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琼中附中与屯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联考高三语文试题含解析
《华中师大琼中附中与屯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联考高三语文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中师大琼中附中与屯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联考高三语文试题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华中师大琼中附中与屯昌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联考高三语文试题命题人:郭新卫 审题人:昌天维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 “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传说尧时, “虞舜,性至孝” ,感天动地, “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 。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 “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
2、 , “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 ,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 “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孝”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
3、,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 ,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 ,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 “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 “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 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
4、终。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可见, “孝”已经同时向个体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它起源于个体道德修养,贯穿于家庭中赡养父母和家庭和睦,终于进德修业,对国家和社会履行职责。孝文化对“不孝”有明确的规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为其做了如下注解:“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从精神层面提出致亲于义则为“孝” ,陷亲于不义则为“一不孝” 。可见,孝不是简单的恭敬顺从,而是以“义”作为“孝”的评判标准。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则从物
5、质层面,即温饱与否和是否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标准。最后,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又从发展的层面,即后继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标准。此处的“无后”并不是侧重“不娶无子” ,而是强调“绝先祖祀” ,即无人继承衣钵才是真正的无后,真正的大不孝。(选自中西方孝文化探析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孝”由一种反映伦理道德的家庭观念逐渐发展变化,后来被全面政治化了。B. “孝”大兴于周,其初始意为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有别于“善事父母”的伦理意义。C. 孔子提出“孝为仁之本”的观点,确立了“孝”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地位
6、, “孝”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D. 传统中国社会家国同构、君父同伦的特点为“孝”向政治领域扩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内涵。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 “孝”不仅要求内心尊敬,更应体现在一定的礼仪上,敬养是“孝”的底线。B.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可见违背自己意愿、一味顺从,最终使“亲”陷于不义之中,这也是不孝顺。C. 文章第四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孝”的丰富内涵与儒家伦理思想作对比,突出孝文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D. 文章第五段引用孟子及赵岐的话,是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明确什
7、么是中国孝文化中“真正的不孝” ,从而增强了说服力。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对“孝”有积极推动作用,他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B.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孝”是儒家核心思想“仁”的根本,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C. 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赵岐认为“不孝”的重点在于“绝先祖祀” ,只要有人继承衣钵,就不算是真正的大不孝。D.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有双重意义,即家庭意义和社会意义,对“孝”与“不孝”都有明确的规定,优于西方孝文化。【答案】1. C 2. C &n
8、bsp; 3. D【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 项,张冠李戴,确立“孝”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地位的是孝经 。【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 项, “对比论证”说法错误。【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 项, “优于西方孝文化”于文中无依据。(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9、完成各题。“背叛”炊烟胡宗波“背叛”炊烟,需要勇气。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
10、能一眼分辨出。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 ,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父
11、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 “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
12、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
13、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选自人民日报 ,略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引出炊烟,总领全文,交代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且引出下文对炊烟的“背叛” 。B. 全文包含了多处对比,例如:村人对父母为我设计的人生道路冷嘲热讽和父母的冷静坚决形成了对比。C. “背叛”炊烟是痛苦挣扎的结果,作者以悠远复杂的笔触全篇叙写了自己逃离故乡的全过程。D. 作者将“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比作家书,将思念化作邮戳
14、,生动形象而又新颖别致地写出家乡对我的羁绊,我对故乡的难忘之情。5. 结合文本,试从手法、内容、情感的角度赏析画横线句子“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6. 作者在文中写到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我背叛了炊烟,结尾又说,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答案】4. C 5. 拟人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故乡传统农耕生活必然会逝去,最终被占据绝对优势的富裕、先进、现代化的生活取代。这句话蕴含作者对这种变化既欣慰、期望,又充满伤感、留恋的矛盾复杂情感。
15、6. 不矛盾,炊烟原本是故乡特有的景致,但故乡生活的艰辛、贫穷使得作者产生了逃离贫穷的家乡、以知识改变命运、追求富足的生活的念头,并付之行动。而故乡的炊烟又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原点,是家和温暖的隐喻,没有炊烟也就没有了家、根和温暖。这样写都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不恰当的” “一项” ,立足考
16、查“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题中 A 项考核结构,BD 项考核手法,C 项考核情感,C 项, “作者以悠远复杂的笔触全篇叙写了自己逃离故乡的全过程”表述不够全面,全文既有对故乡炊烟的逃离,又有对故乡炊烟的思念和牵挂。故选 C。【5 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句赏析能力。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本题题目是“结合文本,试从手法、内容、情感的角度赏析画横线句子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
17、现代化日子改写 ”,题干已经明确规定了赏析的角度手法、内容、情感的角度。 “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 ,拟人。结合文本内容“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分析,故乡传统农耕生活必然会逝去,最终被占据绝对优势的富裕、先进、现代化的生活取代。结合文本内容“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分析可知,表达欣慰、期望,又充满伤感、留恋的复杂情感。【6 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明确观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题干问的是“
18、作者在文中写到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我背叛了炊烟,结尾又说,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写是否矛盾” ,需要明确观点,不矛盾。分别分析“背叛了炊烟” “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的原因。此题要找准答题区间,即从文章的“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等叙写加以概括回答,炊烟原本是故乡特有的景致,但故乡生活的艰辛、贫穷使得作者产生了逃离贫穷的家乡、以知识改变命运、追求富足的生活的念头,并付之行动。 “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 ,结合文本内容“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 “在
19、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等内容分析可知,故乡的炊烟又有着丰富的内涵,是家和温暖的隐喻,这样写都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点睛】散文类的选择题综合性比较强,主要集中在表达技巧,特别是修辞手法上,主要考核赏析句段表达效果,某种手法作用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 ,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比如本题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
20、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 (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解答探究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的要求,题目要求探究什么,是辨析观点,分析启示、感悟,还是做出评价,要审清探究点。另外,还要明确“结合文本” “联系现实” “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等不同的要求。要求不同,答题侧重点也有所区别。如“结合文本”主要侧重于从文本材料中寻找依据,而“联系现实”则侧重于对现实生活的指导
21、意义, “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则要求在联系文本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接着要明确无误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题干和文章内容合理阐述理由。同时还要恰当引用文中内容,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报告显示,2015 年 15 月传统媒体广告降幅为 5.8%。其中状况最为严峻的是报纸,广告降幅达 32.0%,创下了 2012 年报纸广告进入下降通道以来的新低。其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以覆盖、到达为目标的传统投放模式已被广告主放弃,精准、互动和直接效果越来越被重视,而这恰恰是以报纸为代表
22、的传统媒体的短板。基于新闻纸的经营阵地很难守住,报纸必须通过转型、融合找到新的生存方式。20102015 年全国报纸总印数及增速示意图(摘编自2015 年 15 月中国报纸广告市场分析报告:报纸广告经营已到危急时刻 )材料二:数据显示,相较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目前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已经成为更为普遍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 2015 年 500 件社会热点事件的统计表明,其中44.4%的事件由“两微一端”等互联网渠道披露而引发公众关注。移动端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成为网络舆论的策源地,并逐步影响社会舆论的整体走势。在移动舆论场,中央主流媒体在微博、微信、客户端持续发力占据了
23、重要地位。各类媒体都十分重视微信平台的传播,表现出微信指标在各榜单中都获得较高的分数。其中报纸(平均分 73.12) 、杂志(平均分 72.52)和广播电台(平均分 67.83)最高。(人民网2015 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发布 )材料三:新媒体时代来临,对传统报刊业冲击很大。微博、微信的使用使得新闻传播速度越来越快,那现在还有多少人在读报呢?2014 年 1 月 13 日,笔者同微博“大 V”方振宁先生简短地探讨了报纸这一话题。笔者:方老师,您还看报纸吗?方:现在报纸都不行,没有微博方便,微博上多快啊,刚发生,很快就有了。报纸我现在基本不看,除了参考消息 。 参考消息为中国大陆仅有的两家能
24、够合法直接刊载外电的报纸之一,每日精选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评论,全方位、多视角报道国际国内新闻,为读者开启了看世界的窗口,开阔了视野。 参考消息独有的新闻视角以及全面整合信息的特色,使得它即使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也能立足。(摘编自张新雨新媒体时代,中国报纸会消亡吗? )材料四:相比于电子媒体,纸媒的劣势很明显。纸媒不仅无法拼得过电媒的速度,有限的版面也无法实现信息容量的扩充,且难以有效地满足受众随时随地的信息获取需求,受众话语权的表达更无从谈起。但纸媒也具有着电子媒体所不能及的优势。一、权威性优势。在电媒环境下, “个人发布、大众视听、广泛评论、群体交流”的信息传播方式严重影响着新闻信息的权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华中师大 附中 屯昌 中学 海南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77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