脊轩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77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