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18_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18_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18_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新邵县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高中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 分,每小题 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美丽中国”的三个维度“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想愿景,是在一定的物质文明、社会发展进步基础上人们对精神文化家园的美好追求,是美的价值形态和幸福生活的实现路径。 “美丽中国”的愿景主体是人,受益者同样是人,但要想实现中国之美的愿望,需要以整体的视野去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共同进步是目标,和谐是路径,协同是手段。可以说,生态整体繁荣是“美
2、丽中国”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美丽中国”的内涵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美的对象,即让谁变美丽的问题;二是美的内容,即究竟怎样美丽的问题。美丽的对象是“中国” ,这是广义的具有指向意义的地域代名词,其内含了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人、社会与自然三部分,所以说广义上的“美丽中国”就是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与美丽的自然之统称。美丽的内容是从审美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与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双繁荣。 “美丽中国”内含了特殊的主客体活动及人们需求的改变。首先,审美需求是“美丽中国”的需求内源。我国改革开放 40 年来生产力的快速增长与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刺激了人们对需求的改变,
3、物质生活不再是需求中的唯一,以整体视野思考人的价值与幸福获得、自然界的价值与长久繁荣等一系列物质之上的精神追求与归属问题成为必然,需求具有了审美意义。其次,审美的人是“美丽中国”的主体。从关注物质需求的人变为具有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的人,主体在历史地变化着, “美丽中国”反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主体的变化过程。最后,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之美是“美丽中国”的客体。人作为客体从审美意义上是指人自身素养的提升。审美意义上的自然是人工自然与自在自然的统称,因此其审美意义要体现二者的和谐与共融。审美意义上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真诚相待,是公正、公平与正义的结合,同时也是“大家”与“小家”的互
4、融互通。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在“美丽中国”视域下成为审美意义的客体,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与物质积累过程中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与价值目标。“美丽中国”倡导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不仅是一种社会理念,更是哲学价值观,它要求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视角审视发展的目的与方式,从更深层次上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人与自然和谐与协同共进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为文化上的意识形式就是人与自然协同共进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友谊关系的伦理、生态技术主导发展的科技、人与自然主体间性的教育、体现自然之美与人文和谐之美的艺术、人与自然共同体视域下的美学理念。其实,无论哪个领域都需要以和谐与
5、协同的价值理念为导向,而这正是生态文化的主体内容。 “美丽中国”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建,是置于一定器物形式上的意识提升,其实质是文化的进步和对文明的超越。选自光明日报(2018 年 01 月 24 日 11 版)有删减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美丽中国”是立体的,是人、自然、社会的统一,这三者需以和谐为本,走协同之路,趋向共同进步。B. “美丽中国”的“中国”从广义上是具有特定意义的地域名词, “美丽中国”更多地指向美丽的自然环境。C. 社会群体的和谐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D. “美丽中国”的内容是从审美领域下审视中国
6、的人、自然、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论证了幸福是物质生产丰富与精神生活愉悦的统一, “美丽中国”建设就是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B. 审美需求是“美丽中国”的需求内源,可知“美丽中国”的提出反映了民众心愿,来源于民众对中国发展和自身生活的审美需求。C. 美能促使社会文明向更高层次进步,在此基础上,作者论述了“美丽中国”是指文化的进步和对文明的超越。D. 文章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关系维度、价值维度、文化维度对“美丽中国”展开论述,呈并列关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美丽中国”的提出具
7、有鲜明的时代背景,与我国改革开放 40 年来经济社会发生的变化息息相关,与客观现实有着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 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美丽中国”不但是一种社会理念,而且是一种价值观念,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C. 审美的人是“美丽中国”的主体,意味着相对于物质需求,人们更应重视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D. 在“美丽中国”的语境中,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具有审美意义,体现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必然。【答案】1. D 2. D 3. C【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的
8、是“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 项, “这三者需以和谐为本,走协同之路”错误,原文第一段提出“和谐为路径,协同是手段” ,这并不意味着“和谐为本,走协同之路” 。B 项, “美丽中国更多地指向美丽的自然环境”错误,文章第二段提出“美丽中国”是人、自然、社会的统一,并非“更多指向美丽的自然环境” 。C 项, “社会群体的和谐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错误,原文第三段提出“人与自然和谐与协同共进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 。故选 D 项。【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9、,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D 项, “文章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关系维度、价值维度、文化维度”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的三个自然段分别是从价值维度、关系维度、文化维度三方面论述的,选项把“价值维度”和“关系维度”的顺序弄颠倒了。故选 D 项。【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10、”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 项, “人们更应重视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错误,原文第二段提出“审美的人是美丽中国的主体。从关注物质需求的人变为具有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的人” ,并没有说更要重视审美。故选 C 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
11、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12、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13、。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言文阅读(12 分。选择题 8 分,每小题 2 分;翻译题 4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各题。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14、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节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请息交以绝游 绝:断绝B. 或棹孤舟 棹:用浆划C. 帝乡不可期 期:期望D. 聊乘化以归尽 聊:无聊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悦亲戚之情话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B. 农人告余以
15、春及 以勇气闻于诸侯C. 泉涓涓而始流 吾尝终日而思D. 将有事于西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悦亲戚之情话A. 策扶老以流憩B. 屈贾谊于长沙C. 乐琴书以消忧D. 但以刘日薄西山7.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请息交以绝游”一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腐败政治的厌恶和鄙弃。B.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写出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的愉悦之情。C. 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收束全文,表现作者真实而复杂的人生感慨。D. 选段文字感情真挚,语言华丽多彩,音节铿锵,自然成韵,整
16、齐中又见错落有致。8.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2)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答案】4. D 5. C 6. C 7. D 8. (1)(既然)世俗与我的情志相违背,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2)(我)羡慕自然界万物顺应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将要结束。【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 项, “聊乘化以归尽”中“聊”如解释为“无聊” ,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这句
17、话是说“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 , “聊”应解释为“姑且” 。故选 D 项。【5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C 项,两个“而”均为连词,都表修饰。A 项, “悦亲戚之情话”中“之”是结构助词,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中“之” ,是动词,到。B 项, “农人告余以春及”中“以”是介词,把;“以勇气闻于诸侯”中“以”是介词,凭借。D 项, “将有事于西畴”中“于” ,介词,到;
1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中“于” ,介词,在。故选 C 项。【6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 ,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应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本题中,例句“悦亲戚之情话”中“悦” ,意思是“以为喜悦” ,形容词意动用法。C 项, “乐琴书以消忧”中“乐”也是形容词意动,以为乐。A 项, “策扶老以流憩”中“策” ,拄着,名词用作动词。B 项, “屈贾谊于长沙”中“屈” ,使受委屈,使动用法。D 项, “但以刘日薄西山”中“日” ,一天
19、天地,名词用作状语。故选 C 项。【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对文章语言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分析每个选项,把握考查的侧重点,再结合文本辨析正误。本题中,D 项, “语言华丽多彩”错误,从文本来看,本文的语言应为流畅朴素。故选 D 项。【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 “世” ,世俗;“违” ,违背;“
20、复” ,又,还;“驾” ,驾车,这里指驾车出游去追求想要的东西;“言” ,助词,不译;“焉求” ,宾语前置句,应为“求焉” ,即“追求什么” 。第二句中, “善” ,欢喜,羡慕;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得时” ,顺应天时;“行休” ,行将结束。【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
21、,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
22、,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参考译文:回家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 (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算了吧!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
23、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或植杖而耘耔。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三、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赏(10 分)9.补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表现作者回家途中愉悦畅快心情的两句是:“_,_ 。 ”(2)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两句写出了滕王阁所处的豫章故郡市井之富庶繁华,与柳永望海潮中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有异曲同工之妙。(3) 阿房宫赋用“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答案】 (1). 舟遥遥以
24、轻飏 (2). 风飘飘而吹衣 (3). 闾阎扑地 (4). 钟鸣鼎食之家 (5). 鼎铛玉石 (6). 金块珠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遥遥” “飏” “飘飘” “闾阎”“鼎” “铛” “珠砾”等。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摊破浣溪沙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春恨锁重楼”中“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 邵阳市 新邵县 2018 _2019 年高 上学 期期 质量 检测 语文试题 Word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77112.html